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皇太子-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吉王等人苦啊,身为高高在上的亲王,原本打算通过哭陵逼迫朱慈炯妥协,谁能想到朱慈炯那么狠,那么不顾及血缘之亲,更是不管天下人会如何看待,直接将他们四位亲王死死按在了这紫金山上!

    名为守陵,实为囚禁呐!

    作为尊贵的亲王,他们何曾过过这种日日夜夜受人监视的日子,即便用生不如死也不为过啊!

    自从被囚在孝陵以后,四大亲王日日夜夜想的都是如何能早一天出去,他们敢拿性命打赌,出去以后一定老实做人,绝不给冷血无情的圣武大帝添堵!

    然而悲剧的是,三年了!他们根本没有面见圣颜的机会!自从被囚孝陵之后,朱慈炯祭奠孝陵连这次已经三次,前两次他们就想跪在这求情,然而祭陵那一天他们连出去的机会都没有,很显然朱慈炯根本不想见他们,看守的近卫军一个个都是凶神恶煞,他们若是敢摆出王爷之尊,唯一的下场就是被揍!

    不会被揍死也不会被揍残,甚至不会揍伤,但是一枪托砸肚子上,也绝非常人所能承受!

    四位亲王也好,十三郡王也罢,这几年已经被揍怕了,近卫军敢如此对待他们,毫无疑问必是得自天子授意

    今天这些皇族能有机会跪在御驾之前,自是朱慈炯允许,这岂能不让饱受折磨的四大亲王心中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按照朱慈炯的意思,以四位亲王所犯之过,他没有剥夺四人爵位已然是网开一面,既然守陵自然要守满期限,只是崇祯上皇念及族亲,亲口劝说,朱慈炯才决定网开一面,毕竟父皇自从闲居之后,还从未开口要求过他什么,这点面子他不能不给。

    由此可见,崇祯虽身为帝王,手段终归还是太软,否则当初也不会在老福王死后,那么善待朱由崧那个废物,国难之际更是没有酷掠满朝,致使大明陷入无银困境。

    看着四位亲王,朱慈炯寒声道:“守陵三载,你四人日日面对孝陵,心里可曾有过悔意?”

    “臣等知错了。”四大亲王同时哭诉道:“还望陛下开恩,赦免我等之罪!”

    “吾等之罪,本是罪在不赦!”朱慈炯冷哼道:“依朕之意,你四人本应在这孝陵再呆上数年,只是上皇仁慈,不忍同宗受苦,这才与朕分说,朕今日放尔等离去,若是以后还敢鱼肉百姓,为祸一方,必有牢狱之灾,今日所言,勿谓朕言之不预!”

    “臣谢上皇!谢陛下!”

    “滚!”

    四大亲王若脱升天,哪敢再多说一个字废话,对于朱慈炯,他们四人已经是印刻在骨子里的恐惧。

    “便选在梅花山吧。”朱慈炯叹了一声道:“梅花山毗邻紫金山,朕千秋之后,也能与太祖、父皇隔山而望。”

    “臣遵旨。”冯国治连忙应道:“臣回去以后便去找陈阁老,让工部择日选好陵址,勘测风水等事宜。”

    朱慈炯点点头,圣武三年时,内阁便已奏请修建皇陵,只不过那个时候天下之事千头万绪,朱慈炯哪有闲心关心自己百年之后的阴居之所,这与忌讳不忌讳没有丝毫关系,天子继位之初便选址修陵的比比皆是,没有什么吉利不吉利的。

    天子号称万岁也是人,是人就终归有入土的一天,帝王乃天下最为尊贵之人,丧葬岂容轻忽,陵寝规模更是要与其身份相匹配,帝陵规模宏大,往往要修建数十年,正常来说帝后一日不死,帝陵修建就不会完工,否则帝后未亡,帝陵修完了,等亡者入居,岂不是咒帝后早亡,可若是殡天以后再修建陵寝,根本来不及,因此早修慢工乃是常态。

    朱慈炯今年不过二十二,按照老道士石传风的说法,他起码能活到九十岁以上,七八十年修陵,可见工程之浩大,帝陵定在梅花山,几乎不用想,整座梅花山都必然成为朱慈炯的陵寝之地,一如乾陵一般。

    只不过如此一来,东吴大帝孙权墓恐怕就要挪窝了

    崇祯皇帝尚没建造陵墓,不是因为国力不允许也不是不想建,而是因为北都天寿山已无现成的风水宝地,崇祯想建陵于马兰峪,也就是后来成为清东陵的地方,只不过等到想要修陵的时候,因国事繁杂,便一拖在拖,历史上直到甲申之变,崇祯殉国,帝陵都没开工,满清入关以后,为了笼络人心,将崇祯葬入田妃墓,并改田姐墓为思陵,于是田妃墓升格为帝陵,也就成了明十三陵的最后一陵

    但如今大明国力何等雄厚,不要说是修建一座帝陵,便是比帝陵工程还要庞大数倍也更耗人力物力的黄河治理都能动工,修建帝陵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此番修陵还不只是朱慈炯这一座,崇祯帝陵也将择日动工,地址位于紫金山,孝陵之侧,也就是后世中山陵的位置,工程量自然不及梅花山圣武陵寝,但也肯定不小,崇祯这辈子皇帝做的失败,可谁让他生了个好儿子呢,这也是命。

