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江、松花江、嫩江等,也都泛滥成灾。全国受灾人口肯定超过了1亿,即便8000万元公债得以发行,平摊到灾民头上,每个人连1元都分不到,而要是只发行1000万元公债,那每个灾民分到的尚不足1角钱!在这个因大灾而导致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的年代,1角钱又能顶什么?!
激愤之下,立法委员们声称,若宋子文不同意立法院所定8000万元的赈灾公债数额,立法院全体委员将总辞职!
官司打到老蒋这里,老蒋虽知道宋子文是出于维护政府财政考虑,心中却也有些怪宋不明形势,遂安抚有关立法委员,称8000万公债数额庞大,虽是眼下灾情严重,情况特殊,但也要经中央政治会议通过才行,并允诺,为救助灾民计,将于一星期内召开有关会议。送走一干立法委员后,心火难平的老蒋又和自己的大舅哥吵了一通才算作罢。
……
“没想到国内的这次灾情竟然这样严重。”在大珠山基地中,8月上旬就赶回国内的周昊叹道,“看来我们还要加紧向国内运输救灾物资才行。”
“长江水灾是很严重,可黄河水灾也不小。我从宁夏那边经东胜到府谷,再到保德,一路上两次渡过黄河,沿途见到有不少地方受灾。在天津、青岛的码头上更是见到许多逃难的灾民,其中还有从关外逃难到关内的。”张明瑞也摇头叹息,“先生,难道真的是老天不开眼么?”
“今年气候反常,江南梅雨季节没下雨,7月份雨季到来后降水却远超往年,这确实是导致今年大灾的一大原因。”赵振中话锋一转,“不过,天灾之外,却是以往**所造成隐患的总爆发。从清朝末年以来,我们这个国家就一直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战乱不断,多年来根本就没人去兴修水利。相反,砍伐树木,并在河道附近屯垦的倒是不少。这种情况下,一有灾害就会导致大祸。”
“天灾**之外,南京政府缺乏抗灾的决心和能力又是导致灾害扩大的一重要原因。前不久我和朱庆澜老爷子在保德商量救灾事宜时,他曾愤愤不平的告诉我,南京政府自建立以来,军务费、债务费占了财政支出的绝大部分。如果不算债款收入,1927年到1930年春,每年的财政赤子累计已达47110万元。这样的财政状况,南京政府自然不可能顾及防灾救灾,甚至各省很少的一点水利经费也经常被各级政府官员给贪污挪用。如此情况下,出现今年的这种大灾也就不奇怪,只是苦了民众啊。”
从整体上来讲,31年的这场波及大半个中国的水灾,所造成的损失在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不过由于当时统计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疏漏或偏差,一直难有个精确数字。南京政府在8月初的国务会议上曾宣称,全国水灾省份有16个,灾民有5000万以上;但其后内政部民政司向全国发布灾情广播新闻时,宣称受灾省份有23个,灾民不下7、8千万;而上海市筹募各省水灾急赈会则估计灾民约有1亿人。至于水灾死亡人数,也多寡不一,其中邓拓所著的《中国救荒史》中称,死亡人口约有370万。
“看看老蒋的行程,在他往返于南城、南丰、广昌等地督战期间,正是长江大水肆虐的一个多月。”杨天明也不无讥讽地说道,“对老蒋来说,发不发大水不重要,忙着剿灭江西朱、毛所部才是头等大事。”
“可惜未必能如他所愿啊。”周昊笑道,“老蒋一时拿江西那边没办法,可这场大水却让全国各界人士看清了南京政府的面目,也将许多曾对南京政府抱有希望的人给彻底洗白了,而且是从里到外连裤衩都洗白的那种。”
听了周昊的调侃,在场的谷海川、张明瑞、杨天明等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为了避免被其他人打扰,赵振中决定将会议场所设立在大珠山基地。眼下虽然人员已经到齐,但赵振中却想在正式开会前通过座谈的形式,大家坐在一起聊聊这些年的过往,彼此交换一下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而在座谈之后,周恬便和李云兰两人去逗弄刘成山不满1岁的儿子去了,留下的这一众男性之间言谈也便没了顾忌。
笑过之后,张明瑞问道:“先生,还是说说西北那边吧。就眼下的形势看,先生认为南京当局要想对我们动手需要准备多长时间?他们不会是想解决完兰州雷马事变之后吧?”
