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童入学,学制三到五年!每年天子补贴入学女童每户十两银子!
这个决断当真是石破天惊,十两银子,按照扬州女校的容学量,大概可以让五百名左右女童入学读书,一年支出不过五万两,加上建校办学耗费,支出七万两已经算是顶了天了,这点小钱对于朱慈炯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何况苗宣压根就没打算让万岁爷掏这笔银子,以苗宣的权势,再借着天子的大旗,只要抬抬手,愿意出这笔银子的商贾多得是。
十两银子,富豪之家当然不会在意,但算算看如今一户人家一年的收入有多少?种地的时候哪怕官府不盘剥,每户能有个四五两就已算是顶天了。
现在做工的机会多,一个月按正常劳力算大概一两五,一年不过十八两!现在只要家中有一个适龄女童入学就能得十两银子,那是什么概念!大乱之年,一个女童卖都卖不了十两银子,现在天子不但免费让女童读书认字,还补贴,这种好事简直突破天际,亘古未有啊!
苗宣最后没有办法只能抛出这么个大诱饵以后,扬州女校的生源短短半天立即招满,九成九的女童全都住宿,这样还能省了养女的银子,至于安全问题,天子特办的女校,安全能有什么问题?女校的教习全都是女子,能够随意出入的男人全天下估计除了天子不做第二人想,就是官府中人为了避嫌,对这女校也只能敬而远之。
至于天子,小民倒是巴不得能看上自家女儿呢,只可惜天子明旨,十六岁以下的女子一概不得参加选秀,是以这种好事,也只能做梦时候想想罢了。
扬州一间女校的容生量毕竟有限,但闻风而动想要让自家女儿入校赚银子读书的何止十倍!哪些因为犹豫而错失机会的更是叫苦不迭,除了狠抽自己的大嘴巴子,也没有其它办法
苗宣感觉自己玩大了,按照这种反响程度,再兴建一百座女校估计都远远不够,按一百座算,一年支出就是六七百万两!虽然依旧不算很多,但苗宣敢肯定,如果这笔银子让国库出,高弘图不找他玩命才怪
于是,苗宣回了京,心情忐忑的向万岁爷做了汇报,估算着自己没有先请示,就开办女校,会不会打乱了万岁爷的教育部署,如果被重责,他也只能认了
朱慈炯肯定不会责备苗宣,这和苗宣是不是他的大伴没有半点关系,甚至女校能这么轻易办起来,而且反响这么激烈,很是出乎他的预料,因此很是褒奖苗宣了一番。
女校的建立是改变国人固有观念的一项重要举措,朱慈炯曾经设想过如何去做,只是手头上的事情太多,一时半会就忘到了脑后,没想到被苗宣轻而易举的解决了。
有句话说的好,能用银子解决的问题都不算问题!
但朱慈炯知道用银子刺激女童入学不是解决观念的根本办法,但却是行之有效的一种途经,只不过苗宣这种纯砸银子的办法太野蛮,也不是长久之计。
独立女校要发展成为男女混校,这其中大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去走,在此期间,死命用银子砸,就是朱慈炯自己也吃不消
一所女校一年就要六万,一百所六百万,如果对全大明的女童施行这种教育方式,女校起码一千所,一年六千万!朱慈炯有的是银子,但他手上要用银子的地方海了去了,这么干,简直就是挥霍,迟早把家底败空!
“大伴。”
“奴婢在。”苗宣精神一振,万岁爷看了这么久,又考虑了足足一炷香的功夫,想来对于女校,心里已经有了决断。
“这女校该建还是要建,先按照县学的标准在各府各州兴建一座女校,每座女校最多容纳五百女童就学,学制由五年降为三年,第一年补偿十两,第二年补偿五两,第三年补偿三两,顺利结业的女童授予女硕士称号!
“然后在各省府兴建一座女校,每座女校可容千人,学制三年,想要入省女学就读,不仅要从府学考试合格,还需缴纳每年五两银子的入学费用,学成结业授女博士称号,最后在南都、北都各建一座女子国学,学制暂定两年,费用每年十两,结业授女学士称号,并可如男子一样走上仕途,并优先为官!”
第四百八十九章军移(上)()
苗宣满怀忐忑和憧憬走了,他的人生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新的目标,女校!只要能做出成绩,那么他苗宣必将名垂青史!
什么样的地位决定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眼光决定能看到什么样的格局!
这是万岁爷对他耳提面命说的话,苗宣深以为然,就如同女校一样,他能想到的就是用银子砸出一条路,等以后大明百姓不再视女校为蛇蝎的时候,再削掉补偿银,然而万岁爷却是用逐年递减的方式来减少投入,手段比他高明的多。
授予称号更是厉害,称号只是虚名,但天下不知道多少人为了虚名情愿付出不菲的代价,就好像九等善商的虚名一样,多少商人为之乐此不疲,大明因此省下的银子何止巨万,商人有了虚名,走在路上腰杆子都是直的,可以说是一举两利!
