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六百四十二章初雪() 
圣武六年十二月初一,金陵,初雪。

    整座金陵城都成了雪之世界,寒风扑面,触骨冰凉,然而即便天空中依旧在飘出细雪,金陵城内的气氛却依旧浓烈无比,即便这严寒也无法浸染分毫。

    夫子庙贡院,如今的贡院规模比起以前扩大了五倍不止,足以容纳上万名士子同时开考,贡院外八千多名手里紧紧攥着从礼部领取的锡牌,锡牌正面有考场编号,对应的是贡院第几考场。

    以前的贡院是一个接一个房间,会试的士子每人一个房间,吃喝拉撒全在其内,一考就是三天,但现在则是分做九座考场,每一座考场可容纳考生一千五百人左右,每座考场的名称则是按照四书五经的名称进行分类,比如中庸考场,诗考场等等。

    考场也不是以前的单人独间,而是如同后世的阶梯式教室,可容纳近五百人开考,每一个考位前后左右都有隔板,以防止作弊抄袭。

    每一名考生在礼部登记领取编号牌的时候,等于是先确定自己第一场儒考的类目,进入哪一座考场便考哪一门,儒考时间为四个时辰,结束以后,十二月初三进行算考,初五进行策论或时事考,初七分类考,四考结束以后八天,也就是十二月十五阅卷放榜,所有榜上有名的士子获得殿试资格,但从这一届会考开始,拥有殿试资格不代表便已经是板上钉钉的进士,当然就是以前殿试也不代表必为进士,但这么多年下来,约定俗成似的,一般殿试,皇帝不太可能会黜落考生,但从今往后则是大不一样。

    按照朱慈炯与内阁达成的一致意见,目前每届进士名额为一千人,只能少绝不会超过,也就是说如果殿试参加的人数只有七八百人,那么这七八百士子则有很大可能性全部选中,但若是超过千人,比如高达两千甚至三千,那么最少也会黜落掉一两千人,进士榜的人数一定会控制在千人左右。

    今年在礼部登记的考生多达八千一百三十八人,完全可以说是自有科举考试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届,大明历次科举会试,最终能成为进士的举子平均比例大概二十三四左右,然而这一次人数增加的四五倍,录取为进士的人数也比往年高了三四倍,但按照比例来算实际上还不到往年平均比例的一半,因为科举新规对于士子来说是难了还是易了,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另外按照往年大明不成文的内阁制度,官场中人想要进入内阁的途径其实很窄,入翰林成为庶吉士更是第一标准,但想要入翰林何其之难,三甲同进士基本没戏,二甲排名五十以后的机会同样不大,唯有头甲才算是拿到了入翰林的通行证,也差不多相当于拿到了进入内阁的资格证。

    所以大明历史上很多一二品大员,官尊位显,却连内阁的门槛都摸不到,朱慈炯当初钦点张煌言入翰林的用意就是打算有一天提拔张煌言入内阁,不过自从内阁推选制诞生以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名三品以上官员都具备被推举的资格,当然最终能被天子看中的名额只有三十人,但即便只有三十人,翰林也已经不是入阁的前决条件,这对于那些想入中枢理天下政的高品官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最大的福音。

    但不管制度规则怎么变,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用担心没有出头之日,表现在这会考之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考题。

    第一场儒试是内阁拼尽全力从天子哪里要来的,众所周知,天子的全民教育不以儒学为主,新学人才在儒考方面肯定不会是传统士子的对手,新学士子的总分被拉下来,最集中的方面就是儒考,这其实也算得上是一种变相的平衡。

    这次八千多名新学士子,其中大半都是新式读书人,这儒考也是为了此番乃至以后的会试不会呈现出一面倒的局面。

    儒考的九门试题由主考之一的史可法亲自出题,往年的会试一般主考官只有一人,多半出自内阁或是礼部,但这次考生人数太多,一个主考不能阅那么多卷子,哪怕是被晒选过的卷子数量肯定也是庞大至极,因此此番会试的主考官高达五人,内阁当中的史可法、陈邦彦和余煌,礼部的钱谦益,钱谦益此番会试以后也将告老,可以说是本届会试已经算是他最后一次为大明发挥余热了,不过相比起,他在另一个时空当中留下的污名,因为朱慈炯的重生,至少身后名肯定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这似乎很能说明一个问题,官员的善与恶,忠与奸,很大一部分体验在制度,为什么大宋崖山之下,十万官民浮海同殉?因为大宋对官员尤其是文官太好了,好的过分,这些士子走向官场以后,很容易对大宋产生归属感,又因为工资福利待遇优厚,杜绝了一部分贪念不是很大的官员走上贪腐之路,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官场气氛和社会氛围,大宋在蒙古铁蹄下碎灭,官员理念随之破灭,为之同殉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了大明,同样是饱读圣贤书走上官场的读书人,为什么大明亡的时候,为什么面对李自成乃至异族的时候选择跪舔奉迎新主?看看洪武皇帝对官员有多苛刻,以百姓的生活水准稍微提高一些去给官员发放工钱一个地方官员靠那么一点俸禄要养家养幕僚,还要养非编制内的吏员,还有迎来送往

