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国动员了驻亚洲的全部空军力量,所有的B…52轰炸机从关岛出发,由M国在金边的大使馆在地图上划方块给出目标进行轰炸。M国空军从高空2…3万英尺投弹,根本看不清目标。有的空军机组从关岛出发时,连要轰炸的目标都不知道!
地毯式的大轰炸,使高棉全国有近70%的土地上,农田与生产设施被摧毁一空。重磅**炸出的大坑有十米深,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坑并没有被平复,变成了一个个小池塘。
在6个月的时间内,M国空军共在高棉农村投下25万吨的**,是二战中M国用于日本的3。5倍。持续6个月的大轰炸,高棉全国有40-50万人被炸死。
M国的狂轰滥炸,另一个直接结果,就是高棉人不是气愤地参加抵抗力量,就是逃到城市去。1955年时,金边仅是一个人口5万人的小城市。60-70年代,也仅有50-60万人。而大轰炸后,金边市人口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迅速膨胀到1975年的200多万人。
60年代末,高棉粮食产量最高达到325万吨,人均接近500公斤。但是由于当时高棉农村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50%以上农民居然吃不饱。尽管如此,M国连这样一个中立的高棉政府也容忍不了。
而M国空军的大轰炸后,高棉全国各地有1/3以上的人口涌入金边,已经完全超过了金边的承受能力。当时高棉全国粮食产量仅有87万吨,只有历史最高峰的26。8%,人均产量120公斤,仅相当于中国1960年的60%,根本养不活全国700万人……
只要我们稍微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当年蔓延近二十余年的高棉***,完全是由M国人引起的。就象今天,利比亚、伊拉克、叙利亚等国家正在发生的事情一样,M国人或它的西方盟友,用不对称战争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灾难。
了解了这一段历史,我们就对红色高棉执政后,将金边200万人口遣送农村,会有一些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开始了近4年的执政。遣散主要由农村涌进城市的人口,一个重要原因,是红色高棉为恢复高棉全国的粮食生产,而作出的一系列措施的一部分。而且,事实证明这一措施是有效的。
197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由80多万吨,恢复到180万吨,每公顷粮食产量达到1286公斤。1977年,粮食单产量却下降到1200公斤,只是,耕种面积扩大总产量才与上年持平,仍维持在约180万吨左右。即使是到了1978年,即红色高棉被推翻前的最后一年,高棉全国粮食总产量也维持在150万吨左右。
红色高棉接管高棉时,国内面临严重饥荒,迫切需要发动全民提高粮食产量。因此,执政后迅速动员全国力量从事农业生产,包括把城市人口下放到农村。仅1977年上半年兴修的水利工程,就恢复常年水浇地40万公顷。到1977年底,全国灌溉面积已接近70万公顷,即使这样,粮食产量才恢复到150…180万吨。
由此可见,内战和M国的大轰炸,对高棉的摧残是何等惨重。红色高棉在执政的3年时间里,基本在清理战争废墟,恢复农业生产。
1979年1月,安南军队占领金边,红色高棉倒台,战火再一次迅速蔓延到高棉全国。刚刚开始恢复的农业生产,再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在整个安南占领的十年时间内,高棉境内粮食总产量都仅维持在百万吨以内。大量民众逃离家园,成为世界难民。***,再一次象瘟疫一样,蔓延至高棉全境。
……
兄弟小队进入帕格营地苦熬了一周后,杨明涛派出海岛卫队,通过暹罗边防警察的帮助,用五十头大象运来了粮食、副食品和装备,断粮危机才解决了。
此后,在整个任务期间,托马斯的海岛卫队,就承担起了繁重的后勤运输任务,保证了小队任务的完成。
skbshge
第五十六章 改造帕格()
村长洛亚四十出头,不足一米六,是八个孩子的母亲。与这里的所有土著人一样,她的皮肤呈棕黑色,脸庞黝黑,始终赤着脚,腿肚子上沾满肮脏的黑色淤泥,性格风风火火。但在村里却很有威信,妇女和儿童对她都格外尊敬。
“有什么事跟我说……”虽然饥饿让她脸呈菜黄色,但你总能听到她的笑声。小队进入帕格营地后,她办完村务,就喜欢到兄弟小队居住的木屋聊天。她手里永远挟着用树叶卷成的烟卷,非常健谈,一说话脸就带着笑容。
她打火石点烟的动作极其娴熟、干练,深吸上一口,就按照灵玉的要求,和大家唠起了家常,介绍松戈山的情况。