这女硕士和女博士也是一样,试想一下,当一户人家的女儿成了女博士,哪怕是乡野小户,格局一下能拔高多少?想要娶女博士回家,起码也得是个秀才吧,你让那些目不识丁的匹夫好意思上门提亲吗?长此以往,女校让女子成为贵族,还真不是一句虚言。
最让苗宣佩服的还是前三年补偿,后面要交银子才能继续读的策略,家中女子读了三年,赚了十八两,你要想让女儿为自己家族增光添彩,是不是应该继续让其读下去,读下去就要花银子,这样一来,前三年补偿出去的,自然而然不就收回了大半?
至于让女子出仕,和男子一样当官,这一点苗宣没想过,也不敢想
苗宣是回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朱慈炯同样片刻不得闲,此刻正闭着双眼似是在思索,而端坐在对面的史可法则是一脸的期待。
史可法为辽东三省移民之事而来,所提之建议,朱慈炯不是没有考虑过,相反,他心里所想远比史可法提的方略要深远的多。
朱慈炯在朝会上议定的移民计划,是以土地为诱饵,吸引没有土地或者少土的百姓,移民去辽东,但实际上朱慈炯对于此举并没有太大的把握,因为如今的大明与几年前的大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百姓没了沉重的苛捐杂税和套在头上如同紧箍咒一般的徭役,日子好过了十倍不止,最重要的是现在大明遍地都是机遇,以前百姓失去了土地,基本上等于失去了谋生的手段,最后要么成为贵人府里的仆役,要么去给地主老财去做佃户打长工,最悲惨的是背井离乡,自谋生路,甚至沦为乞丐。
而现在不止是辽东三省缺人,大明腹地同样缺人,这些年战乱下来,受匪灾最重的几个大省,空置出了大量无主有待开垦的土地,南方没有受大的兵灾,却被圣武元年张定国的一番血屠之后,同样有上亿亩土地成了无主之地,这些田地大部分被蒋伸发卖和免费分给了无土之民。
除了土地,百姓现在还有做不完的工,各地矿主开矿在招工,修建官道的商贾在抢人,只要你不是懒的出奇,一年挣个十两八两跟玩似的,肯卖苦力的一年二三十两都不稀奇。
相比起辽东的苦寒,还有未知,没准还要直面草原上的恶狼,安全都未必能够得到保障,百姓自然更愿意留在关内,对此,朱慈炯也是无可奈何,他也可以利用自己崇高的威望,以半强迫半自愿的方式学新中国成立时候那样,来上一个上山下乡,号召全大明的有为青年去边塞志愿建设,然后落地生根
但朱慈炯眼下对于号召这种方式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何况辽东的土地对于朱慈炯来说,仅仅只是开始,要运用这种方式,还远远没到时候。
所以朱慈炯现在只能寄希望在那些王侯身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明有爵位在身的贵族,这移民之政可以说是在逼他们,也同样是他们的机会,如果想要把握住这个机会,这些贵族就会想方设法的在三年内去召集百姓移民辽东,他们不缺财富,但是缺人,有了土地,贵族总不能自己下田播种吧,所以只要有一个贵族出关,必然会带动很大一批仆役、佃农,这些人多半已经把自己给卖了,主家要走,他们想不走都不行。
卖身为奴这种制度,乃是一等一的封建恶习,朱慈炯不会不知道,如果他想要废除,其实也就是一道旨意的事情罢了,但他没有这么做,因为觉得此制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还有点小用,这用处就是强制移民。
而史可法现在兴致勃勃的主动来和他谈移民,不是因为他是内阁首辅,而是他的另外一重身份,军部尚书!
史可法想以军队驻防的名义,施行军移!
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新军之所以强悍,靠的不是个人的武勇,而是靠无坚不摧堪称恐怖大杀器的火枪利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之勇的勇武之地,空间将会越来越小,以后的大明需要的将不再是斩将夺旗的无双猛将,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将!
在其它国度没有能力对抗明军火器之前,军人的生命安全无疑也是自古以来最容易得到保障的,而且每一军都配备专门的护理营,更是大幅度降低了非战斗伤亡的可能性。
可以说圣武朝的军人是史上最幸福的,这种幸福更重要的集中体现还是军功军田制。
大明新军分为两大部分,一为野战军,共有八支劲旅,二位近卫军,没人知道这支部队的总编制有多少,但谁都清楚这支军队的分支极其之多,例如皇宫禁卫营、皇城戍卫营、京师巡防营、天眼谍报营、特别行动卫乃至前不久才浮出水面,为世人所知的弑血特种兵,等等都属于近卫军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