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赏了个锦衣卫千户,呵呵。”

    赵越羡慕不已,林三进宫的事他也听说了,一个琼州府的匪军头目,做了朝廷的武官不说,现在居然被皇帝亲自封了个锦衣卫千户,就算是挂名的虚衔,那也是祖坟冒青烟了,相比他坎坷的仕途,要顺风顺水得多。

    两人几年前是官和贼的敌对关系,现在物是人非,没有了利益上的冲突,有琼州府的一份香火情在,双方唏嘘感叹一番世事无常后,一路上倒也相处融洽。林三并不知道赵越代表户部去南京是什么任务,他也不关心这些事,一直没问,赵越也乐得不说,毕竟兵部、户部尚书都再三交代“捐饷”这件事要保密,免得泄露出去失了朝廷和皇帝的体面。

    一行人走的是水路,比陆路快得多,没过多久就抵达了南京。

    在林三往返京城和南京的这段日子里,琼海军也没闲着,除了安置伤兵,最大的任务就是将求雨山之战俘虏的流民从南京口岸经长江出海运回临高。

    高迎祥和张献忠的联军对外号称十万,进入安徽后的实际人数是五万多,攻打和州府等城池时折损了不少人手,求雨山下更是死伤上万,不过一路上也裹挟了不少贫民进行补充——虽然安徽百姓的日子比陕西、甘肃和河南等地略好,很多人不愿跟着蝗虫一样的流寇瞎混,导致流民军扩充的速度无法与上述地方相比——一进一出,大战之后还是有近三万流民被俘获。

    琼海军进南京城时,自然不会把这些人带进去,暂时安置在长江沿岸,只留了几个连的兵力看管。虽然看守的兵力远远少于流民的人数,但是也没出什么乱子,这些流民只要有口饭吃,不用去战场当炮灰,就已经很知足了。加上江边一排战舰架起了大炮虎视眈眈,流民们吃过大炮的苦头,也不会打逃跑的主意——再说逃跑了上哪吃饱饭?落单了还会被官府捉住治罪。

    组织几万人的长途运输不是简单的活,不过琼海军在山东积累了不少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流程。首先是进行初步的甄别,发动群众指认混在人群中的流民军头目,揪出来一一处死,消灭了可能产生暴乱的源头;然后按身体状况和年纪大小分成若干批轮流登船,年老体弱、身体有病的先留下来调养,身体相对健康的青壮先走。至于在山东那一套安家费之类的动员程序就省掉了——这些来自陕西、甘肃等地的流民与山东本地饥民不同,全都是背井离乡、无家可归的人,只要指条明路能活命就成,根本不需要动员解释。

    因为怕路途遥远、船舱密度大会造成途中大量人员生病或死亡,即使有足够的运输船,每批安排的流民数量都很有限,一次不超过五千人,每次往返需要一个多月,刘烨也就不急着离开南京,亲自留下坐镇——毕竟南京不比山东,作为留都地位非常敏感,权力结构和官场情况也复杂的多,而且也没有林天明这样的自己人,要是再出一个常昆这样的人兴风作浪,没有刘烨本人在应付不来。

第489章 政治同盟() 
林三一行返回南京时已经是崇祯九年的七月,刘烨时隔不到两个月,在军营中接到了第二道圣旨。

    有了上次“荫封一子锦衣卫世袭百户”的教训,琼海军上下对第二道圣旨都不怎么期待,接旨都有些敷衍了事。从刘烨到严光等人都不认为会有惊喜出现,当听到“平南总兵官、右都督、龙虎将军刘烨平贼有功,封平南伯,统领两广兵马,并昭告天下”时,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严光素来沉稳,此时也激动不已,忘记了圣旨宣读完毕还要接旨的流程,颤声道:“恭喜将军,圣天子登基以来,尚无武将封爵,自今日起,将军已然是本朝武将第一人!”

    刘烨还有些没反应过来,崇祯这是玩的哪一出?打了那么大的胜仗都没什么像样的封赏,怎么突然就转性子了呢?

    传旨的太监也不生气,笑眯眯地合拢圣旨,提醒道:“恭喜平南伯,请接旨。”

    连叫了几声,刘烨才反应过来,平南伯的就是自己,连忙接过圣旨。他人情练达,自然不会忘记礼数,吩咐左右:“给这位公公奉上谢礼。”

    这个太监推让一番,不过还是收下了厚厚一封银子,然后轻声道:“平南伯,朝中有位大人托我带句话给你,可否借一步话?”

    刘烨有些意外,能驱动宫中太监私下传话的人,权势和地位肯定不低,要带的话估计也是见不得光的。他问道:“公公怎么称呼?在宫中任何职?”

    太监轻描淡写地回答:“咱家姓方名正化,闲人一个,在司礼监做个随堂太监。”

    司礼监是太监的最高机构,明朝中后期权柄日重,能与外朝内阁分庭抗礼,秉笔太监能代替皇帝在内阁的决策文书上“批红”,掌印太监更是号称内相,掌握“批红”最终的决定权,与内阁首辅各擅胜场。随堂太监虽然地位稍低,但是谁能保证有朝一日不会坐上秉笔太监的位置呢?

