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可法道:“父为子之纲,遵奉父命实乃天经地义,但父者未必无过,身为人子纠父之过亦是孝道之所现也,君为臣之纲,身为臣子遵奉君意乃忠之节也,然君王亦会有过,身为臣子,当君王有失之时理应直指其非,方为君臣大义。”

    朱慈炯笑道:“史爱卿这话说的不错,为人父者一旦有了过错,身为人子若是不能指出来,放任乃父在错路上越行越远,实为不孝,君王有了过失,臣子只会唯命是从,结果只会让君王施政之失越发错漏百出,最终影响的还是平民百姓,因此唐时有魏征,本朝有海瑞,皆成千古美谈,但是君父若是亡故,却留有遗命,身为人子人臣,哪怕遗命有过失之处,身为人子人臣是否应该奉命行事,以全孝道臣节呢?”

    “这”

    几位大臣算是会过意来了,天子话里话外的意思,已经说的再明白不过了,他要立徐氏女为后并非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先帝崇祯的遗命,他只是为了全孝道不得不遵守而已,但先帝怎么可能立此大违祖制的遗诏,今上莫非想用伪诏来唬弄他们不成!

    史可法叹息道:“若果真是为父者遗命,身为人子自当遵从,否则便是不孝,若是先帝遗命,臣子亦应遵守,否则则为不忠”

    “史爱卿此言与朕之所想不谋而合啊。”朱慈炯狠狠叹了一口气,转身走到御阶前,深深吸了一口气,看向长平一直一言不发的长平公主,然后躬身一礼道:“还请长姐宣读诏书。”

    六位大佬身躯不由一颤,他们的担心似乎即将成为现实

    朱微娖慢慢从锦凳上站了起来,缓步走到御阶之上正中位置站定,只是因脸上罩着面纱,因此也看不出什么表情,但是六位大佬不用看也不用问,就知道长平公主手里拿着的圣旨,里面的内容对于他们,对于大明所有的官员来说应该都不是什么好消息。

    “本宫来这南京城也有两年了,没想到父皇留给本宫的这道诏书直到今日方有宣读的机会。”朱微娖的语气中略带一丝凄苦:“宣魏国公上殿吧。”

    韩赞周:“宣魏国公上殿”

    丁卫甲:“宣魏国公上殿”

    诏书是留给魏国公的?史可法等人突然感到哪里不对,确实不对,刚才长平公主说了,这道诏书是两年前便有了的,那个时候离甲申之变可还有大半年呢,也就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立后遗诏,那么不是立后遗诏又会是什么?六人顿时明白了,这道诏书必是册立徐氏女为定王妃无疑!只是甲申之变太过突然,本无望继承皇位的定王成了崇祯帝在世的唯一子嗣,自然也就是承继皇位的唯一人选。

    但是就算诏书是真的,崇祯帝要立的也是定王妃而不是大明皇后,两者岂可沦为一谈,今上用这种借口来立徐氏女为后,情理虽然说的过去,可百官岂能心服口服。

    身穿大红蟒袍的魏国公徐弘基精神矍铄的走入殿中,脚步沉稳有力丝毫不见老态。

    走到近前,推金山倒玉柱跪倒拜道:“臣徐弘基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

    “谢陛下!”徐弘基站起身来刚要退到一边,就看见立在御阶上的长平公主展开圣旨说道:“先帝恩诏,魏国公接旨。”

    诏书是给徐弘基的,可这是崇祯的圣旨,殿内所有人包括朱慈炯在内立即跪倒在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今天下战事四起,祸乱日至,赤子沦为盗贼,良田化为榛莽。陵寝震惊,亲王屠戮。国家之祸,莫大于此,社稷倾颓,间不容发。

    今命定王慈炯南下祭陵,寄望太祖有灵护佑大明,定王虽幼,然胸有大略,着定王祭陵事毕,整顿南方兵马以备不时之患。

    魏国公,中山王之后裔,武勋世家,忠义之门,当助定王节制南方诸军,勤加整练,克日北上,剿灭流寇,平复山河。

    朕闻魏国公有孙名丹,年方十四,幽闲令德,毓自名门,慈惠本乎性成,温恭笃于天赋,实为定王之良配,今赐徐氏丹为定王妃,待定王年十六,择日完婚。

    钦此。”

    魏国公赶紧匍匐在地,泣声道:“臣徐弘基接旨,谢先帝隆恩!”

第三百四十六章选秀(20)() 
殿内六大臣傻眼了,猜想是一回事,猜对了又是一回事,这封诏书中的语气确实是先帝两年前恩旨魏国公的口吻,无非就是让当时还是定王的朱慈炯以南下祭奠孝陵为借口,趁机整顿南方兵马,但又担心定王年幼不堪重任,所以让武勋世家的魏国公徐弘基助定王一臂之力,为了笼络魏国公誓死笑命,特意将徐丹赐婚于定王。

    可这两年间发生的事情何其之多,甲申之变崇祯殉国,南下的定王侥幸逃过一劫也就算了,到了南京却没有召见魏国公一起整顿兵马,而是偷偷摸摸的收拢流民在江心洲上编练了一支新军,最后将其父皇交代的要整顿兵马的任务干的更是彻底,直接把五镇兵马主将及亲兵斩尽杀绝

