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地主爷-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海的那边是什么?船上面的人都听见了徐清的提问,可没人知道,他们眺望远方,想要寻找答案,可依旧不知道大海那边是什么。

    他们不知道,徐清却知道。

    往东北走,那里是辽东,靺鞨人,棒子祖先,奚族,大贺氏,突厥人在那一带犬牙交错。往南,是山东。往东,先是岛国,再往东,就到了美洲——有着红薯土豆玉米和辣椒的地方!

    只要有了红薯或者土豆其中一种,人口过亿不是梦。

    既是检验战船的效用,徐清和海员一起,在海里面停船睡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海上起雾,又试了一下在能见度低的情况下的行船效果,中午回港时,没能一下子找到黄骅港,偏了不少,沿着海岸行船五六里,才到进入黄骅港。

    徐清如旅游看风景一般走了这一次航行,楚江却没闲着,他借此机会看出了海战与河战湖战的不同,总结了不少海上行船的宝贵经验。如出海便要记录航海日志,以便找到航线回来之类的。

    徐清在海里逛了一圈,也萌生了不少探索欲。回到家里,觉得那种平淡日子有些无聊了。

    五月下旬,于沧州来说,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时候,连天累月的雨更是将徐清锁在了家里。

    也只有徐清会被雨锁在家里,农夫们则不同。雨大水多,田里需要排涝,不然刚种下的稻种,就会被这大雨泡得糜烂。好在沧州境内没有大河,徐清免了一桩大事,若是处在黄河边,你看他有没有心思在家里睡觉?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天一放晴,温度便连连高涨,飞到了近三十度。徐清一下脱了三件衣服还不够,只着了一件半臂——也就是短袖还热汗淋漓。

    “徐郎~你家一秋又尿了,把你的那个那个叫什么不湿的快拿过来~”

    关于孩子的事,哪怕是拿个尿不湿这种小事,荀雪儿从来不使唤下人,而是隔空喊话给徐清,让这个懒人爸爸动手。

    “哦哦就来就来,那叫尿不湿”徐清从摇椅上跳下来。

    不用说,尿不湿也是徐清无聊之时乱做的,只是用棉花、布和一些吸水性强的东西缝制在一起罢了。一次做了八百片,一天两片,也能用到明年。效果不大好,好在不用总是换衣服裤子,省了荀雪儿不少事。

    “徐郎,这天儿热得厉害,怎么不跟去年一样,做些冰镇杨梅来吃?”荀雪儿将徐小清换好片儿然后对徐清道。

    徐清听了一愣,对啊,怎么把这个享受给忘了!

    “家里的硝石在哪里?”徐清问。

    荀雪儿摇摇头:“不知道,要去问小月才知道”

    找来硝石,徐清便开始制冰。老办法,两个铜盆,下面放水放硝石,上面放清水,硝石溶于水吸热,上面铜盆里便可结成冰。硝石碾碎放进去,徐清又让下人去买十斤新鲜杨梅过来,又拿来数十个白如滑玉的小盌,这小盌边壁极薄,冰水放在里头能马上冷透。那时候,端在手上也是极清凉的享受。

    杨梅回来,半青半紫鹌鹑蛋般大小,看着就让人舌底生津。此时,上面铜盆中的水已经结出来较厚的冰皮了。

    徐清将冰皮敲开打碎,和着冰水一起,一勺一勺舀进小盌里。然后又在每个小盌里放入十枚杨梅子。

    再将小盌放入铜盆里,继续用剩余的冷气镇一下。盏茶功夫,几十份冰镇杨梅汤便好了。

    水是井泉水,就是喝凉白开还有一丝清甜,梅是有机绿色梅,个大肉厚,酸甜正宜,吃一个,暑气大减

    三女各自吃了两碗,徐小清也沾了一点点汤汁儿,笑得咧嘴,剩下吃不完的分给下人们吃。

    又做了不少,那冰镇着,黄家,刺史府里,沧县县衙里都送过去不少。夏季吃冰,沧州这里除了徐清家里的人,其他人都没有过。黄家和那些接了徐清这一碗杨梅汤的,无不感激涕零,称徐清从天上带来神物都分与他们,殊不知徐清家里上上下下,连倒夜香的下人也有一天一碗的福利。

    徐清在清理世家的店铺时,特意留下了几间好房子,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不久,正值三伏热天的时候,自家冰坊在沧州来办。一开始只有三种商品——冰镇杨梅,冰蜜糖水,冰镇浑酒。但就是这三种冰爽之物,一炮而红。

    普通百姓也能花上一两文钱买蜜糖水喝,稍富裕一些的人家就吃杨梅,若是爱喝酒的,就来一盅冰酒尝尝。天气热,徐清的冰坊更热!

    连开三家店,依旧缓解不了门口的拥堵。蜂蜜,杨梅,浑酒不过是寻常东西,但有了这夏季之冰却倍添风采。物以稀为贵,百里之外的食中客也要慕名而来,吃一吃这稀罕之物。

    但若让他们知道,徐清每天睡觉都要在房间里摆上上十盆的冰,恐怕会冲进刺史府来抢了吧?