    刘烨连忙屏退众人,热情地:“原来是司礼监的方公公,本官何德何能,怎么敢劳动您的大驾来给我传旨?”

    方正化脸上一直挂着笑,看上去人畜无害,他笑眯眯地:“平南伯不必过谦,这次传旨的差使是曹化淳曹公公安排我来的,他叮嘱我来摸摸琼海军的底细。不过我要带的话却是首辅大人的,只能口述,不能见于纸笔,这么,不知平南伯明白了吗?”

    这话听着有些诡异,差使是曹化淳安排的,所谓摸摸底细代表来意不善,照理应该暗自进行,可是居然就这么告知了刘烨,不合常理,不过联系后半句就能明白了。

    刘烨心领神会,试探道:“方公公实际上是代表首辅大人来的?”

    方正化笑意更浓:“难怪年纪轻轻就封伯爵,果然是人中俊杰。”

    刘烨明白了,温体仁和这个司礼监的方太监勾搭上了,两人是一伙的。虽然明朝严禁宦官结交外朝大臣,司礼监和内阁更是天然的对立关系,表面上看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的太监不可能尿到一个壶里,但官场上的事情,归,做归做,一切皆有可能,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和冯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张居正还是次辅的时候,觊觎首辅高拱的位置,而高拱又与秉笔太监冯保势如水火,张、冯两人单独都斗不过高拱,便顺理成章联手了。等斗倒了高拱,张居正更是在冯保的保驾护航下权倾天下。

    虽然方正化没有具体解释和温体仁的关系,但是刘烨基本上也能脑补出来,无非就是张居正和冯保的弱化版。

    温体仁想坐稳首辅的位置,就要揣摩圣意,紧跟崇祯的思路,做到“简在帝心”,而皇帝住在深宫之中,要想了解他的一举一动,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朝夕相处的太监达到目的;方正化作为随堂太监,是个潜力股,自然不甘心一辈子为大太监跑腿,肯定也想爬上秉笔太监的位置,那么得到首辅的暗中支持自然事半功倍。郎有情妾有意,双方一拍即合,便形成了暗地里的政治同盟。至于为什么对作为司礼监上司的曹化淳阳奉阴违,道理也简单,想要爬上去,就必须把曹化淳挤下来——秉笔太监兼东厂提督的宝座,谁不垂涎三尺?

    方正化咳嗽两声,道:“首辅让我告诉平南伯,原本这个爵位内阁提议过,可是被万岁爷否决了。后来因为南京兵部尚书王遴的一份密报,改变了主意”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告诉了刘烨。

    刘烨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先抑后扬的奥妙在这里。他不禁感叹,真是三句好话不如一马棒,打了个大胜仗,连高迎祥都抓了送进京城,最后还不如在南京打一架。王遴的密报对自己的剖析很有见地,正因为如此,崇祯感受到了琼海军的威胁,才会想着用功名利禄来笼络自己。

    他拍了拍脑袋,有些懊恼,早就该这么做了,现在的关宁军和将来的左良玉之流就是现成的例子。拥兵自重、养寇自重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任凭朝廷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将来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皇帝一句话就能置于死地。

    方正化最后道:“首辅除了这些话,还让咱家告诉平南伯,他很欣赏你,认为你是大明的栋梁之才,登莱巡抚林天明和他也是关系匪浅。”

    这话示好拉拢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看来这位温首辅不仅在宫中布了局,在军中也想建立自己的人脉。

    刘烨想了想,温体仁的人品和执政水平暂且不论,但是在首辅走马灯一样更换的崇祯朝,能够奇迹般地屹立八年不倒,而且玩弄权术和揣摩上意上还是有很高造诣的。他或许不是个合格的首辅,但肯定是个合格的政治盟友。

    想到这里,他笑着回答:“承蒙首辅大人谬赞,惶恐不已,有机会一定要向他老人家讨教为官之道。”这就算是接过了温体仁抛出的绣球,给了明确的回应。

第490章 捐饷谈判() 
方正化听见刘烨明确的回答,笑意更浓。

    他和温体仁暗通款曲,一内一外互为犄角,一个想要爬上秉笔太监的位置,一个想要保住首辅的宝座,彼此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实行共享,相比各自在司礼监和内阁中的同仁,他们的优势显然更大。可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无法确保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比起张居正和冯宝教科书般的政治联盟,两人的地位和政治资源要弱势得多。

    温体仁虽然也是首辅,可是无论资历、能力都和张居正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说到底只是崇祯的高级秘书,整日所思所想无非是揣摩崇祯的心思投其所好,军国大事并不能提出多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而张居正可是隆庆托孤时的顾命大臣之一,在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前提下,一路斗倒严嵩、徐阶、高拱三大首辅,登上了人生巅峰,是凭借一己之力挽救大明国祚40年的权相,青史留名的人物。

    方正化就更不用说了,再怎么样的潜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