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不能让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分了心……”
“你娘还说啥了?”每当娥子一口一个“我娘说”的时候,李四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孩子气,总是忍不住逗她两句。
“我娘还说……没有了,我娘就说了这些。”
笑。
娥子也笑,其实她知道是四叔逗着玩呢。
娥子就喜欢和四叔说话,就喜欢看四叔笑。
喝完一大碗黄米粥,吃了俩杂合面的馍馍,反而愈发的懒了,一动也不想动:“天这么黑,娥子你回去吧。”
“对哩,我想起来了,我娘还说要四叔多洗脚,最好是用热水,能解乏哩。”路大嫂其实没有说这话,是娥子赖着不想离去而已。
“哪有那么多的热水,有凉水就不错了。”
“我去打水给四叔洗脚吧。”根本就不给李四拒绝的机会,娥子飞跑着出去,片刻功夫就弄来一盆清水放在李四脚下:“我给四叔洗洗脚吧。”
“别,别,”看娥子眼里都带着笑呢,李四怎能不明白她的心思?只是从来就把这丫头当成孩子,强迫自己不要往歪的地方去想:“我的脚丫子臭着呢,还是我自己洗吧。”
挽起裤管,洗脚。
娥子脸上满是笑容,就那么看着。
“李校典腿上这伤,想来是当日京城突围时所创的吧,每每念起那日的凶险,我总是对太子说起李校典的救命之情。”不知什么时候,长平公主已站在帐篷外面:“李校典腿上之伤就是忠于我大明的铁证,先皇识人,授予托孤托国之重。李校典的这份忠心我是晓得的,容不得别人胡言乱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70章 最后的絮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70章最后的絮叨
长平公主身后是定王、永王和昭仁公主,除太子外,崇祯皇帝的几个遗孤都在。
李四急忙收拾收拾,让娥子赶紧给这些王子公主搬坐器。
见罢了礼节,年纪最大长平公主安坐,却让定永二王和昭仁小公主站立在身后。
李四自然也不能大剌剌的坐下,只好和娥子同站在这些小王子小公主的右首。
长平公主翻来覆去只是不停的说李四的忠贞,无非就是“先皇识人,托孤之重”这些听着让人血热的话语。再就是以私人身份对李四的救命之情表示感谢,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
这大半夜的,身为公主的长平跑过来不可能只说这些废话吧?
偏偏长平公主没有要开门见山的意思,东拉西扯的不住说着,就连在一旁的娥子也听得不住打呵欠。
“娥子瞌睡了,你先回去睡觉。”
“嗯,四叔那我先走了哩。”头脑简单的娥子抬脚就走,到了门口才想起来给诸位王子公主见礼。
和娥子同样年岁的长平公主微微一笑,摆手示意娥子不必多礼。
“殿下可是为了赴死军抢掠士绅之事?”李四可不象娥子那丫头一样心思单纯,知道长平公主不可能是过来聊天的,索性单刀直入的开门见山。
“那些士绅么,多有劣迹在先,又私通反贼外寇,就是咱们赴死军不抢,也会留给满洲人。”长平公主对着李四点点头:“士绅搜刮民财兼并田产,早已是民怨沸腾。李校典为取之,每壮大赴死军一分,我大明恢复之机就多了一分。自京北出来时候,民仅有三万,军不过三千,经李校典一路捶打,而今追随之民已有五万六千余众,赴死军兵力扩至五千。若不是李校典行雷霆手段,焉有今日?太子与诸位学官以为,李校典所作所为于国于民都是有功无过。”
李四对沿途的士绅大户可算是一场噩梦,除了抢走粮米银钱,还纵火焚烧大肆破坏,那士绅势力连根铲除。这让李四的名声直追前不久才退去的闯军,在很多读书人眼中,就是李自成第二。
地主士绅阶层是封建王朝安身立命的根本,再强势的帝国再英明的君主也不敢和这个阶层过不去。
可全天下的财富都集中在地主士绅手中,也造成贫富悬殊加大,直接反应就是烽火处处的造反大军,然后就是王朝更替了。
江山易手也罢,王朝更替也罢,地主士绅阶层从来就是巍然不动。要想发展壮大,只有打他们的主意,难道还把他们巧取豪夺来的财富留给满清?