战争前,为多打粮食,全村人都被集中到一山之隔的埃坎镇的集体农庄里劳动,男女分开居住。孩子从七八岁以上,就必须参加集体劳动。劳动虽然艰苦,但那时能吃饱肚子。可战争摧毁了一切,安南军队对松戈山区的几次扫荡,摧毁了集体农庄,也摧毁了和平的生活。
男人们都去打仗了,一些女人便带着孩子和老人,躲进了这个山涧内。现在,帕格村十四五岁以上的男人,必须全部参军。村里只有妇女和孩子,村子里的老人,在安南军队的一次扫荡中,炸塌了躲藏的山洞,全部被杀尽。
“是误伤!”洛亚将烟头扔进火塘,搓搓手,又用树叶卷另一支烟,“咔嚓”一声打着火点上,才郑重其事地强调说,“安南人对老百姓不坏,真的不坏。几名游击队员躲藏进山洞,安南人并不知道里面还有全村的老人……”
断粮的几天,洛亚走村串户安抚,村子里相对安静。海岛卫队从尖竹汶运来粮食和装备后,妇女儿童们能吃饱肚皮了,村民们又出情况了。
这天晚上,雨突然停了,但风呼呼地刮了一夜。伊万诺夫的海岛卫队负责值勤。虞松远起来查岗时,先后看到山上下来的十几名游击队员,“咕哕咕叽”地踩着泥污,偷偷摸摸地溜进一座座木屋内。不一会儿,呼啸的风声中,就夹杂着此起彼伏、隐隐约约的**声、竹床摇晃声和男女打着号子的交媾声……
“不是禁止男女交合么?怪不得每户都养这么多孩子……”
伊万诺夫莫名其妙地摇了摇头,给虞松远一支烟,两人一起点着。“别听信谣言,红色高棉从来没有禁止过人们的夫妻生活……”虞松远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战乱期间,这些土著人就剩下女人孩子,没有山上人的帮助,她们根本活不下来。
第二早晨,晴空万里,空气清新,是难得的睛天。伊万诺夫派出两名队员,伺候灵玉骑上大象,并保护她离去。海岛卫队十名队员和八头大象,被留下建筑营地,并负责营地警戒。
灵玉一走,小钮儿便和姐姐钮娆一起,负责照顾兄弟小队和海岛卫队的生活起居。瑾秀和小香月面色逐渐好起来,人一有了精神,便闲不住了。黄瑾秀负责做饭,还教钮娆和小钮儿做中餐。战火纷飞的年月,盆地没有人种蔬菜。黄瑾秀带着十几个妇女,到山里采嫩树叶。
“你身体还未完全康复,不要累着。”李海潮见瑾秀面上逐渐有了血色,心情很好,便不住地叮咛着。
“这里什么都没有,不吃饭菜不行啊。我发现山头上有一种小黄杏树,叶子苦,当地人不敢吃。但用开水烫过晾干,很可口……”黄瑾秀总觉得母女俩拖累了众人,唯唯诺诺地想做好一切。
李海潮很感诧异,松戈山属于热带,也有银杏。心里不踏实,便让庄玉书专门做了化验。结果证明这种小黄杏树,确实是银杏的一种。树叶处理后完全可食用,开火烫后晾干,口感还不错,有点中国豆角干的味道。
这天早餐后,庄玉书指挥海岛卫队战士们抬着小柴油机和电锯进山伐木、伐竹。刘国栋和庄玉书选择离村子约七八百米处的平坦高地,伊万诺夫组织卫队士兵们清除了灌木丛,决定在这里建筑新的营地。
这里光滑平整,地势比村子高出约一米,远离小溪,且全是石头地面,村民们是无力在这里建筑木屋的。林涛、张五常等人,则指挥海岛卫队士兵,按刘国栋和庄玉书设计的“图纸”,伐竹子建水道。帕格村原来饮用的是盆地中间小溪内的水,已经被污染,根本就不能饮用。
虞松远、李海潮、刘国栋三人,则踏着泥泞、湿滑的丛林大地,向松戈山主峰走去。
在这潮湿的森林里,吸血的蚂蟥无处不在。小队的作战服都被药浸泡过,他们还是走得提心吊胆的。虽然是战争期间,双方或许都打累了,整个冬季安南人并没有越过松戈山清剿。游击队也没有袭扰桃叻据点,双方隔山形成了对峙状态。
丛林内光线晦暗,地面长满苔藓,湿滑难行。虽然是战争期间,整个高棉都被饥饿笼罩着,但这里却是植物的天堂。高大的松柏、红酸枝、紫檀木、椿木等名贵树种,随处可见。除了豆蔻和各种稀奇古怪的树木,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蕨类植物。
丛林内除了林涛声,一片死寂,听不到澜沧雨林内动物吵闹和鸟儿呢喃的热闹声音。因为,所有能吃的东西,几乎都已经被人们吃光了。
他们从暗无天日的丛林内向山巅攀去,一直到快中午时分,才登上海拔七八百米高的一个小山头的山巅之上。衣服早已经湿透,湿漉漉地裹在身上。从这里已经能观察山的哪一面,刘国栋爬上一棵有几人粗的大椿树,建立了观察阵地。确认安全后,李海潮和虞松远也都登上树冠。
白色的云雾索绕着丛林,隐约能看清遥远的松戈山东边连绵的大山丛中,隐隐约约有一个小镇掩映在丛林中。而小镇的后面的一座山崖上,则有一群白色建筑。根据情报,这个白色建筑就是安南陆军在松戈山前线的要塞-明叻!
松戈山主峰下,是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山峰。这些山峰的峰巅,就隐藏着敌我双方的无数观察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