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会一如新疆等地故事,派遣八万重兵入驻西藏,成立西藏军区,维护西藏安定,掌刑罚之事”
罗桑嘉措脸色又白了两分,以流官治民政,乌斯藏之民大多信奉黄教,身为黄教领袖,他有很多的办法架空各地官府,民众犯法他可一言免罪,不尊教令便是罪在不赦,圣武帝将刑罚之权不交由官府,反倒交到军队手里,这里面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圣武自己都不相信初立之官府在黄教的影响力下能管好乌斯藏,所以以军队强悍的战斗力进行武力震慑,最大程度上限制教权!
圣武帝不出手则已,出手便是雷霆万钧!
朱慈炯说完这些,话风突然一转道:“不过西藏多是教民,教民有信仰,朕不会干涉,触犯教条,宗教领袖亦可于大明掌刑罚之有司协商后按教规处置,大明西藏既是大明之土,辖内之民首先是大明之民,大明律法必须遵从,若因教规触及律法,当以大明律严惩不贷!”
罗桑嘉措郁闷道:“启禀陛下,陛下旨意臣断断不敢违抗,但是若依此次旨意,将西藏之权全部授予官府和驻军,他们虽处理政务干练,但对宗教事务并不熟悉,那就会使三大寺在宗教上的影响大大衰弱,陛下在南京,驻藏大臣在西藏,藏地情势全靠大臣、武将向陛下奏报,陛下并不能详察西藏实情,若驻藏大臣及军队将领执掌西藏全权,随意行事,势必使西藏百姓怨怒于陛下”
朱慈炯轻笑道:“喇嘛所说朕岂能不知,西藏地域特殊,朕自会以特殊方式对待,民政、军事乃至教会三权分立乃治西藏之根本,朕委官以治民,驻强军镇不法,但朕方才也说了,西藏教民繁多,信仰之事朕不干涉,甚至还会善加引导,罗桑嘉措!”
“臣在。”罗桑嘉措连忙应声。
朱慈炯肃然道:“你乃是西藏黄教领袖,西藏虽教派林立,但朕今日便册封黄教为大明国统第一教,其余诸教皆为附属,黄教可代大明在西藏行驶教权,只要不触犯大明之根本利益,不试图染指西藏民政军等事务,朕绝不会过问西藏教务,你是达赖第五世,朕便赐你为大明西藏教宗,拥有指定下一代教宗之特权”
“臣谢陛下赐恩!”罗桑嘉措心里抑制不住的激动,教宗?黄教为西藏第一教派,那岂不是说西藏三大寺的教务他都有权干涉,西藏拥有规模庞大的教民,这些教民对于王权的敬畏远远不及对教权的敬畏,他只要能实际管控教民,那么即便没有民政权也是无所谓的,至于军队,大明圣武帝爱民如子,只要他不拥教民谋反,军队怎么可能让枪口对准教民百姓?
此番入京,看似有所失,但哪些失去的,其实只要在大明强势的时候他就不可能拥有,就好像固始汗控制西藏军政时候一样,如今他拥有教宗的名义,又是大明亲口册封,比起固始汗时期,他显然要更加自主,而且还无需担心安全问题,因为大明的军队绝不会允许有任何势力挑战天子的威严!
如此一算,此次金陵之行完全得大于失!
“喇嘛退下吧,朕还有国事与众臣商议,今日晚间让礼部冯卿在鸿泸酒店设宴宴请喇嘛,畅谈西藏诸事。”
“臣告退”罗桑嘉措躬身退出金殿。
朱慈炯揉了揉眼,接见罗桑嘉措的时间不长,却感到异常疲惫,西藏问题比起如今大明的任何一省都要错综复杂,军政教三权分立,是他早已经定好的基本国策,但对于如今这个时代是否适用,大明控制力度最终会有多大,便是朱慈炯自己都没有把握,但后世西藏自治模式在如今肯定不适用,文明程度没有迈向现代,自治最终的结果恐怕只能是分裂
第六百六十六章选官()
圣武天子号召新科进士走向偏远地区为官,同时希望广大学子能够前往贫困地域,对那些尚且没有条件施行教育的地方传播教化的消息如同一道飓风吹遍两京十三省!
大明时政报,各地新兴的报社,如扬州月报、浙江时事报、安徽新闻周报等等报纸不惜墨水进行大肆报导,一时间在大明引起空前热议。
圣武帝的号召是自愿,但但凡愿意前往除两京十三省以外地区为官的新科进士,政绩考评一定不会差,越是偏远考评就会越好,只要不是在地方上搞的天怒人怨,得到百姓乃至驻地大将认可之官员,甚至愿意在地方上待的时间长久,将直接决定往后在仕途上的升迁速度!
