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起这个,多尔衮又不由得暗自庆幸,要不是豪格突然回心转意,把海船还了一些回来,这次还真没法撤往倭国了。
不过,如今事出突然,仓促撤往倭国的话,撒在各地的兵力就没法收拢,自己的实力也将大减!这么去倭国的话,很可能会被豪格压制!
想到这里,多尔衮也非常头疼。要是能打赢明军的话,就一切都没问题了。可如今既然打不赢明军,就只有撤了。
但仁川离汉城就这么一点距离,明军眨眼便能打到汉城的,要撤的话,就要趁早。如此一来,虽然能逃得性命,可……
想到这些,多尔衮不由得又叹了口气,无奈之下,他只能,也只有一个选择可以选,那就是在明军围城之前撤走!
一边在紧急准备着撤走,一边又带着点希望,关注着仁川明军的动静。
仁川,明军上岸之后,便开始修筑营地,做出的是防御姿态,并没有立刻开始进攻。这个情况,随着满清探马报到多尔衮这里,简直是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俗话说,兵贵神速,要是自己是明国将领,那趁着对手来不及集结兵力,肯定第一时间打到汉城来了。多尔衮心中想着,他甚至有点怀疑是不是探马被明军的假象给骗了,就又连续派出探马继续查证。
结果,反馈回去的军情始终都是一样的,明军上岸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立刻进攻,而是在修筑营地,似乎是在采用防御姿态。
“从之前看,明国新军统帅曹变蛟虽然年轻,可不是愚笨之人,更应该有热血冲动才对啊!”多尔衮想不通了,那男子欲地说道,“难道这里面是有什么阴谋?”
可要是有什么阴谋,多尔衮也想不明白,不直接把汉城打下来更好?
“哥,管他呢,既然不马上进攻,那我们就趁这个机会集结兵马先防守,同时让人赶紧把粮食收了!”多铎倒是没有考虑那么多,头脑简单多了,不像多尔衮一样怀疑这怀疑那的。
被他这么一说,顿时就提醒了多尔衮,对啊,还管明军在搞什么阴谋,先去集结兵力和收了粮食才是正事。这么一想,他便立刻开始传令实施了。不过没搞清楚明军到底在搞什么鬼,他心中始终都有点疙瘩。
阿济格看多尔衮这样子,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该不会是明军把仁川当作是鞍山驿堡,集结久了,等我们麻痹之后突然进攻我们吧?辽阳那么快丢掉,就是因为不知道明军会突然进攻!”
这个猜想,似乎是有道理。但多尔衮仔细一想,却又摇头了。仁川和鞍山驿堡根本就不同,最为关键的是,辽阳和汉城的局势根本不一样,完全不用照猫画虎。对付汉城最好的手段,其实就是一登陆之后就进攻汉城。
在他们猜测明军动机没多久,终于有探马把可能地原因报了上来。说明军应该是海船坐得太久,人马皆生病了,因此不得不先采用了防御体系。
一听这话,多尔衮顿时大喜。要真是这样,那就太好了。为此,他立刻传来熟悉海事的朝鲜将领,一番询问之后,得到的答案却是是有这种可能的。
这么一来,他就放心了不少。虽然他还是不敢主动去进攻仁川,但其他事情做起来却是没有顾忌的了。比如传令集结军队,比如立刻抢收粮食。
然而,他却没想到,负责粮食收割的吴达济,在第一时间把汉城的消息,通过聊天群报了出去。
仁川,新军统领曹变蛟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得对冯德华说道:“这个多尔衮,还真是得寸进尺,让他有机会集结兵力就行了,竟然还敢去抢粮食!”
冯德华听了,点点头微笑着说道:“这种情况,我们其实也预料到了,派兵吧!”
登陆仁川的新军,确实如满清探马所看到的情况,有许多将士和战马都因为长时间坐海船而有不适。毕竟新军以前虽然坐过海船,可时间都是从容,因此可以在沿途海岛休整。但这一次,是从鸭绿江那边坐船,几乎没有多少靠岸休整的机会,赶时间,日夜兼程,一直到了仁川才登陆。
但实际情况,其实没有多尔衮所想象的那么糟糕,要不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就是把朝鲜这些满清尽量多地赶往倭国,新军完全可以靠身体能力强的将士向汉城攻击前进的。以新军的精锐,至少有一半人还是能打仗的。严格军纪之下,就是再多一半人也是可能的。
但新军最终没有这样做,而是夸大了长途海运的影响,又或者是为了保证战事的胜利,采取了保守的措施:先防御休整再出击。
这一点,让后世的史学家都颇有微词,他们认为人无完人,就算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曹变蛟,也有打蠢仗的时候。殊不知,曹变蛟其实也是在抱怨:“都怪满清余孽太弱,要是在倭国的满清余孽就能和德川幕府打的旗鼓相当,我们也不用这样费尽心思做这些朝鲜的事情了!”