    听了冯国治的话,朱慈炯笑了笑道:“此事无需操之过急,朕还年轻,上皇亦是春秋正盛,估计离殡天之日尚远”

    “陛下慎言呐。”冯国治吓的立即扑倒。

    “起来吧。”朱慈炯叹道:“死生本为常态,朕都不晦言,冯卿又何须在意,如今工部署理天下工程,何等繁忙,帝陵修建,工程浩大,动辄数以几十年,你且告诉陈子龙,修陵规制、勘探、地宫择址等等慢慢定下便可,修陵之工匠五百劳工足以,无需兴师动众,工部的主要事务还是要放在三大工程之上。”

    “臣遵旨”冯国治张了张嘴,真要说起来,修陵确实无需急于一时,但仅仅五百工匠是否太过儿戏?这是帝陵啊,不说如始皇帝那样出动数十万人,至少也得数千吧,不过天子话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岂敢反驳,说人不够?工程进度太慢?你他么咒天子早亡还是怎么滴!

第六百六十三章乌斯藏() 
乾清宫金殿,朱慈炯端坐御椅之上,二月初一,圣武七年第一次大朝,群臣站班,气氛肃穆,朱慈炯的眼中若有若无的射出几缕精光。

    正月下旬乌斯藏罗桑嘉措入金陵,请见大明天子!

    朱慈炯根本没料到,达赖五世会入京,甚至于连他自己都还没想好该以何种方式去解决乌斯藏问题,大明如今得到的太多地盘需要消化,按照朱慈炯原本的设想,彻底解决乌思藏问题,起码要等到圣武十五年以后!

    达赖五世入京,显然打乱了朱慈炯原本对乌思藏一切部署。

    最关键的是,乌思藏问题很复杂

    太祖皇帝一统江山以后,对于历史上唐朝时期吐蕃入寇,元朝番僧之害很是了解,故而为了杜绝乌思藏再有类似事件发生,采取众建分封,政教分离的方法。

    众建分封,是将达赖的地位贬低,而增加三法王和五王,任其自行牵制!

    政教分离,是朝廷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干预,限制宗教势力涉政、乌思藏因为内部相互牵制,甚至发生战争,例如帕木竹巴同萨迦派的长期战争,大明在其中不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联合弱小的土司,压迫打击大的土司,达到看似没有发兵,却依旧达成战略意图,瓦解西藏强权的目的,最终成效斐然,因此至今为止大明三百年天下,没有任何一部势力可以整合,从而掀起叛乱。

    不过这种情况随着大明的衰落,对于乌思藏的控制力已然越来越弱,到了天启、崇祯年间,明朝在乌斯藏设的都司更是名存实亡。

    直到崇祯十二年,蒙古的顾实汗进军西藏,消灭了藏巴汗,建立了统治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廷。

    和硕特汗廷乃是卫拉特四部之一,部族首领姓博尔济吉忒,主要牧地在塔尔巴哈台和斋桑湖一带,三十年前,和硕特牧地缩小,牲畜增多,蒙古的王公贵族为争夺牧场和属民发生内讧,和硕特部在顾实汗统治时期,由新疆北部移牧青海,史称青海和硕特,当时青海和西藏的形势也为和硕特南下提供了条件。

    半个世纪前,拜巴噶斯汗统治和硕特部时,势力雄厚,居四卫拉特盟主地位,率领四卫拉特对喀尔喀的硕垒乌巴什进行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拜巴噶斯死后,顾实汗图鲁拜琥即位,黄教在西藏受红教排斥,因此向祟信黄教顾实汗的求援,顾实汗出兵打败绰克图台吉占领青海,崇祯十四年顾实汗出兵西藏,次年灭掉藏巴汗丹津旺布,最终在乌思藏创建了和硕特汗廷,顾实汗也由此成为青海、乌思藏的最高统治者,以达赖五世为代表的黄教僧侣,也承认顾实汗的实际统治,顾实汗获得持教法王称号。

    如果不是朱慈炯回归,改写了大明的历史,和硕特汗廷将会统治青藏地域长达七十余年,汗廷也将对青藏地区的军队、土地、属民、官员任命、赋税征收拥有决定权,而对乌思藏本土,和硕特汗廷更是直接驻扎拉萨统治,设立噶布伦,组成噶厦,代表汗廷管理一切事务。

    达赖五世阿旺洛桑嘉措虽然在蒙古和硕特部汗王固始汗的支持下,于崇祯十五年建立了甘丹颇章教会政权,但西藏地方政府的世俗行政大权仍由固始汗及其子孙达延汗等操掌着。

    朱慈炯登基以后,肃清内乱,迫使顺贼李自成远遁西域,放其一条生路的前提条件就是铲除青海等四省的土著势力,甘肃、宁夏两省大大小小部落首领虽多,然而离大明腹地也近,大明强盛之时,压制根本没有崛起的机会,等到大明衰落相互之间虽时有吞并,但为时尚短,想要统一谈何容易,李自成入两省几乎没废吹灰之力便完成了朱慈炯给他定下的战略目标,也为大明新军入两省收拾残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海位于乌斯藏和蒙古的中间地带,也一直和硕特汗廷的控制之下,但这种控制并不代表其驻扎了多少军力,固始汗的根本还是在蒙古与乌斯藏,李自成以极其酷虐的手段摧毁固始汗留在青海的有限兵力,又大肆搜刮以后,还没等固始汗发兵,李自成便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