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次战争中,事后的几位主官坐在一起进行梳理,这才发现,这次在战争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军队问题,最严重的不是士兵们的战力,而是医疗缺乏方面的问题!
为此,韩争为了加强军队医疗建设,委任马连星为院长,在军中建立起了军中第一所军医学校。
对于这个决定,人人欢喜,谁也不愿意在战场上受伤没有送命,却是因为医药的原因死去。
当然,其中最高兴的莫过于马连星了,虽然平时还要负责军中的伤员照顾和治疗,但是为了军医学校,仍然是每隔两天,都会亲自上场,抽出时间来专门给学生们授课。
军队建设方面,韩争更是加快了脚步,这次战后,在地盘和收入扩大的基础上,韩争军整整扩军到了一万二千人的正规军规模!
就为了这事,韩争没少往段祺瑞那边送礼,再加上韩争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袁世凯终于点头,默认了韩争势力在皖北地区的盘踞。
这也意味着韩争,终于成为了北洋系内的中上层人物,再也不是以前的那个谁都能支配的小小标统了!
这次作战,炮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此,韩争战后不惜花费大力气,准备在半年时间内,把炮兵部队整整增加了三个炮兵营,机枪连增加了十几个!
不过这样一来,在这次扩军过程中,只靠自己方面的建设已经无法完成这项重大的任务,其中有一半是靠自己建设发展起来的,另一半靠着大笔的银钱向外面购买所得。
为了这事情,郑荣可是没有少抱怨韩争太会花钱,不知道节制,但是看着军中一曰曰强大起来,却是人人欢喜,郑荣的那点心痛和抱怨却是没有人在意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李逸如和在上海的蒋百里暗中帮了不知道多少忙。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万余人的正规军编制中,还不算地方的警察部队和刚刚建立起来的地方警卫部队五千余人。
为了让手下们适应这一系列的急速变化,尤其是军队的扩张,韩争终于可以按照巡阅使的规模,再次把军队进行了改编,而且上面已经批复下来。
韩争手下的军队编号为安徽第一师,即211师,不过在北洋系统中,仍被编制在地方部队序列,这也是内部斗争的结果,北洋军中,谁也不想这时候来个人抢他们本来就已经不多的军费和编制。
整个扩军协议,在持续了将近十多天的时间来讨论和商议,最终才决定下来方案。
原一团扩军为一个旅的编制,改任陈锋为第一任旅长职务,军衔升为上校军衔,下辖二个团和一个加强营,炮兵营,六个机枪连,其中曹德彪如愿以偿的终于单领一军,成为第一旅下辖团一团团长,而二团是由一个以前名不见经传的军官成功当选,是毕业于曰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李慕禅担任。
至于原二团,则是被直接改编为师属团,直接受师指挥部管辖,而二团经过不断的战斗之后,反而是成长最快的,这时候也正式成为了原本三个团中的最强战力,被韩争亲授为攻坚团,由段年负责。
原三团被扩军为第二旅,下辖二个团,一团团长为唐顺子,二团团长是林翔,而旅长由已经渐渐成熟起来的向杰担任,这个决定却是受到了军中部分人的质疑,但是在军演对抗中,向杰成功的击败其他对手,再加上在数次战斗中也是可圈可点,这才坐稳了这个位置。
至于郑小三和郑小四两人,却是不愿意再接着带兵,反而要进韩争的卫队,接受韩争的直接指挥,而正好,韩争准备扩充卫队士兵为一千人的加强营,其中郑小三和郑小四两人分别为正副营长,就像在保定军校一样成了韩争的跟班。
至于其余等人,周良丰终于被韩争调到了宪兵队王闲的手下,而秦强却是依然不愿意担当什么职务,韩争无奈之下,只好继续留在身边当副官。
不过副官的任务,首先要求就是识字,否则难以胜任,虽说韩争没有多说,但是秦强却是放在了心里,几乎有时间就会去军校和县里面的学堂读书识字,进步竟然神速,一般的文件已经能够分辨出来之后有差别的交给韩争处理。
至于后勤处的郑荣已经是将近三十六七岁的人了,自从跟着韩争以来一直勤勤恳恳,这次韩争建立起了军队军需处,他理所当然的成了军需处处长,而且还准许对方把家人接到身边。
为了胜任这个职务,郑荣终于发挥出了自己的全部水平,而结果更是让韩争大吃一惊,此人竟然在军中建立起来一个完善的会计制度,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也可谓是意外之喜了。
而以前负责运输的李婷,接手军中主要后勤运输方面的职责。
原炮兵营营长李峰,由于在这两次战斗中表现优秀,尤其是率领的炮兵部队更是功不可没,被韩争任命为师部直属炮兵加强营的营长一职,虽说职务没有变,但是重要姓却是大大加强。
自从这次扩军以以后,皖北第一师算是正式的组建完成,所有的军队编制都开始了大范围的调整,各地参军人数更是暴增,比起以往来增加了好几倍。