听了张明瑞的问题,周昊、谷海川、杨天明等人也都停下了交谈,关注起来。
“依照眼下情况来看,南京方面要想进攻我西北根据地,没有一个月的准备是不可能的,而一个月后国内的形势肯定会发生大的变化,他们对我根据地的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很可能会中断。”赵振中见众人都在倾听,便笑了笑,又继续分析了起来。
首先,出兵的肯定是陕西、青海、绥远等临近甘肃、宁夏的地方军阀势力,南京的中央军是不会现在调集到西北的。宁夏、甘肃出现一个敌对势力,老蒋正好借此削弱西北各个地方军阀的势力,才不会让自己的中央军抢先出头。
其次,陕西杨虎城部,绥远傅作义部,青海马麟部除了要保存自身实力外,也确实各有困难,一时难以向西北根据地进攻。
杨虎城部现在一共有3个师,马青苑的58师此前被调到河南,配合中央军剿灭石友三部,此时尚未返回陕西;孙蔚如17师赵寿山旅现在在陕南被大水围困,一时难以调到陕西、陇东一线,而孙部另外两个旅又处于泾河、渭河一带,也在闹水灾,调动极不方便;42师冯钦哉部所在的韩城、朝邑一带,同样正在发大水,难以调动。也就是说,即便杨虎城想对西北根据地用兵,一时也基本上是无兵可派。
自8月18日,傅作义就任绥远省代主席后,傅作义部便着手清剿绥远的大小土匪,要想将撒出去的部队再集中起来,肯定需要时间。此外,傅部要想进攻宁夏根据地,就要通过沟渠众多的后套一带,而眼下黄河泛滥,后套一带的临河、五原等地满是积水,难以通行。
至于青海马麟部,此前原青海省主席马麒于8月5日去世,南京政府于8月11日任命马麟为青海省代主席,不过,马麒的儿子马步芳也曾有意于青海省主席的位置,马麟要想稳定青海需要时间。况且,即便马麟掌握了青海省,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兰州雷马事变所产生的问题。
“何况,让老蒋、张学良、傅作义等人更为关注的是阎锡山在8月5日由日本人护送,重新回到了山西。要是阎锡山和日本人联合起来,那南京、北平可就是寝食难安了。就是绥远傅作义也不愿这个当年对自己有偏见的婆婆再回来管着自己。”看看众人若有所思,赵振中又道:“再说,根据我们在东北那边掌握的情况看,日本人很可能会在9月份发动。而当日本人发动起来后,南京方面迫于外敌入侵的压力,肯定会转移目光。”
第五章 :战机再现(四)()
赵振中的分析并没说错,不过,实际情况比他说的还要复杂几分。
阎锡山8月初回到山西后,晋绥军中阎的嫡系们便有了主心骨,心思活络起来。而刚刚平定石友三叛乱的张学良,惟恐阎锡山东山再起威胁到自己在北方的地位,一面在改组山西省政府时安插自己的人出任山西省政府委员和厅长,一面出动嫡系部队准备从平绥、平汉两路入晋,其先头部队白凤翔骑兵师已经开抵寿阳,距太原只有60公里。与此同时,张学良又通过在山西境内的孙殿英、鲍刚、张人杰等部对晋绥军加以掣肘。太原的局势一时紧张起来。
如此形势下,与张学良私人关系不错,而又曾被阎锡山冷遇的傅作义晋绥军与东北军之间,难免有些尴尬。为避免事态扩大后自己左右为难,傅作义干脆以剿匪为名,将自己所部人马派了出去。反正绥远境内大大小小几十股土匪有有几万人,借剿匪避免夹在当中作难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除此之外,刚刚就任绥远省代主席不久的傅作义还面临着合省内力量的难题。绥远连年灾荒后破败不堪的经济状况就不消说了,而绥远境内晋绥军其他部队的协调、安置问题,则让傅作义颇费心思。
中原大战晋绥军兵败后,绥远境内除了有傅作义部外,还有王靖国、赵承绶等部。其中王靖国部驻包头一带,赵承绶部则驻防绥远、山西交界一带。在傅作义出任绥远代主席后,王、赵这两位结义兄弟并没让傅作义过于为难,经过协商后,赵承绶将指挥部设在大同,出任大同警备司令兼平绥路护路司令,逐渐淡出绥远;王靖国则在包头设立绥西屯垦督办公署,将所部人马遍成28个屯垦队,在包头、五原、临河一带垦荒耕种。
如此情况下,要是南京方面命令傅作义部出兵攻击宁夏,除了要重新集结部队外,还要从归绥出发行进7、8百公里的距离,并面临雨季长途行军和物资供应不足这两大难题。虽然王靖国部就在五原、临河一带屯垦,可你总不能让缺少粮饷,自己带兵种地的王靖国部再饿着肚子拿枪作战吧?
也就是说,绥远方面近期内攻击宁夏的可能基本上不存在。
在7月份就任潼关行营主任,负责西北数省安定的杨虎城倒是想趁兰州雷马事变、宁夏事变的时机将自己的势力伸入到甘、宁两地,但眼下除了大水让自己的部队一时难以调度外,自己部队内的反对声音也让杨虎城有些顾虑。
反对杨虎城出兵的是42师师长冯钦哉。
杨虎城手下的3个师长中,孙蔚如虽然能力不是最强的,但是跟随杨的时间长,对杨也是最忠诚的;马青苑能力也不错,但跟随杨较晚,这使杨对其有些不放心;而冯钦哉虽然是最有能力的,与杨合作也最早,可其生性耿直、倔犟,加上出言无忌,常常让杨虎城下不了台。
此番得知宁夏、兰州事变,又被老蒋电责,杨虎城委实想借机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