哪怕满清军卒确实能打,在倭国有个上万人,也不可能凭此征服倭国。倭国不算小,一次打仗,都能有十来万军队的规模,以全国兵力来说,凑出个上百万都不成问题。而且,这是德川幕府刚成立之初,武力虽然没有一开始那么强大,但根基还是有的。
要不是倭国本土有丰臣国松造反,又有天主教徒造反,光凭着在倭国的几千满清兵力,早就会被德川幕府干掉了。也是因为有这个预估,所以崇祯皇帝才花着心思,要把朝鲜境内的满清余孽,尽量多地赶往倭国,让倭国的各方势力,实力能均衡一点。
当然了,这种驱狼吞虎之策,也就只有有限的几个人知道,比如新军中是曹变蛟和冯德华知道而已。因此,对于登陆后采取守势,新军将士很多人都是不解的,只是在一开始纷纷请战被否后就只有憋着了。
不过当将令传下,夜不收可以大规模出动时,新军的夜不收,便立刻拥出了仁川,凭借着士气、军纪、装备和身体素质的优势,立刻把建虏探马给赶回了汉城。明军夜不收的身影,开始出现在汉城周边。
这一下,多尔衮就只有一个选择,拼斥候,他是拼不过的。要想驱赶明军夜不收,完成收粮的目标,就必须出动军队才行。可是,如此一来,也肯定影响收粮。倒是集结各处的军队不影响。毕竟集结的军队在路上行军,是不怕夜不收的骚扰的。
另外,有一个情况他也注意到了,明军的到来,对朝鲜人的影响非常大。朝堂之上,很多朝鲜官员托病不来;私底下,却互相联络,热火朝天;朝鲜军卒,更是开始消极怠慢,一开始派出去收割粮食的朝鲜人,一个个全都在墨迹……
多尔衮连续两天没怎么合眼了,在综合考虑当前状况之后,他忽然咬牙切齿地做出了决定。
1091 折腾得好()
汉城王宫,原本光海君召集群臣议事的大殿,在之前的时候,光海君自己只知道吃喝玩乐地享受,并没有用;而多尔衮也没有用,似乎是对于朝鲜方面的尊重。
然而,此时,这座大殿内,几乎站满了人。不但有满清各级头目,也有朝鲜的文官武将,两边分列,互相之间,都有点好奇,不知道多尔衮如此大动干戈是要干什么?
按理来说,明军夜不收都出现在汉城城外了,这个时候应该是军议如何对付明军才对。可从一些细节上看,却似乎又不是这个事情。
满清各级头目中,不但是驻守汉城的那些,还有从别的地方匆匆赶来汉城的;朝鲜君臣这边,几乎所有高品级的都在场,之前装病装死的,也是被多尔衮派人从家里直接赶了过来。
之前明军刚来的时候,都没有这样的阵仗,这个时候搞得这么隆重,会是什么事情呢?
许多人在窃窃私语,随后就看到多铎和阿济格带着兴奋,从后殿转了过来,站在百官的最前面。
注意到这个情况的人,就更是奇怪了。如今大敌当前,为什么多铎和阿济格竟然感到高兴?他们两人,当时听到明军从仁川登陆时,可是吓坏了的啊!
在众人纳闷之际,多尔衮终于从后殿大步而出,行动果断,神情肃穆,坐上诸位,等众人行礼完毕之后,他便扫视着底下众人,大声喝问道:“明军不日来攻,诸位可有良策退敌?”
这个问题一问出去,顿时,不管是朝鲜那边,还是满清余孽这边,都一个个低了头。明军实力强大,还能有什么办法?
当然,也有几个满清头目大喊着“死战”之类的话,但让人听了,却有点色厉内荏的感觉。
多尔衮看到这个情况,没有出乎自己的意料,心中很是叹了口气。于是,他把目光看向自己的弟弟。
多铎收到信号,也不犹豫,立刻出列,大声奏道:“殿下乃是先皇所立之皇太弟!如今大敌当前,国不可一日无君,臣弟恳请殿下登基为帝,我大清勇士必定誓死捍卫陛下,捍卫大清!”
“对!”阿济格也跟着出列,大声奏道,“殿下登基,群龙有首,我大清必定能士气大振,明军远来疲惫,必不能久战,此战,我大清必胜!”
听着最上首这两人先后提及这事,顿时,所有人都明白过来,多尔衮为什么要召集这么多人来议事了。
如果说以前不敢登基为帝,是怕明军闻讯立刻来攻,可此时明军已经打过来,也就没有这个顾及了。另外一个,确实能提振大清士气。毕竟大清有了皇帝,那就是有了主心骨。皇帝和皇太弟的区别,还是非常不一样的。
有人这么想着,但也有人不是这么想着。比如,有的人想着,多尔衮这是狗急跳墙了,趁着明军攻进城来之前,好歹要过一下当皇帝的瘾!此类想法的人,多以朝鲜官员为主。
不过表面上,当多铎和阿济格表态之后,其他人也全都跟着表态,这种时候,没有人会蠢到反对,甚至连不附和都不敢。
多尔衮看到殿下这么“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