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聊天群-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没再理钱富贵,转而私聊了高应元道:“你那边情况怎么样?”

    “回陛下,还在集结,那莽古尔泰也没到。”高应元立刻回应道。

    崇祯皇帝见了眉头一皱,而后又问了魏木兰那边的情况,得知她此时正在船上,陪着卢象升巡视登莱所属的岛屿。

    想着她没事,便交代她道:“你要是有空,也可以在群里多聊聊,特别是那些新人,看能不能多挖些有用的消息。”

    “是,陛下。”魏木兰正无聊着呢,见皇帝交代,心中欢喜,立刻便答应了。

    崇祯皇帝交代完了之后,便再浏览了下聊天群中的记录。他忽然发现,有个情况貌似不对。

    正在刷新的聊天记录是这样的:“吴兄,小弟昨日专门请了应天府最为有名的裁缝,花了五十六两之多,做了一件衣裳,今日去秦淮河走一趟,让那些姐姐们都吃惊吃惊,羡慕羡慕!”

    “什么颜色的,够亮么?”那吴兄讨论道,“说句实话,应天府那边的衣裳,终归是比不上杭州府的。就只是绸缎,昨日我穿了件出去,你别说,有个土鳖竟然以为我是小娘子,哈哈哈……”

    “吴兄,话不能这么说,我这件衣裳之鲜艳,我家娘子都嫉妒,想要偷偷穿下。我知道了,你肯定化妆了对不对?明日出门前,我也让我家娘子化妆一下,配上这身衣裳肯定会让我那几个同伴都吃惊羡慕的!”

    “……”

    崇祯皇帝实在忍不住,插了一句问道:“你们两人貌似性别不对啊,是男的吧?”

    “呵呵,孤陋寡闻!”一人立刻鄙视了他。

    另外一人可能稍微顾忌了普渡众生的群主身份,便解释道:“你在北边可能不知道,在南边啊,这叫时尚,是风流!告诉你,我等穿着出去,要是让妇人都嫉妒,这才是厉害。我等之人,莫不以此为荣,想不到吧?”

    这话隐隐间,也带了一点鄙视,似乎是南方人鄙视北方人的土气。或者可以说,现在江南那边的风气就是这种了,北方还是老样子,过时了。

    或者是说书匠嘴快,爱说,只见他也跟着补上一句道:“如今江南这带都流行这,还是读书人居多。北人要是过来,见怪不怪,而后也跟着穿妇人衣裳。谁要是不穿,呵呵,连门都不好出,就更不用说和同年去吟诗赏月什么的了!”

    很显然,他们对于这样的事情,都习以为常了。

    崇祯皇帝看到这里,心中说不出的别扭。想起那张定国才十一岁而已,就为了生存而干造反杀头的买卖;想起之前奏章上所言陕西易子而食,饿殍遍地的事情。可江南那边却在醉生梦死,甚至连风气都如此地扭曲。这一南一北,差别实在太大了。

    想到这里,他忽然问了一句道:“那江南那边,对于建虏有什么看法?”

    “能有什么看法,离得那么远,要什么看法,不是有朝廷在么!”一人几乎没有犹豫,就马上回应道。

    呵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么?崇祯皇帝心中气极而笑。其实也是,要是大明能团结一致,还会有建虏什么事!

    这么想着,他又马上想起那小屁孩的话,好像朝廷赈灾的事情,他们也听说了,但都习惯性地认为,那是假的。

    还有,以前说有关让南洋各国进贡粮食事情时,也有类似的问题。归根结底起来,舆论控制这块不够!

    如果舆论控制得当,就不会出现百姓不相信赈灾这种真事;如果舆论控制得当,就能引导社会风气,扭转江南那边所谓风流的俗气;如果舆论控制得当,全国都能团结起来,一如国歌歌词所写,万众一心之下,不管对抗天灾,还是辽东的建虏,都将不是问题。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觉得有必要现在就着手这事了!

    他先从聊天群中退了出来,第一个想法,自然是报纸了。可如今这个年代,识字的人有几个,办得报纸能卖出去几分?能影响几个人?

    崇祯皇帝不由得摇了摇头,皱着眉头又想了起来,甚至从自己后世的见识中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332 控制手段(第三更)() 
一  很多后世宣传的手段,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并不适用。而且要是为了舆论控制,要花太多成本的话,虽然说是有必要,可此时的自己却是承担不起的。

    那么到底有什么法子,可以不需要太多成本,又能做到舆论控制,或者说,让大明百姓尽可能多的人了解朝廷政策,有人能专门解答,不让那些读书人掌握舆论,不让有心人随意篡改朝廷用意呢?

