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若真能达成,以大宋的财力来援助义军,让义军没有后顾之忧,试问蒙古人哪里还有生存的机会?
“杨璟,朕不得不说,你不是当说客的料子,即便你信得过张本灵,你信得过他手底下的那些兵?即便朕信得过你,满朝文武能信得过你?”
“即便朕答应了你,户部和兵部的人,满朝堂的官员,能尽心戮力去帮助张本灵?”
“朝堂里头的事情,有着太多利益牵扯,他们连朕的诏安都不愿接受,又岂是你的一厢情愿,所想的那般简单,若这事情果真如此简单,朕也就不用为此而头疼了。”
赵昀的话并非没有道理,甚至说出了实情,即便他不与义军为难,不出兵平叛,即便他退一万步,愿意支援义军,这件事情也太过复杂,需要考虑的实在太多太多,绝非杨璟这般异想天开。
“你以为张本灵这几万人势若破竹,便无敌于天下了?你以为你在哈尔和林大闹一场,蒙古人就能偃旗息鼓了?你以为蒙古人都如你所想那般无用?”
赵昀话锋一转,又提到了杨璟在哈尔和林的所作所为,他竟然对此一清二楚!
“朕实话告诉你,即便张本灵没有反意,为了江山永固,朕迟早是要出兵平剿的,可惜现在还不是时候,所以你放心便是了。”
赵昀如此一说,到让杨璟感到有些不同寻常,当即问道:“陛下,这又是为何?”
赵昀看了看杨璟,不由叹了口气,朝胡命桥道:“把董槐给我叫进来。”
胡命桥点了点头,便走出去,不多时便带着右相兼枢密使董槐,走进了御书房。
“董槐,你给他说说,咱们都有些什么难处吧。”
赵昀也懒得看杨璟,扶住额头,轻轻揉捏着太阳穴,而董槐则躬身行礼,这才朝杨璟道。
“杨大人在北面确实做了不少事情,可有一道密报,或许杨大人想要看看。。。”
董槐从袖笼里取出一封书来,递给了杨璟,杨璟迟疑了一番,摊开看时,不由脸色大变!
“你现在终于知道朕为何苦恼了吧?朕掌管偌大江山,难道真不如两年内崛起的贼军?若真是这般,朕这皇帝也不要做了。”
“张本灵这些人,看起来确实有些振奋人心,但始终是成不了气候的,朕这朝堂上,确实有些乌烟瘴气,这些个官员们,也确实人人心怀各异,但他们却有治国之才,朕养了上万的官员,几十万的军队,坐拥千万臣民,难道就不如张本灵这几个人?”
“朕没有在他们势弱之时就掐断苗头,已经是仁至义尽,他们却不知好歹,连诏安都不接受,你让朕如何能释怀?”
杨璟也没想到,赵昀对这一切竟然了若指掌,只怕安丰军一直跟在义军后头捡便宜,也是赵昀的意思了!
见得杨璟脸色发白,赵昀终于有些得意起来,朝杨璟道:“你的所作所为,朕一清二楚,若非知道你确实忠于百姓,朕又岂能容你活到现在?”
“只是这家国天下的大事,绝非你所想那般简单,你以为朕的那些官员全都是废物?他们在朝堂上争争吵吵,确实有些拖沓,可都是为了寻求更加稳妥的方略,难道朕这满朝文武,即便没有一个比得上你杨璟,可集思广益,三个臭裨将还能顶个诸葛亮,大家合议出来的,就不如你杨璟突发奇想的?”
赵昀说到此处,也是一脸疲累,朝杨璟摆了摆手道:“你先退下吧,与董槐说一说,想通了再来见我。”
第706章 出人意料的大局势()
从御书房出来之后,杨璟便一直沉默着不说话,内心的震撼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董槐也没有打扰他的思绪,直到杨璟长长出了一口气,他才微微抬起眼皮来。
杨璟捏着手里的军报,朝董槐确认道:“情势真的已经严峻到这等地步了?”
董槐迟疑了一下,终于还是点了点头。
杨璟不由坐了下来。
他本以为朝廷羸弱,不敢与义军齐头并进,只知道跟在义军屁股后头吃剩饭。
可这则军报,却让杨璟心神震撼,久久无法平静!
杨璟在哈尔和林左右逢源,搅弄得蒙古汗国内部争斗四起,本以为能够为大宋赢来暂时的休养。
可惜事实并非如此,杨璟搅乱了大局,让蒙哥提前与贵由争夺汗位,让蒙古帝国的大局走势发生了变化,说得直接一些,就是杨璟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但杨璟也忽略了一个人,一个最不该忽略的人,那便是蒙哥的弟弟,忽必烈!
这个开创了元朝天下的男人,在蒙古皇庭进行如火如荼的权力争斗之时,却置身事外,没有参与其中,而是领着数万精兵强将,悄无声息地从原本西夏和吐蕃的地界,绕过到了大宋的后方来!