而这次参军的士兵们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家里少交那点税收的原因了,这时候的皖北几乎把当兵看成了一份荣耀。
而有这么强大的军队,韩争的未来再也不会是北方那些人随便指指就能决定的了,而北方却一直都没有发觉这一点,反而是忙着新内阁的建立和政斧的重组。
同时,韩争基于军中当前面临的在这些大的变化,不得不对地方上的政务进行了改革和完善,而为了建立自己的地方银行系统,自己的未来老丈人李逸如也是主动抛弃家中自己的产业交给代理人打理,自己亲自带着老婆来到了皖北,接手这项艰巨的任务。
说起来这次还是两人第一次的见面,当时李莹听到父亲过来的消息可是忐忑了好几天,就怕自己的父亲对于韩争有什么意见,但是她哪里知道自己的情郎已经是一方大豪,而且自己的父亲一直都在帮助韩争。
可以说,李逸如已经是韩争实际上的上海联络人,民情处能够在上海落脚,他可是帮了不少忙,甚至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都不为过。
而在李逸如考察这里不久之后你,皖北第一家银行也因此正式建立,被命名为“皖北实业银行”。由军中和韩争亲自出资建设,也是韩争在地方财政系统建设的第一项重大举措,而皖北几地的财政也被李逸如接管,负责整理财政,被任命为为巡阅使府的财政署署长。
对于这个任命韩争可是深思熟虑的,他不想自己的手下出来个向上一世宋氏家族这样的集团,但是李逸如此人却是不仅仅有才能这一点,更重要的就是这人去掉自己的这一个女儿外,却是没有别的直系亲属,这才是韩争把如此重要的职务交到对方手上的原因,要知道,将来李逸如手上可是攥着皖北第一师的财政大权!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二章 新的开始(2)()
当前,涡阳和亳州地区,已经缓缓的在不断的恢复着发展,各种秩序也被重新确立,自从清末以来,韩争手下的几地,似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这几地是农业高产区,平原广阔,本就利于农业生产,再加上韩争的大力扶持,今天秋收之时,虽然第一年的农业税减免结束,但是收税的税额,依然比之前大大的减少。
而其他刚刚到手的几地,也在今年开始,韩争宣布减免一年税收,同样的免税一年用来休养生息,恢复各地的生产能力,各地可以利用这一年时间的免税优惠,以此来恢复这片粮食产区的生产,至于连粮种都没有的,韩争甚至主动向外提供粮种,帮助几地度过最为艰难的时期。
。。。。。。
时间过的总是很快,经过这一年多的发展,涡阳一地的效应,开始在各种复制、上演,韩争麾下几地,已经开始展现这些措施的成效凸显出来,农业丰收,粮食增产,除掉极少数地区以外,更多的则是实现了最初的填肚子的要求!
同时,韩争在各处设立的工厂,开始不断的对农作物进行收购,以及招收工人,给当地农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他们现在手中第一次出现了结余,他们的购买力已经有所增加,他们能够买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而由于这里的宽松的政策和优惠的税收,沿江一带的部分轻工业已经开始向这里慢慢的转移,虽然还看不出太大的变化,但是一切都开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蚌埠一地的工业更是发展迅速,由于此地交通发达,在韩争刚刚占领此地恢复秩序以后,这里就开始成了孙仲武的首选目标,而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有眼光,敢于冒险的民族资本也开始在这里落户,这也间接的促进了韩争对这一地区控制力加强和本地的稳定,此地很快就成了韩争控制下的第二大轻工业聚居地。
围绕着涡阳到蚌埠一带,那些人口密集的地区,总会见到一些正在建设的工厂设施,轻工业在这里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产业集群的趋势,而韩争现在要做的,就是呵护着这个趋势,不断的发展,然后完成集群。
重工业方面,主要仍然是军工方面的发展,这一段时间以来,步枪生产线已经增加到了五条,子弹生产线也有了七条,至于炮弹和大炮的损毁已经能够自行修理。
并在这些设施的基础上,韩争建立了第一个军械所,即皖北军械所!
最最重要的就是淮北这个地区被韩争占据之后已经开始加大开发力度,此地的煤炭资源为军工业和一些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能源基础。
地方上,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渐形成了比较健全的行政系统,与军队隔开而行,尤其是在韩争加大教育投资之后,这种进度更加的快速。
曾经有人问过韩争怎么如此放心的把自己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