    日进斗金的冰坊,徐清也是用别人的名开的,不放在他自己的名下。这一个小小的冰坊,不仅给徐清带来了一大笔收入,让他减少“染指”刺史府金库的次数,还在不经意之间还带动了沧州的商业发展。本是商业不太活跃的夏季,也有了一大批商人来到沧州买卖。

    于徐清而言,除了冰坊最开始几天的时候还有些兴奋,到最后,又觉得不过是钱罢了,钱,徐清还少吗?

    于是日子依旧平平淡淡

    可是这一次,徐清想要寻找刺激的愿望有机会实现了。这个机会,却让徐清的心,吊的老高。

    一天,徐清正在地里理瓜架的时候,以前来过的那个徐琪的信使又来了,这一次不再是带来海贼的消息,而是:

    “篡逆之贼,联合高丽,奚族攻我渤海!贼众渤海危!”

第166章 让你抢走屈原()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斩了来使,不死不休

    安居平五路毕竟是“妖人”才能做到的,断红尘叹了口气,谈判是彻底失败了。

    但也还不算失败,五个信使死了四个,还有奚族那里的还没回来。不过断红尘不会寄希望于那里的,因为哪怕那里的谈判成功了,奚族人一个不来,也不会对这个守城战有许多影响。威胁最大的是高丽人和三小国联军。

    要战,便战吧!

    断红尘决心一定,却还不住的望向大海方向,和他一起眺望的人,还有宝琪兰。

    往东再往北,三天三夜不辍的航行,徐清往终于看见了一线陆地影子。只不过这一陆地的影子,不在徐清所猜想的东北放,而是西北方。徐清心里大汗,若是走得快一点,就差点和辽东半岛擦肩而过了。

    靠近海岸沿着走,寻到有人烟的地方,派小船下去问了路,岸上的居民说:“渤海,渤海,这里是渤海国!”

    徐清听回来的小船说了,觉得渤海国在普通百姓心里还是没有被忘记的。得知了地点之后,徐清没有选择马上上岸,而是派杨成杨信带着所有暗河成员上岸,花个一天时间搜集所有能搜集到的情报。他则带着沧州,黄骅,海兴,三艘战舰沿河而上。

    徐清直奔高丽棒子和辽东的近交处,因为徐清也有一种预感,这次战斗,高丽棒子的威胁是最大的。如果能够出其不意的将这一个铁板击破,能让徐琪减少一半的压力。

    一天之后,杨信在一个岸边打出信号,意思是此地安全,可以上岸。徐清于是让楚江抛锚停船,运兵登岸。

    大船不能靠近岸边,因为岸边水浅,如果太过靠近,就会被搁浅。一旦搁浅,大船就动不了了,那时候要是出了什么情况,可就危险了。所以只能用小船一趟趟运兵,花了半天将兵卒运上岸,扎好简便的军营。又花了半天将粮草运上来,放到军营里,这里算是徐清在辽东的征讨的桥头堡吧。

    从沧州调集部队、物资,再到出发,前前后后,林林总总花了五天时间,总算到了辽东。

    徐清上岸不久,杨成也回来了,他已经调查清楚了徐琪面临的状况,奚族,三小国联军,高丽棒子的位置,数量等信息也调查清楚了。让人惊讶的是,高丽棒子的行营不过距离他们不到五十里路。

    高丽棒子援军人数二千,装备和中原府兵一般无二,都还是上一次大败家子炀帝打了败仗留下的,都有些陈旧。徐清得知之后一笑,这群棒子,连回炉重炼的技术也没有,这么好的铁兵甲具只能放着让它陈旧。

    已经调查清楚了敌情,迅速找来楚江齐泰二将,商量破地之策。

    楚江的意见是:“辽东之地没有大唐军队,现在我们出击,那叫做出其不意,唯有伏击才能将这个优势使出来”

    齐泰则说:“他们远路而来,粮草必多,可以夺其粮草,食于敌”

    最后,三人得出“可以打,应该打,必须打”的结论。徐便迅速下令夜袭高丽棒子军营。

    留下二百人守船和粮草,其余二千余众,只带三天粮草,下午开拔,奔袭五十里。

    由于没有马匹,徐清作为最高指挥官也只能两条腿急行,五十里路下来,他已经完全落后于大部队了。还好徐清之前就已经授命楚江齐泰带兵前行。

    现在徐清身边只有小月和暗河成员。此时已经是半夜了,徐清全身被汗水湿透,微微凉风吹过来,稍微缓解了一下劳累。可徐清再想跑时,却两腿发软,已经走不动了。

    徐清的体质比起后世白领来说要好上许多,比起身边的文士也要强上不少,但比起军士却还差了一大截,不说军士,就是比起黄诗梅这等英气一些的女子也还要差一截。

    杨成杨信寻到一处山坡,将徐清扶过去休息。黄诗梅也气喘吁吁,坐在徐清身边,将些点心拿出来递给他吃。点心太干,徐清吃得咳嗽不止,黄诗梅又拿出来了一筒水喂给徐清。缓过劲来,徐清才察觉到黄诗梅带了这么多东西,关键是她带带这么多东西竟还不如他累,这徐清羞愧了一下道:“诗梅啊,我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