    一时想不出好办法,崇祯皇帝便叫随侍太监传来这个时代和舆论控制有关的相关资料,仔细地研究了起来。

    在这个时代,朝廷的政策通过古代报纸来传达,叫做邸报。大约从唐朝开始,到宋代时,形成比较完整的制度。

    即由宋诸路州郡派驻都城的进奏官负责传发,受上都进奏院管辖。他们按照各个时期不同的规定,每日、每5日、每10日或1月发报1次。发报前由门下省给事中负责审核,称“判报”。邸报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各级臣僚的章奏疏表、省寺监司等机构的工作报告和边防驻军的战报等。邸报的正本只发至各级衙门的一把手,一把手以外的官僚和士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它的抄件。

    在宋代时,也出现了一些非官方性质的报纸,称之为小报或者新闻。小报的发行者自然是有新闻渠道的人,主要报到官府没有公开的“朝廷机事”、官报不准备发表或尚未发表的皇帝诏旨、大臣表疏和官吏任免事项。南宋时,小报上还常载有北方军民抗击金兵的消息和主战派官员反对议和的奏疏。

    梳理到这里时,崇祯皇帝的眼睛不由得一亮,这一点可以借签。

    小报一般都不会被朝廷所允许,会被加上“撰造浮言”、“乱有传播”等罪名,受到严厉查禁。不过这东西也禁止不了,最多是减少一点传播规模而已。

    在大明朝,邸报则由通政司负责,理论上要皇帝或者内阁同意才能下发。另外,从大明中叶开始,就出现了《京报》,内容多为从内阁抄录的谕旨、奏疏和官吏任免消息,公开出售。报房出版的报纸,可以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读者主要是官吏、士绅和商人。

    这已经差不多和后世的报纸相同了,崇祯皇帝不由得有点惊讶,对于这种民间办《京报》这事,他不查还不知道。

    不过眼下这《京报》的局限性还是很明显的,不说内容如何,主要是这受众限制,只能是官吏、士绅和识字的商人而已。如果要是其他老百姓也能看报纸,那就好了!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不由得嘴角一撇,露出一丝苦笑。要达到这种程度,必须普及教育,让所有人都识字才行。但如今这个时候,可能么?

    既然不可能的话,让识字的人念给不识字的人听也可以啊!崇祯皇帝继续梳理着这个想法。可第一,识字的人为什么要去念给不识字的人听?更为关键的是,不识字的人为什么又要花时间来听呢?

    至于第一个问题,倒也好解决,可以让各级衙门专门抽调一个官吏来干这事,每天固定时间读报。但第二个问题,似乎无解,难道现场发红包,抽奖什么的来吸引听众?呵呵……

    崇祯皇帝摇头,觉得这个思路根本就是扯淡。他皱着眉头,正想另外再想办法时,忽然脑中灵光一闪,不由得眼前一亮。

    那四海楼说书匠不就是和这个差不多,也是把书上的知识说给别人听么,不管识字不识字,都会去听,还得掏钱给他!

    “啪”地一声响,崇祯皇帝兴奋地拍了下手,吓得边上负责梳理的几个宦官吓了一跳。不过他们抬头看到,皇帝一脸高兴的样子,心中才算是松了口气。

    崇祯皇帝站了起来,兴奋地在殿内来回走着,思路继续接着刚才的想法。寓教于乐,呵呵,寓教于乐,还有,广而告之,公益广告,对,就把这些结合起来,搞不定就能一边赚钱,一边引导舆论,解读朝廷旨意。

    那这事怎么运作比较好呢,要让大部分百姓都能听到!崇祯皇帝想着,思绪急转,想着最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崇祯皇帝才算有一个他认为可行的方法。于是,他立刻下旨,传兵部给事中刘懋觐见。

    刘懋原本被安排了差事,要成立大明路桥公司,革新现有的驿站系统。如今的他,还在京师招募人手,选取南边合适的地段作为第一块试验田。

    原本他的处境很糟糕,不但府门口门可罗雀,别人见了他就给他脸色看,背后骂他,甚至有几个还当面挤兑他,让他下不了台。可自从这个消息传出去后,顿时情况为之一变,而且完全是变成两个极端了。

    不但到他家来拜访的人开始排队,甚至只要他一公开露面,同僚们就会热情地打招呼,就跟亲兄弟一样。那些曾经公开为难他的人,更是向他赔礼道歉,设宴什么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种种,都让刘懋很是感慨。以前自己裁撤驿站,是那样的待遇;如今这驿站革新方法变了后,得到的待遇竟然如此地天差地别。皇帝之能耐,真是达到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境界,让人佩服万分!

    有时候,刘懋在夜深人静之时,想起这事,也很是好奇。皇帝如此年轻,为什么脑子如此好用?另外,他也奇怪一点,为什么皇帝以前好像没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如今却有这种手段?这真得是好奇怪!

    这个时候,他忽然接到旨意,说让他即刻进宫觐见,不由得有点好奇,又有点期待,皇帝找他,不会是还有什么好办法吧?

    就这么想着,他匆匆赶到紫禁城,由宦官通传,带着他去了文华殿。

    崇祯皇帝满面笑容,看到刘懋进殿见礼,不由得有点诧异。前些天的时候,自己召见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