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朱慈炯不知道高弘图现在的想法,否则指不定一口老血就得喷出去。
高弘图敲银子的事告一段落,随后王铎就全民教育问题再次一一汇报,要让天下臣民知礼自然离不开教育,所以当朱慈炯决定施行全民教育的那一天起就将暂时将教育部划归礼部管辖,王铎这位在历史上名声不佳的官员倒也尽心尽力,从未有过暗中使绊子的举动,否则早被朱慈炯革职回乡了。
“众卿还有何事?”朱慈炯打了个哈欠很是不雅得问。
五老早已见惯了朱慈炯的这番作态,一开始还规劝两句,现在权当没看见
史可法站起身道:“启奏陛下,臣尚有几件事”
“几件事?”朱慈炯瞪大眼打断史可法的话头,以前他故意打哈欠,五老身为臣子就算劝谏但多少还知道些好歹,知道天子累了需要休息,就算还有事也都会告退出去,可现在这招明显不灵了,朱慈炯也算是明白了,别看他在现代几十年,有过非同一般的阅历和超越时代的眼光,可要和这些一辈子在官场摸滚打爬的官员玩心眼,的确还欠缺点火候。
史可法面色不变,好像完全听不出来朱慈炯话音里面的不满,正色说道:“共有四件事情需待陛下圣裁!”
朱慈炯:“”
第两百一十五章烦扰(7)()
“朝野上下就是否还都北京纷争不断还望陛下圣裁以定百官之念。”
朱慈炯用手拍了拍额头,果然不出意料又来了,这还有完没完了叹了口气郁闷道:“众卿对是否还都有何建议。”
朱慈炯毫不犹豫的把皮球踢了回去,五老面面相觑似乎早就料到朱慈炯会来这一手,朝堂之上南北两派官员如今已经吵翻了天,偏偏内阁当中高弘图、王铎是北方人乃是还都北京的坚定支持者,马士英、姜曰广是南方人又坚决主张定都南京。
本来说话最有份量的史可法祖籍北京大兴,理应成为北派官员的领袖主张还都才对,说起来也算是荣归故里了,可史可法不管是为了避嫌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考虑,在还都之议上保持中立,最有份量的内阁首辅保持中立等于让北派官员失去了最大的襄助,北派官员若说没有怨言那是假的,好在内阁还有高王支持,否则现在南派早就大获全胜没北派什么事了。
现在不只是朱慈炯被烦的焦头烂额就连史可法自己每天都被北派官员弄的不胜其烦,更不用说大小朝会的时候大殿之上满满都是火药味了,还都之争若是不能尽快妥善解决,必然会对朝政产生不小影响,北派官员现在大多都是闲差有的是时间吵嘴,可南派的官员因为朱慈炯的各项举措,但凡三品以上的官员都有不少事情需要处理,品级太低的说话又没什么份量,但为了不让北派官员阴谋得逞,只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瞪着红通通的眼睛盯着,耽误政事不说,长此以往下去,发展成为党争!那可是亡国之兆!
所以史可法明知道朱慈炯不想谈这方面的问题,却不得不站出来让朱慈炯表态,因为如今的大明能结束这场争论的唯有天子一人而已。
“一国之都关系社稷千秋,唯天子方能圣断。”史可法脚一抬又把球踢了回去。
朱慈炯知道史可法也是被逼急了,内阁可不像宫里,朱慈炯还能躲着不见臣子,朝会的时候冷眼旁观,实在不行和和稀泥,内阁身为中枢机构可是要直面群臣的,何况内阁当中还分成了两派。
朱慈炯也不是不想把还都之事早做定论,从情感上来说,他现代的时候就是南方人自然更倾向于定都南京,何况如今南方隐隐已有重工业发展的雏形,他只有坐镇南京才能安心,可大明流转后世的一句‘天子守国门’杀伤力实在太大,他如果不迁回北京,没准落在世人眼里就成了贪生惜命,谁让天下人都以为他的父皇已经‘君王死社稷’了呢,所以他一直在犹豫迟迟下定不了决心,耽搁到今天就成了这副局面,看内阁五老今天这架势,如果他不圣断一把,想要打发五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御书房内气氛极其诡异,五老虽不敢直视天子,但一个个腰板坐的笔直,只要朱慈炯不赶他们走,五人绝不打算踏出宫门一步,就算被赶走明天照样继续来,反正在内阁被烦的头疼,还不如跑进宫让朱慈炯陪他们一起头疼,想躲门都没有,朱慈炯想来也是料到了这一点,知道今天已经躲不过去了,一双眼睛在五老身上转来转去,半刻钟后悠悠一叹。
“朕之父皇,秉政十七载,为了大明殚精竭虑乃至最后国难之时以身相殉,朕身为人子岂有不承继先帝遗志坐镇国门抵御外辱之理”
高弘图、王铎身躯一震,天子之言似乎已是下定决心还都了吧。
“然如今之天下满清胆寒外蒙丧胆,大明暂无外辱之忧,还都北京并不急于一时,而南方诸事繁多,各行各业蓬勃待兴,朕若轻离难免日夜挂心,故即便还都北京也绝非当下应为之事,诸卿可明朕意?”
