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下午三点左右,火车离开北平,向绥远进发。
平绥铁路从北平到大同之间的距离不过是370公里左右,可路上火车几次停下加水加煤,加上速度又远不及后世,赵振中等人竟然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到达大同。
在大同火车站附近,大家找了一家饭馆,让店东做了些热汤,就着火车上自带的干粮吃了早饭。随后,赵振中、朱庆澜两人就与众人分手,带上一名驾驶员开汽车从大同南下,奔往阳曲。
在赵振中此前的印象中,太原才是山西的省会,可怎么现在变成阳曲了?当就此问及朱庆澜时,朱庆澜却笑道:“明、清两朝,设置的是太原府,府治就在阳曲县。民国建立后废除了府级建制,就剩下阳曲县了,山西省省会也就设在阳曲县城。不过,也有不少人按照以前的叫法,称现在的阳曲县城为太原。”
赵振中这才释然。
事实上,从1912年民国成立直到1947年,都不存在太原市这一建制,所谓的“太原”不过是指阳曲县城一带。在1947年,山西省当局重新划定阳城县城区,并单独设置太原市后,太原市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建制市,并从那以后一直做为山西省省会。
这个时代,从大同到太原可没有高速公路,有的只是坑洼不平的沙土公路。一路上,赵振中不停打量车外的景象。只是被积雪覆盖的晋北山野里,除了路过的几个县城和大点的镇子还能看到一些过年时的气氛外,路边那些村庄都难见人烟。被风吹走积雪后裸露出来的田地里,只稀疏的散落着一些显得枯黄的麦苗。
“这雪下得有些晚了。要是早点的话,麦子也不至于这个样子。”朱庆澜叹道,“去年阎百川的日子也不好过,我也没去向他化缘。河东、晋北、晋南从开春到初夏一直干旱,可夏秋之时又遭受洪涝,各地损失惨重。河东一带物价飞涨,瘟疫流行,灾民掘食草根,卖妻鬻子,流亡载道,惨不忍睹;晋北五台等处遭遇水灾,滹沱河水涨两丈多,沿河居民损失惨重;而晋南,民众积攒的粮食吃尽,又缺乏赈济,竟连草根树皮都吃光了。虽然整个山西的灾民数量缺乏统计,不过,仅晋南一带衣食无着的灾民就有81万多。我估计山西全省的灾民怎么也不会低于200万。”
“你看这沿路两边的村庄,看上去几乎没人进出,好象被废弃一样,可里面却有不少民众,只是因为缺少吃穿,都躲在破房子里躺着猫冬。躺着不动,也能减少些消耗,也就能多捱些时候的饿。有不少人就这样冻饿而死了。”
听了朱庆澜所说的灾情,看车外在冬季里显得格外苍茫、荒凉的晋北山野,以及路边一个个显得破败、沉寂的村庄,再想想几个月后就要进行的中原大战,赵振中心情格外沉重。对不顾民众死活,只知争权夺利的蒋、桂、冯、阎等几方巨头也愈发痛恨起来。
从大同到阳曲将近300公里的路程,赵振中和那位姓田的驾驶员轮换开车,直到黄昏时分才到达阳曲,找了一个旅店将车停稳。
“总算是到了。我这身老骨头都快散架了。”朱庆澜下车后活动了一下有些麻木的手脚,又笑道:“今天晚上我们好好休息一下,赶明天去阎百川那里打打秋风,弄点元宵吃。”
“那我明天可跟朱先生沾光了。”搓了搓冻得有些僵硬的双手,赵振中笑道,“不过,我们今晚还是让店里给做点热汤,吃碗山西的刀削面,好好睡一觉再说。”
2月13号,这一天也是元宵节,赵振中与朱庆澜吃过早饭后,便赶到阎锡山的官邸。
听到朱庆澜来访,刚刚给南京的老蒋发完论战电报的阎锡山在客厅门前迎接。一见面,阎锡山就笑容可掬地拱手说道:“子桥兄,好久不见啦。今儿个是什么风把你老哥给吹我这来了?”
“呵呵,百川老弟。今天元宵节,想起老弟你这里有元宵可吃,我就找上门来了。”朱庆澜也拱手笑道。
三人进入客厅落座后,朱庆澜指着赵振中向阎锡山介绍道:“这位是赵振中先生。赵先生心系灾情,筹集了一些粮食想赈济灾民,就找到我了。我呢,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就找老弟你来了。”
“小子赵振中见过阎长官。”赵振中站起身来,拱手一礼道。
“今天是故友新朋相见,不及公务,你还是称老汉我一声‘先生’吧。”阎锡山笑道,“能让子桥兄大过节地出来陪你奔波,想必赵先生也自有不凡之处。”
从见到阎锡山之后,赵振中就打量这位声名赫赫的“乱世不倒翁”。见他穿着打扮活脱就是一个山西的土老财,看不出丝毫国府大员的影子。听到阎锡山称许,赵振中忙说道:“朱先生大过节地出来奔波,那是他心里放不下那些灾民,可不是小子有什么本事。”
“我说两位就别客套了,还是开门见山吧。否则,百川老弟见我这个到处打秋风的人找上门来,心里不定怎么打鼓呢。”朱庆澜笑道,“实不相瞒,我这次和赵先生登门找百川老弟还真是有事相求来了。”
“子桥兄哪里话?”阎锡山正色道,“虽然山西去年也灾情严重,有几百万人受灾,不过,只要子桥兄有需要,我一定尽力。”
赵振中听了这话,心中暗道:这阎老西表面说得冠冕堂皇,可实际上却是油滑,先说灾民,后说尽力,摆明了就是华而不实的推脱之辞啊。
第四章 :实业赈灾(四)()
继续呼唤:求关注!求点击!求收藏!求推荐!