    这封诏书为何今日才现于人前,他们都不用问就知道今上会是什么说辞,无非是胸中自有韬略,无需仰仗魏国公一起整军备武,至于赐婚则更简单,年龄不够嘛!诏书里面写的清楚,要定王十六岁才完婚,那么到了十六岁再拿出来也不嫌晚啊,现在十六岁了,拿出来了于是定王妃直接变成了皇后

    众臣甚至敢打赌,若非是今上看上了徐家丫头,崇祯殉国以后,这封诏书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机会都难说,但现在诏书拿出来了,摆在几人面前的劝谏便成了天大的难题,因为要是一定要让今上抗遗诏不遵,那么今上就要背上不孝的恶名,他们有一个算一个皆是不忠之臣,最重要的是这份诏书在崇祯殉国之后已然成了遗诏,压根就没有让崇祯先帝收回成命的机会

    “国公可否借诏书一观。”陈子壮上前一步说道:“他在北京当过官也接过圣旨,崇祯的笔迹他还是认得的,这么说的意思无非就是怀疑诏书的真假,其实已是失礼到了极处,但只要有一丝阻止立徐氏女为后的机会,他就绝不会轻易放过。”

    徐弘基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诏书递了过去。

    陈子壮打开圣旨,一个字一个字的看了半天,最后终于还是长叹一声将诏书递了回去,几位大臣一看便知道圣旨确为先帝亲笔,当然这也是意料中事,今上若是想伪造先帝旨意,完全可以用‘诏曰’而非‘制曰’,否则让有心人识出岂非成了最大的破绽。

    朱慈炯走上御阶回到龙椅上坐下,道:“各位爱卿,对于朕册立魏国公之孙为中宫皇后可还有异议?”

    史可法硬起头皮道:“启禀陛下,今时不同往日,先帝赐婚徐氏为定王妃之时并不知道大明会有甲申之变,亦不曾想到陛下会于南京应势继位,老臣相信,若先帝知晓有此一日,定会收回成命,改立良家女为定王妃。”

    朱慈炯皱眉道:“朕于南都正位大统,奉的可是先帝遗诏!先帝立诏之时难道不知道魏国公孙女已经被立为王妃?那么为何不收回成命解除婚约,难道不是看在中山王府对我大明多有襄助之处吗!”

    六臣满心苦涩,天子的话说的句句在理,先帝殉国之前不收回赐婚旨意,无非只有两个原因,其一多半是忘了,其二是知道北京城陷在即,他固然殉国而亡,可太子若侥幸活命又落入贼手的话,必将成为要挟南方数省的筹码,所以立下遗诏让定王继位。

    但定王毕竟只有十四岁,在南京想要震慑群臣、整肃兵马乃至以后能恢复陵寝收拾山河,没有一个强势人物来辅助怎么能行得通,想来想去这个人选就成了魏国公,中山王府乃是大明开国勋门,与大明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加上他的孙女又是定王妃,定王承继大统之后,定王妃就是皇后,因此于公于私都会尽心竭力辅佐幼帝。

    可惜先帝怎么也想不到的是,他这个儿子手段比他高明了何止百倍,人家根本用不着魏国公,靠着自己编练出的一支新军便将鞑虏杀得胆寒,流寇望风而逃,更是借新军的力量强推新政,以致国库充盈、万民称颂,一年之内便做成了他为帝十七载都未能做成的雄图霸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先帝能够先知先觉,他还会让中山王府的女子入主中宫吗?自然不可能!身为帝王,自然不会愿意有一丝一毫威胁到大明国怍的隐患存在,外戚之患,史册不绝于书啊!

    但是现在今上看上了人家姑娘,非要立其为后,还拿诏书说事,这道诏书就如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让他们只能是高山仰止徒叹奈何

    朱慈炯说道:“你们曾经对朕说过,领兵在外的武将一旦势大便会骄横不法,所以要委派督师,最后被朕驳了,何也?因为武将要想势大难制,最重要是要有对其忠心耿耿的私兵,然现如今大明九军何来私兵一大明的每一位战士忠心的对象就只有大明也只有朕!武将可以领兵打仗,战时可以执行军法,但若想谋反,哼!他麾下的战士第一个就会将其拿下,如此一来朕要文臣去督师去掣肘,甚至说难听一点是去骗政绩又有何用!让一群对武略一只半解的文臣去对军队指手画脚,大放厥词吗!”

    “归根究底,只是制度问题罢了,要想永绝武将之乱藩镇之祸,靠的不是文官而是制度,是完善的制度形成的约束力!”

    “外戚干政甚至祸乱社稷也是同理,想要彻底根绝,并非只是娶个民间女子便能高枕无忧的,身为文臣理应找出外戚干政祸国的源头是什么?是主少国疑还是母族势大已有凌迫皇权之势,还是其它原因,找出来以后将其堵死,制定完善的制度,而不是僵化脑筋不知变通,试问诸位爱卿你们能防的了一时能防的了万世吗!”

    “大明祖制勋贵之女不得入宫为后,那么朕倒要问问,成祖徐皇后出身中山王府可是勋贵之女,仁宗张皇后之父彭城侯张麒,可是勋贵?宪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