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好了,李鸿章等人投降,丹徒城可以不战而定,洪天松了一口气,不过对于此事他也相当的警惕。
这两派之间的分歧,除了各自的担心和忧虑之外,太平军旧部和新归附部队之间的争斗也不能忽视的。
外患虽然可怕,但是内忧是更加让人担心的,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部不稳如何抵御外来的敌人呢?
将这些忧虑压下,洪天带着亲兵出营纳降。
“投降不杀!”劝降声响成一片,淮军将士原本就生出投降之念,仅是顾虑上司李鸿章而已,现在李鸿章宣布投降,他们自然纷纷放下武器投降了。
曾国荃和彭玉麟这对纳降组合,让淮军基本没有顾虑,一个是老上司,一个名誉极佳,所以在投降的过程中十分配合。
很快城中近三万的淮军全部投降,太平军获得了丹徒之战的胜利。
此战可以说是太平军和淮军之间进行的镇江会战,乃至整个苏南战役中决定性的一战。
战后淮军主力损失过半,连总指挥李鸿章都投降了,这让淮军在镇江会战处于绝对的劣势。
而这场战争的功劳,自然也归入了洪天的名下,他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威名,自此向外广播开去,成为他无数光辉事迹中的一笔。
洪天和李鸿章的初次会面,是在镇江府城丹徒城之内,而当时与会之人很多,王诩、曾国荃、彭玉麟、杨岳斌、周馥、刘铭传、郭松林等。
洪天看着李鸿章,脸上满是惊喜之色,李鸿章的名头之响亮,他在后世可是闻名已久了,虽然李鸿章自称自己是个裱糊匠,但是洪天却深知这位仁兄之能耐,独自支撑晚清和列强周旋,让清朝不至于被瓜分殆尽,可谓艰辛卓越了。
至于那些不平等条约,时局艰难能不签吗?恐怕换一个人也无能为力。
而在甲午之战中以北洋一军独抗日本,惨败当场,也只能让人唏嘘,毕竟在满清体质之下想要让中华强盛起来,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得汝归附,何愁大事不成啊!这真是我太平天国之幸事!”这是洪天对李鸿章所说的第一句话。
“败军之将,陛下不用抬爱。”李鸿章谦恭道。
洪天摇头,道;“此战本侯不过是侥幸获胜,如果不是曾爱卿相助,恐怕败的是本侯也未可知。”
曾国荃闻言心中微喜,洪天这是认可他的功劳,说实话他心中可是相当忐忑的,因为洪天在见到他之后,显得相当的冷淡,他估计是洪天对他下令屠杀天京百姓一事,依旧又所怨恨,所以一直如履薄冰,在战斗中十分卖力,此时得到洪天的赞扬,心中终于轻松了一些。
而洪天也就这一句提到曾国荃而已,随后和李鸿章两人又互相吹捧,很快双方都开怀大笑。
洪天是真心笑起来的,丹徒一战大获全胜,李鸿章投降,剩下的淮军余部,已经不足为虑,苏南平定将近,而且还得到那么多人才,当真是喜事连连。
而李鸿章笑容也相当真诚,洪天平易近人,十分好相余,而且言语中对他十分看重,自己的前途似乎并不差的,当即对自身以往劣迹被对方追究的顾虑消于无形。
除了李鸿章外,洪天也和刘铭传、郭松林、李鹤章,以及周馥等淮军降将聊了数句。
对于这些人,洪天多少都有些耳闻的,刘铭传后来是一省巡抚,才能出众可堪大用;郭松林悍勇之将,在淮军中数一数二,是大将之才;李鹤章洪天倒不熟悉,不过既然是李鸿章的弟弟,他就不能忽略了。
至于周馥,洪天相当在意,这个人名声不显,但是才华出众之极,在淮军中的地位,相当于湘军中的赵烈文。
赵烈文才华横溢近乎妖,这位周馥帮助李鸿章筹谋淮军,让淮军后来壮大成为中华第一强军,并且辅助李鸿章筹建北洋,也绝非等闲之辈。
历史上,周馥在随同李鸿章视察北洋海军之时,深感时事艰难,一旦发生战事,防务堪忧,而告知李鸿章:“北洋用海军费已千余万,只购此数舰,军实不能再添,照外国海军例不成一队也。倘一旦有事,安能与之敌!”
他认为朝官皆书生出身,不懂军事,毫无远虑,若请求扩军增费,必谓劳费无功,若至势穷力绌,必归过北洋,彼时有口难诉。不若乘此闲时,痛陈海军宜扩充,经费不可省,时事不可料,各国交谊不可恃,请饬部枢通同速办。言之而行,此乃国家大计,幸事也;万一不行,我亦可站地步。否则,人反谓我误国事矣。
李鸿章哀叹:“此大政须朝廷决行,我力止于此,今奏上必交部议,仍不能行,奈何!”