李四早已料到那些东宫学官必然激烈反对,但是他们也仅仅是能在言论上反对而已,并不能阻止或者改变什么。
让李四没有想到的是,长平公主居然这么说,而且是代表太子和那帮子学官。
要是东宫的那些人激烈反对,李四反而会应对自如,毕竟早就有所准备的嘛。想不到东宫人等忽然大力赞同,并且为抢掠士绅找出许多理论依据来……
“长平公主不是为了士绅而来,肯定是有更大的事情要说。”李四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关节,索性默不作声等长平公主把话题挑明。
夜色愈浓,孤灯昏黄。
李四和公主都没有说话,在昏黄的灯光下远眺外面漆黑的夜色。
此时的长平公主反而没有刚才的轻松从容,根本就不看李四,只是遥望着无边无际的黑暗,良久方才说道:“先帝托孤之时,称李校典为我大明最后的铁骨诤臣,曾有言必听之计必从之的遗训。当时我与太子尚不能完全领会其中之意,今日方知先皇目光之深远……”
夜风拂过,涤荡起丝丝缕缕的潮气,浸的是人脸上冰凉。长平面色凝重的说道:“当日李闯破京,情形万分危急,我也是重伤在身。弥留之际,李校典曾有意抛弃我于乱军之中,是也不是?”
“当时情形实在危急,已顾不得许多,若殿下支撑不住,只好如此。”当时李四确实有“留一把刀于公主”的说辞,这是很多人都亲眼目睹的。
当时那混乱危险的情况之下,谁还有心思带一个随时可能丧命的公主?
“李校典的心思我也明白,换做是我,也是如此的做法,这须怨不得你。”长平公主说的平静之极,淡然的就象是在说明天的天气一样。
这位颇有心思的公主深夜造访,不可能是来说这些的,李四还在等她的下文。
“当时重伤的若是太子,李校典会不会抛下太子不管?”说的还是那么云淡风清。
“断不会抛下太子。”
“为何?”
“太子为国之储君,大明正统,天下存亡断续之所在,就算是舍去性命也要护了太子突围的。”
“好,”长平公主极力扮出从容平淡的样子,但是难以掩饰一丝丝的颤音:“放眼天下也只有忠诚伯记得太子是我大明正统……”
连称谓都从李校典换成了忠诚伯。
忽然明白了这位公主想要说什么。
李四面色顿时阴沉的厉害起来,后退一步躬身行礼:“敢问公主殿下,是不是派人去了应天府?(南京)”
“忠诚伯都知道了?”长平公主诧异的问道。
在涿州的时候,曾派出四十名侍卫去应天,想着联络南直隶的各部官员等,好让他们准备派出兵力迎请太子。
毕竟这个李四显得不是那么听话,还是两手准备的好。
“赴死军以治军之法治民,有人擅自脱离大队,焉能不知?若不是看在这些人等出自东宫,已派马队追赶以逃兵论处。”
整个迁徙队伍都是实行军事化管理,好几十个人离开不可能瞒得过李四的耳目。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要不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这些人早被执行军法了。
对于开小差的逃兵,从来就是不论对错不问缘由的行军法,然后传首诸营以儆效尤。
赴死军大战数场千里迢迢护送太子,更有万千百姓相从,目的地就是应天。为的就是让太子到达陪都之后登基为帝,好收拾大明山河。结果呢?结果是太子等人并不信任赴死军,或者可以说是不信任李四。在私下里偷偷摸摸派人去了陪都应天,偏偏这种见不得人勾当还被李四发现……
从坤宁宫开始,就是李四带着这些少年公主王子们,于乱军之中拼死杀出,可谓是恩同再造。直到如今抛弃辛苦经营的村庄故土,率赴死军并万千百姓大迁徙,如此血诚忠贞还被怀疑的话,怎么说也是寒心之举。
身为公主的长平羞愧的满面赤红,本已经准备好的诸般说辞竟然无法出口。
李四已经躬着身子:“想必应天诸部诸王已整军北上,旦夕之间即可迎请太子及诸位殿下。江南为我大明龙兴之地,自多忠诚之士,又有六部勋王坐镇,太子归应天之后,收拾河山昭雪先帝之耻指日可待。如此也好,臣这肩上的担子终于能够放下,终于没有辜负先帝托孤之重,就是当即身死,也有脸面见先帝于九泉之下了……”
好吧,既然你们已经私下里偷偷联系了应天的大明各部各军,那我这身上的担子也可以卸下来了。崇祯皇帝的托孤之重我也算是完成了,剩下的就看你们的吧。
李四还是躬身而不起:“臣也晓得东宫诸公每多猜忌,可非常时期需有非常手段,既已联络应天,江南尚有我大明百万雄兵万万子民,可为收拾社稷之资。赴死军上下本是乡民村夫,为护卫太子而仓促成军,无论战力还是军纪都难比江南大军之万一。且赴死军早已厌战,待到时机成熟,恳请太子允我赴死军上下解甲归田……”
对于李四的猜忌,那是由来已久,要不然也不会偷偷摸摸的派人联络应天。这下李四算是撇清了自身,既然你们信不过赴死军和我李四,那好办,等应天方面的百万大军过来,我就解散赴死军,省的咱们君臣相疑。
李四的忠诚可不是在太子身边鼓鼓噪噪说出来的,是实打实的血战而来。又有崇祯皇帝托孤的嘱托,怎么说也不应该怀疑。
一席话说的长平公主脸上青红不定,羞愧的不敢看李四,却不得不面对。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