……
听了阎锡山的话后,朱庆澜盯着阎锡山看了一会儿,饶是阎老西脸皮够厚可在多年老友的注视下也有些吃不住劲。正当阎锡山想开口解释时,朱庆澜却摇头笑道:“都上年岁了,想不到你阎百川行事还是滴水不漏啊。”
“子桥兄见谅。实在是去年山西也受灾严重。”阎锡山陪笑道。
“呵呵,百川老弟,虽说我这些年到处化缘救助灾民,这次又来你这打秋风吃元宵,不过,你这次却不用担心。”朱庆澜笑道,“实际上,我这次来虽然有些事情需要你帮助,但也是帮你解决救助灾民这个大问题来了。”
“去年山西缺少衣食的灾民有近400万,这还不算甘、陕、绥远等地进入山西逃难的灾民,我为这愁得脑门都疼,子桥兄真有办法帮我解决这个大难题?”虽然知道朱庆澜交际广泛,在救助灾民方面也确实屡建功绩,不过,阎锡山仍难以相信这位老哥能帮自己解决山西灾民问题。
“400万?我去年基本上是在陕西奔波,没想到山西竟也有这么多灾民。”朱庆澜有些吃惊,“不过,你这些年把山西经营得挺不错,怎么还有这么多灾民?”
“经营得再好,也架不住灾害频发。”阎锡山苦笑道,“去年也太邪乎了,全国几乎找不到不闹灾的省份。就说山西这边,晋南、晋北还有河东等地所发生的灾害几乎都凑一块了。这些报上都报道过了,可不是骗人的。省政府多方筹集物资救助,这才没酿成大的祸患。可那也只能勉强维持大多数灾民的性命而已,一些偏远地方仍然照顾不过来啊。”
朱庆澜有些动容,但赵振中却不信阎锡山所说,至少是不完全信。阎老西要是真为灾民着想的话,就不会挑头参与中原大战了。
“看来,你老弟也不容易啊。”朱庆褴尽管知道阎老西话中水分较大,可去年山西受灾严重毕竟是实情,而且整体上灾情和灾民尚未失控,比甘肃、陕西那边要好多了。
“子桥兄方才所说帮助解决山西灾民问题,不知你究竟有什么好法子?”阎锡山趁机问道。山西现在可还有大量灾民等待救济,要是能从朱庆澜这里多得到一些帮助,那可会让山西省政府省下不少。
“法子是有,不过给这法子提供物资支持的却是赵先生以及海外的一些华人。”当下,朱庆澜就将赵振中所说的从海外购买粮食并运回国内救助灾民的事情述说了一遍。接着,朱庆澜又道:“虽然有了救助灾民的粮食,不过华美公司的司徒美堂等人却因当年与孙先生的一些恩怨而信不过现在国内的政府,所以,这次救助灾民的事情政府不能出面主持,最多只能从旁协助。另外,他们还想在绥远、山西等地投资创办一些产业,并招收灾民做工。这些事情就看你老弟答应不答应了。”
阎锡山盘算得失后,笑道:“这两件事情可都是对山西、绥远有好处的事情,我为什么不答应?只是不知赵先生想在山西、绥远什么地方创办产业?又想创办什么产业?”
“就四海实业来说,我们是靠制作罐头和水泥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在山西、绥远创办的产业也与此有关。具体来说,我们想在绥远利用当地条件,开办一个牧场,饲养牛羊等牲畜,并就近开办一个罐头厂;在山西这边则利用山西多山的条件,开办一家水泥厂。在厂址选择上,牧场我们想设立在临河;水泥厂我们想设立在晋西北的保德一带。”
“另外,华美公司也将在山西、绥远等地开办产业。经过我的争取,华美公司至少会与我们四海实业联合开办一家汽车配件加工及车辆组装厂,而我想把这个厂也设立在保德一带。”
“开办产业招收灾民做工,通过实业赈灾,确实是好事情。赵先生想把产业开办在山西、绥远,也确实令人高兴。只是赵先生为何不把这些产业开办在山东呢?那不是更利于赵先生就近救助家乡父老吗?”阎锡山有些不解。
“我们在青岛开办产业至今,虽说发展也不错,可这些年来却屡受战乱影响。而自从民国以来,遍观国内各省,似乎除了阎先生治下的山西之外,其他各省这些年里都曾饱经战火摧残。所以,将这些产业开办在山西,我们比较放心。”赵振中的这番解释既与事实相符合,又捧了阎锡山一下。
在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