五老互相看了看,他们当然明白朱慈炯的意思,可说了半天这还不是等于没说吗?这番话拿到外廷去说,群臣要是能买账才怪
王铎咬了咬牙道:“陛下似欲还都,然不在当前,敢问陛下若是还都当在何时。”
朱慈炯目光一冷,寒声道:“五年之内绝不考虑!五年之后朕当明旨天下!”
“五年”王铎嘴里发苦道:“只怕群臣”
“天下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百官去办,朕的朝堂也不是给百官斗嘴寻事的地方,五年之内但有人在朝上朝下妄议还都之事,一概罢官夺职绝不轻恕!”
“臣等遵旨!”尽管还是有点不甘心,可朱慈炯的话都说道到这份上了,想来也是被逼的急了,不过有这道旨意在,五老也有了足够的理由去应付外廷群臣,谁要是以后在朝会上在把还都之事拿出来说,那就是和自己的官帽过不去,以今上的手段,五老相信刚才的话绝非玩笑。
“史卿说有四件事,这算一件,想必是否安排官员督师天下兵马也算一件吧。”
史可法恭身应是。
朱慈炯脸色依旧不太好看,冷冷得说道:“此事也无需多议,文官有文官的职责,文官只需替朕治理好这大明天下,武臣有武臣应做之事,就是平定四夷征伐天下,哪个文官觉得自己可以去督师,就说明他手头无事,朕之一朝不养闲人,觉得自己没事干的就致仕,朕绝不留用!”
五老一窒,这话怎么说的,督师天下兵马还不是为了防患武将拥兵自重为祸天下吗?为的还不就是大明天下的长治久安吗?怎么到了今上的嘴里就成了没事找事干了?这可是祖制啊!
姜曰广身为左都御史,犯颜直谏乃是本份,刚准备开口便被史可法一个眼神瞪了回去,撇了一眼朱慈炯,看着龙椅上那泛着寒气的身影,也明白现在多说无益,就算要谏言也绝不是现在,是以到了嘴边的话又生生咽了回去。
朱慈炯岂会不知道群臣的想法,也知道统兵大将拥兵自重对一个国家的害处,可作为一个在现代生活多年的人来说,导致明亡的一个重要因数是东林党是文官,武将固然也有不作为的地方,可比起文官为祸之深以致百姓民不聊生,武将之祸根本不值一提!
第两百一十六章烦扰(8)()
当然也不是说文官担心的事情没有道理,历朝历代武将擅权最终覆亡政权或是将一个朝代祸乱的从此走向衰败的例子不胜枚举,但若是说文官就是什么好鸟也未必见得。
秦之李斯,汉之王莽,唐代牛李党争,宋代蔡京秦桧,明之东林党等等,文官所能展现出来的破坏力比起武将来说不差分毫,甚至影响更加深远。
归根究底说白了还是体制问题,朱慈炯不可能改变大明的国体,弄什么劳什子宪政或是共和,那么在现有体制下只要文官好名武将重利,这一现象就不可能根治,但不能根治不代表无法应对,天启年间一个魏忠贤就让天下文武胆战心惊,崇祯一朝更是杀的文官人头滚滚,这至少能说明在现有体制下文官群体既没有能力也没有胆量对抗皇权的。
现如今国政还是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这些儒家文臣并非一无是处,但很显然由儒家一直执政下去,就算大明如今能逃过这次覆亡大劫,也摆脱不掉王朝轮回的宿命,因为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不将这个利益集团彻底粉碎,大明迟早一天还是要毁在这些人的手里。
所以朱慈炯才会兴办天下教育,培养更多的读书人来取代儒家知识分子,当然新学教育不可能只读四书五经,就算不能照搬后世教育体系,至少也要建立起一个雏形,培养一大批能够经世济用的新式人才,如今的文官集团也正是因为新学不读经典,所以反驳的声浪不算太大,因为他们认为只要不读经典就不会在科举当中对他们家族的子弟产生威胁,但只要等到朱慈炯改革科举的那一天,相信他与儒家文臣之间必将爆发一场恐怖的大战,朱慈炯甚至做好了以数万官员人头为新学铺路的准备!
对付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只要朱慈炯能像他皇帝老爹那样狠的下心肠终归是有解决的办法,杀的多了杀的寒心了,没刀没枪难道这些书生还能造反不成,但是就算要挥起屠刀,朱慈炯也只能硬等,等到新式人才成长起来的那一天,等到天下平定百姓能够真正安宁的那一天!
至于武将拥兵自重跋扈难制的问题,朱慈炯现在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数百年后的中国当权者尚且为了防范武臣来个军区首脑调防,何况是数百年前的今天,但无法根治却可以防范。
首先就是要废除明朝几乎病态的家丁制,家丁是什么?是武将的私人军队,在家丁的眼里只知道家主不知道君王,可笑的是朝廷耗费大量的银子,到最后养活的所谓精锐竟然是武将的私兵,这一点是朱慈炯绝不能够忍受的,所以在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