大理得了宋朝的援助,国内形势一片大好,上下一体,万众一心,确实挡住了忽必烈的脚步,但这也只是一时的安宁而已!
早在杨璟南下之初,忽必烈便已经领着精兵,攻陷了大理!
高泰祥率领大理军民奋力抵抗,余阶也领兵支援,可惜段氏政权却成了出卖大理的罪人,段兴智的人成了忽必烈的内应,整个大理落入了忽必烈的手中!
宗云的义军势若破竹却是不假,声势浩大也是真,若此时再爆出大理陷落的消息,南宋朝廷将面临极大的压力!
所以即便大理陷落,南宋也都积极地封锁消息,内陆的百姓或许不得而知,但西南却早已难民成流,大理方面前往西南避难的,浩浩荡荡十数万人!
好在余阶打造了四川防线,杨璟早先在西南也经营得不错,忽必烈三番四次派遣大理士兵来攻打,都无功而返。
可忽必烈已经绕过川蜀和西南,征服了交趾等南蛮小国,如今正向广西逼近!
难怪赵昀能够容忍宗云的义军,那是因为南宋已经后院起火!
在杨璟认为南宋朝廷无所作为之时,南宋的禁军们一直不断往南方集结,不断对抗着忽必烈这支奇军!
很难想象,杨璟在收到这封军报,看到大理已经陷落之时,内心是多么的惊恐。
高泰祥的军队彻底死绝,他本人也都英勇抗战到了最后一颗,与自己的军队一样,为大理的存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而段氏接受了忽必烈的招降,成为了蒙古汗国册封的大理王,仍旧管理着大理,大理的军民,成为了蒙古人攻打南宋的先锋和炮灰!
若照着历史轨迹,大理确实灭在了忽必烈的手中,但绝不是现在!
可杨璟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提前引发了蒙哥与贵由的争斗,却让忽必烈得了先机!
要知道乃马真称制,贵由得以上位,而贵由是个短命皇帝,执政三五年不到,便让蒙哥取而代之。
蒙哥当上大汗之后,忽必烈就与自家哥哥争夺蒙古汗国,最终乃是忽必烈胜出!
杨璟满以为一切都会照着他的理想来发展,可事态已经彻底失控,宗云的义军确实势若破竹,但毫无根基,而南宋看似羸弱,却一如既往地强韧。
这头分明任人宰割的肥羊,却延绵国祚这么多年,如何都打不垮,并非没有道理。
辽国曾经很强大,金国也曾经很强大,西夏也在大宋的面前跳来跳去,李元昊等人甚至三番四次欺压大宋。
可如今这些国家都已经灭绝,大宋却仍旧健在,而且经济文化高度发达,这多少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
许多人都觉得宋朝弱爆了,可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或许你不了解其中的内情,即便只是看热闹,也该看得出来,难道南宋苟延残喘至今,还不足以说明些什么吗?
杨璟与董槐商谈着这些军情,又结合赵昀对自己所说的那番话,突然觉得,自己到底是不适合朝堂。
正如他最初的想法一样,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力挽狂澜的人,他也没有那样的本事,能够拯救这个朝代,拯救这个世界。
这种失落感,终究是让人气馁之极的。
本以为自己已经左右了世道的走向,杨璟还信心满满,以为自己一定能够说服赵昀,让南宋为义军提供粮草等后援。
义军有兵无粮,南宋有粮无兵,只要精诚合作,蒙古人就一定会被赶出去,无论南宋还是义军,都能够成就无上的功勋!
而他也知道,宗云的志向远不止此,他即便要做皇帝,也不会做南宋的皇帝,而是坐拥北方天下,与南宋分庭抗礼!
可直到此时,杨璟才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果真如赵昀所言那般,这些事情,绝不会像杨璟的构想那般理想化。
蒙哥和贵由还在鹤蚌相争,大忽里台也不可能三五日就做出决定,这是一场极其漫长的争斗,这也是杨璟制造出来的争斗。
可这场争斗持续下去,真正得利的人是谁?
是宗云的义军?是南宋的朝廷?
他们确实都获得了时间和机会,也确实因此而收复了不少失地,眼下甚至已经开始打开封府的主意。
可如今看来,最大的受益者并非义军,也不是南宋朝廷,而是忽必烈!
一旦忽必烈攻陷南国的门户,彻底打败南宋,宗云的义军即便打下开封府,也会两面受到夹击,没有了生存空间。
而忽必烈带着灭亡南宋的功勋,回到北方皇庭,试问谁还支持内斗的蒙哥和贵由?
在你们忙于内斗之时,忽必烈却领着兵马,攻陷了蒙古帝国这么多年未曾攻下的南宋朝廷,这份功绩足以将忽必烈推上大汗的宝座!
杨璟虽然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历史的轨迹确实发生了变化,但最终的目的地却没有改变,这是大势所趋,这就是历史的潮流,是难以抗衡的规律!
对于杨璟而言,这是极其让人震撼的一件事。
因为在北方,皇城司的情报无法沟通,杨璟也没能及时得到情报,回到南方之后,徐佛等人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