周馥的这些顾虑,不幸被三年后的甲午战争所验证。
在满清的愚昧统治下,李鸿章屡次奏北洋扩充,但是却不被允许,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在数年之内北洋几乎毫无改进,以至于在甲午之战中惨败。
而当时满清就如周馥所料,将所有的罪责都压在了淮军和北洋的身上,李鸿章自然成了满清朝廷的替罪羊,被四万万人唾骂为误国殃民的卖国贼,而浑然不知这次惨败的原因是满清的腐朽统治。
像周馥这样有远见卓识的人才,是洪天最为需要的,他虽然是穿越者,但随着他的出现,中国乃至世界的局势都会发生转变,他前世的知识未必有用,而像赵烈文、周馥这些,对未来局势发展有预见之人,可以帮助他看清局势,让他能做出正确的决断。
洪天扫视着眼前的这些人,新人旧人皆有,其中不少是历史上赫赫有名之辈,他有种豪气,有如此多臂助,何愁大事不成,天国不兴,中华不复,太平江山不现!
第84章 传檄苏南()
洪天在接纳了李鸿章投降后,马上让其书写檄文,向着苏南各地送出,而第一时间就送到了在镇江和太平军激战的各路淮军将领手上。
金坛的潘鼎新,溧阳的张树声皆接受了李鸿章的劝降信,向当地的太平军投降。
接受潘鼎新和张树声投降的,是刘官芳和李臣典,他们二人也没有为难潘鼎新和张树声,反而极力和对方交好,他们都清楚洪天的品性,他们眼前的降将恐怕未来也将成为他们的袍泽,虽然之前还生死相向,但以后估计就要并肩作战了。
不过,在丹阳的吴长庆,却是拒绝接受檄文,当场就将它撕碎,但他倒不敢说不服从李鸿章的名利,否则自己底下的那些将士,恐怕马上就会反叛,所以他对下面之人宣称李鸿章根本不可能投降太平军,这檄文定然是假的。
在安抚好手下的将士后,吴长庆秘密的将那些李鸿章的死忠将领除去,换上自己的亲信将领,彻底的掌握自己所部的军权,继续和萧庆衍部激战。
当这些消息,传到洪天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数日后的事情了,这些时日,他已经开始收编投降的淮军将士,并且初见成效。
在得知吴长庆依旧抵抗后,他倒没有感到奇怪,因为事前他就跟李鸿章询问过他手下将领的事情,潘鼎新和张树声两人李鸿章有信心让他们按照其命令投降,但是对于吴长庆此人,李鸿章就言称丝毫没有信心了。
因为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在太平军转战安徽之时,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于咸丰四年,1854年,战死庐江。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这是杀父之仇,就算李鸿章曾是吴长庆上司,两人也是知己,但这段怨仇也无法轻易化解的。
洪天得知这些后,也无可奈何,只能继续领军出征,南下丹阳,进剿吴长庆部了。
一路上,洪天可谓顺风顺水,在镇江境内长驱直入,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这里的淮军部队,在见到陪侍在洪天身边的李鸿章和曾国荃之后,全部都缴械投降了。
据洪天所知,整个苏南地区,在李鸿章所写的檄文之下,基本都选择了投降,反抗淮军部队者极少,除了吴长庆部之外,都不成气候。
当洪天的大军到达丹阳之时,吴长庆已经突围,向着东边逃了出去,退到了常州。
洪天无奈,他知道吴长庆是不希望自己的部队和李鸿章会面,否则那些将士是否真会跟从他都未可知,更不要说击败洪天带领的大军了。
追!
洪天毫不犹豫的下令,镇江已经平定,苏南乱成一团,正是乘胜追击的大好时机。
太平军浩浩荡荡出发,其他如萧庆衍部、刘官芳部、李臣典部等则四处扫荡,而彭玉麟和杨岳斌组建的水营沿江东进的同时,也将整条长江水道都封锁起来,阻断了南北往来,满清的漕运路路也被拦腰截断。
一路上,洪天势如破竹,扫镇江,下常州,破苏州,定太仓,兵临松江,当年淮军辛辛苦苦征战近三年所得成果,被他两个月不到就粉碎掉。
数万太平军在苏南不断扫荡,能稍微抵挡一下太平军的,也就只有吴长庆部了,不过吴长庆部也难以对太平军造成多大的麻烦。
李鸿章投降的消息,已经传得街知巷闻,吴长庆的部曲在得知真相后,大部分都溃散掉了,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毕竟形势太过恶劣了,都成了孤军了,难道还跟着吴长庆等死不成。
吴长庆一口气逃到松江,带着亲兵扎入了上海,控制了当地的城防,准备和太平军死战。
而洪天则毫不客气的将上海团团包围,包围网密密麻麻的足有数十重之多,而松江府内的府城华亭、南汇、川沙厅、金山、青浦,北边的太仓州州城镇洋,及宝山、嘉定和崇明各地,都已经落入太平军手中,可以说上海已经成了一座孤城,而且还被太平军大军围成了死地。
不过洪天并没有强攻,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李鸿章的家眷就在上海,说起来李鸿章投降后,敢如此肆无忌惮的帮助洪天书写檄文,传檄苏南,完全是因为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