    甚至可以说这是朝廷逼着他们贪,而贪欲的口子一开,想收可就难了,朝堂上下贪腐成风,官场风气直接就烂到了骨子里面,一代名臣徐阶家有田产数千顷,治世良相张居正身家豪富,回一趟老家都是几十人抬的大轿,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他们能不贪吗?不贪怎么活?朱洪武那么狠,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塞草,可天地下的贪官污吏又少了多少?

第六百四十三章座师() 
等到明末,崇祯登基以后,因为魏忠贤倒台,东林党人沉浸在阉党覆灭的巨大喜悦当中,一面更加积极的去清算残余阉党,一面加强对其它党派的攻击力度,最后的结果就是整个朝堂乌烟瘴气,大明受天灾、人祸、外寇的连番打击黯然倒塌。

    可以说整个崇祯时期,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对于大明已经没了归属感,官员只顾谋取私利,百姓希望换天,在这种大环境下,明亡之时,又能有多少儒臣会选择和社稷同殉,去抱新主大腿都来不及,生怕晚了留给自己的位置太小了呢。

    但你能说这些官员在步入官场之前没有治理天下、造福万民的决心吗?当然不能,只不过被大环境改变了初衷罢了。

    钱谦益在历史上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水太凉、头皮痒’,不管这两个典故是真实存在还是后世为了丑化钱谦益而杜撰出来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当清兵南下金陵城的时候,身为应天府尹的他没有下令让卫戍部队抵抗而是选择了开城投降,最终的结果是让朱由崧这个倒霉鬼仅仅做了一年皇帝便惨死在清军的刀下。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钱谦益为了保全南京城的数十万百姓而选择投降,毕竟清兵的凶残在扬州十日血屠便可见一斑,清兵屠扬州的最重要一个原因便是史可法带领扬州军民殊死抵抗,成就其民族英雄的同时也激起了清兵的凶性,如果南京同样如扬州那样,最后的会不会被屠城,这一点谁都说不准,但钱谦益开城降虏,气节沦丧却是青史当中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

    但是现在钱谦益再不可能背负万世骂名了,没准死了以后还能混上一个不错的谥号,人生际遇变数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朱慈炯继位大统以后,便是考虑到以大明官员的俸禄标准是在逼官员贪腐,所以几年间数次提高官员俸禄,至今比起圣武元年的时候,官员俸禄平均提升了三四倍,固然是因为大明如今不差钱,但说到底还是为了减少官员的贪欲,或许效果对于那些已然有贪瘾的官员效果不会太大,但随着官场换血以后,贪腐成风的现象即便不可能根绝,但有所抑制乃至不会像往年一样明目张胆还是能做的到的。

    第五位主考是苗宣

    也因为苗宣这个主考,在官场上面掀起了轩然大波,一个太监担任会考主试?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不要说大明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便是自有科考之日起也从未有过吧!

    自古以来,宦官和外朝就是天然的敌人,内外合作相得益彰的故事在历代屈指可数,大明首辅张居正和大太监冯保合作即便是情势所迫,但对于张居正的清名来说,依旧是个不小的污点!

    会试,为国沦才之大典,甚至可以说是官场洗牌的起点,每一届的新科进士,除了极有限的十来人够资格称之为‘天子门生’外,其余的进士基本都有座师,进士需要座师作为官场领路人,让仕途之路走的更顺畅,成为座师的官员也希望与学生在官场上守望相助,这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事情。

    一般来说座师都是会试主考,或者说会试主考官有优先选择权,会考放榜以后,除了那有限的几个人被天子钦点名次的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外,其余的就会去拜门,也可以说是拜座师,但主考官不可能成为所有进士的座师,皇帝不可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主考官也不可能犯这种官场忌讳,因此就要选择,怎么选?

    未必会按照考试名次来定,诸如家世背景,会不会做人,以后会成为直臣还是官场老油条都是主考考虑的条件,他们会从所有的新科进士拜帖当中选择出自己看中的后进,来作为自己的学生,人数不会太多,一般不会超过十个,少的甚至只有一两个,哪些没能获得主考青睐的新科进士会转投其他考官,等待新一轮的选择,但终归是僧多粥少,到最后哪些没能拜到座师的进士,在官场上想要爬的更高无疑比有座师提携的同科艰难无数倍,大多数终其一生,也只能做到五六品的小官

    现在苗宣成了主考之一,那么就等于是拥有了成为新科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