按照大明官场常规升迁速度来说,如果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想要靠自己一步步往上爬,以七品正印算,升到六品起码需要六到九年,升到五品差不多需要二十年,四品很多官员穷尽一生都未必有机会。
这就是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但如今天子给了这些没任何背景的新科进士一个机会,只要你愿意去没人愿意去当官的地方,那么你在地方上做出的政绩将会直达御前,当今天子自继位之时起,让平民成将军,小吏入部堂的事例比比皆是,官员政绩入天子之眼,只要圣武帝满意,还愁自己会因为没有后台而升迁缓慢?只要治理一地成效斐然,百姓赞叹,还怕自己面前的不是一条金光大道?
至于拥有举子功名的读书人在如今的大明,因为新学的缘故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比庞大的群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举子的功名已经再无往年的荣光,更是失去了当官的资格,而在圣武朝平定天下以后,因为官员缺口巨大而上任的举人官甚至秀才官,如果没能中进士榜,只怕穷尽一生也未必有机会再进一步!
不管是当官的举子还是在野的读书人,他们想要步入仕途,目前唯一的选择就只有一条,殿试题名!
但这条路必然会越来越难走,本科会试参考的举子便已经达到了恐怖的八千多人,比往年三届加起来人都要多,以后只会越来越多,甚至一届参考人数达到数万都不是没有可能,但是能够最终杀出重围成为进士的,只要政策不变,便依旧只有千人!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啊!
但是圣武朝最新政策已下,但凡愿意前往偏僻地域予民施教的举子,吏部皆会记录在案,各地官府也同样会进行备注考核,举子施教的人数多少,年限长短以及偏僻程度,都将会成为会试加分项!
简单的举个例子,如果是在如今相对较好的辽东施教,以一年算,地域分加一分,每让十名孩童接受启蒙教育再次加一分,如果在辽东待了三年,授业百名孩童,那么就是三分年限分加三分地域分再加十分授业分,总计可加十六分!
辽东算是加分最少的地域,如果换做哈萨克,或者新疆,那加分就多了,年限五分!地域五分!授业分不变,如此换算,三年能加多少,四十分!
考场如战场,多一分没准就能干掉数十上百人,此加分政策岂能不让举子趋之若鹜!
对于很多学有所成的读书人来说,为了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为了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即便条件艰苦一点,日子难过一点,熬上个几年为自己增分无疑就是一条通往仕途的捷径。
吏部如今已经不是选官司在忙,而是整个吏部除了尚书以外都忙的不可开交,正月初十到月底几乎就没人闲过,每天前来吏部登记的在任官员、新科进士、落榜举子铺天盖地,工作量之庞大简直骇人听闻,估计自从有吏部这个衙门以后,史上还没有一次如圣武七年的吏部这么忙过。
哪些学子还好说,尽管人数数千上万,但不需要分配具体职权,吏部只需要将学子的姓名、籍贯以及准备去的地域登记备注然后发放凭证就算完成,学子拿着这凭证去所在地官府进行备案,然后由当地官府决定将前来的学子分配到哪一县哪一乡乃至哪一村,学子在所在地的贡献以及年限,当地官府也会在学子离去之时进行确认,然后送往京师礼部,作为会试之时的加分凭证
新科进士官职分配要稍微麻烦一点,当然也只是稍微麻烦罢了,这次选官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吏部分配官员上任首先要遵从新科进士的意愿,这个意愿指的是两京十三省以外的区域,如果新科进士只想待在两京十三省范围内任官,那么还是要由吏部分配。
吏部文选司为什么号称是所有衙门当中最肥的口子,就是因为掌控了低级官员分配权,不管是新走上仕途的进士还是宦海浮沉经年的官员,只要他们没有背景没有强硬的后台,那么想要谋取一个好去处或者是肥缺,就免不了行贿送礼,朱慈炯就算惩腐惩的再狠,想要杜绝这种风气都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是这次不一样,新科进士可自愿选官,这等于暂时绝了文选司官吏贪腐之根
不过文选司官员倒没有多少郁闷,相反还有点幸灾乐祸,好不容易杀出重围的新科进士,最终为了以后的仕途更顺畅,现在却不得不硬起头皮去穷乡僻壤历练好几年,实在是不得不让人掬出一把同情泪啊。
本次选官最麻烦的还是任职期满回京述职的官员,这些官员在任上没有接到吏部发来的调令,几乎只有一个原因,混的不怎么样,也肯定是没后台,这些官员加上哪些同样混的不怎么样,想要调往偏远地区的官员,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两千,这些官员的任命还好说,但空出来的官位需要官员去上任,调哪些人去,在新科进士九成自愿前往偏远地区的情况下,无疑给吏部带来了沉重压力
第六百六十七章吴三桂(上)()
漠北大营,吴三桂大帐内,吴三桂眼中满是挣扎和犹豫,但他更清楚,他已经没有时间了,如果再不决定,他将错过大明圣武皇帝给他定下的最后期限!
当今天下,没有人敢反抗朱慈炯的意志,因为反抗只有一个下场便是死!哪怕此刻的他已然一统漠北蒙古,麾下战将千员,拥兵八万,但吴三桂很清楚,如此实力根本不可能是大明新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