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个清军已经被杀掉,陈文便率着大队骑兵通过道路。潜伏在树林的清军见大队明军通过,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并不敢急于吹响号角,而是打算绕过树林再以吹动号角的频率向清军殿后部队报告,奈何他刚刚绕过树林,立刻便遭逢了先前那个清军骑兵相同的命运,被设伏的明军杀死于道路之上。
清军仅仅损失了两个探马,但是撒出去的情报网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缺口。陈文率队自道路通过,与向绣湖方向行进,以及设伏的明军汇合直奔清军的殿后部队而去。
最外层的情报网失去了一个感觉细胞不代表整个情报网彻底瘫痪,只是由于陈文所部皆是骑兵,其余的清军探马未来得及做出反应明军便已经冲了过去。遇袭的号角被连番吹响,清军的殿后部队好在此前就以大车将辎重、战利品和将旗包围了起来,明军的骑兵虽然冲到了近前,可是并未能造成实际的威胁。
策马射了两箭,陈文便将骑兵按十人一队分散开来,不再理会已经严阵以待的清军殿后部队,反而向着来自于各个方向,已经反应过来试图回援的清军探马们冲去。
清军的探马在回援的途中试图通过不断的聚合来提高骑队的兵力,可是他们大多尚未来得及完成聚合,明军的骑兵便已杀到。明军的骑兵皆为十人一队,较之大多只有数人的清军探马人数来得太多。仓促之间,清军的探马大多选择转身而逃,只有少数反应稍慢的被冲杀而至的明军追上杀死。
陈文紧追的这支清军探马只有五个人,面对明军超过十人的骑队转身就走,向左近的清军探马靠拢。远远的看着那一队骑兵正在另一队明军追赶,陈文便毫不犹豫的继续追了下去。
很快,这两支清军的探马聚合到了一起,而明军的两队骑兵也同时聚合起来。清军在聚合之初返身射了一两箭后,面对兵力已经处于优势的明军骑兵只得转身逃窜。
不远处是一片树林,这队清军沿着树林的边缘转过弯去,向另一支正在赶来的清军探马而去,而这一队的清军探马不仅有十余人之多,身后更是没有明军追赶。两队一旦合并,便可以通过人数的优势来与明军追兵一决胜负。
可是就在这时,当清军刚刚完成转弯的片刻,随着陈文一声呼喝,明军骑兵凭借内线转弯缩短了双方的距离。待到近前之时,便张弓向清军射去。
比起麾下这些每天都在训练的骑兵,陈文的骑术也仅仅是可以用来策马冲锋而已,骑斗对于他来说还属于比较高端的技巧,更何况是骑射了。眼见着已经接近了距离,陈文抄起了一把短小的手弩,向着最为接近一个清军探马的背后射去。
弩箭划过空气,带出的呼啸声以着更快的速度传到了那清军的耳边。弩箭未带飞到,只见那清军探马一个铁板桥躺在了马上,陈文射出的弩箭强强擦着这厮的鼻尖飞过。
若非是身处敌对阵营,陈文倒是真打算给这个清军探马喝个彩,毕竟这样的反应显然是浸淫马术多年,武艺上也显然不差。可是没等陈文将手弩丢下,拔出佩剑追上去砍杀,只见那弩箭在擦过这个清军探马的鼻尖后,径直的插在了更前方的一个清军的脖子上,直接将其射落马下。
“误中副車,这特么也能行?”
心头的吐槽一闪即逝,已然拔出了佩剑的陈文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一剑砍向那个刚刚重新坐起的清军探马。
马术高手就是马术高手,背对着策马追上的陈文,只听到宝剑舞动的尖啸,那清军便立刻低下头颅,整个身子伏在马颈之上。可是没等他彻底低下头,仗着马速更快的优势陈文的宝剑已经砍在了他头盔的“避雷针”上,将整个头盔带了下去。
此刻,陈文力道已尽,那清军虽然头盔掉落,但却没有受什么伤。见陈文还没来得及收剑,那清军在重新起身的过程中马速也降了下来,只见他在错过这半个身位后立刻拔出了佩刀,向陈文砍来。
刀锋已至,可是手中的宝剑却才刚刚收回,就在这旧力已去新力未生的刹那,陈文只得借着臂甲上的小盾去生扛清军的劈砍。下一秒,只听到一声金属打击碰撞的声响,陈文只觉得左臂仿佛是被钝器砸中似的,半边身子登时就麻了。
强忍着随之而来的疼痛,陈文一剑刺在了那清军的脖颈之上,习惯性的扭转剑身,那清军的鲜血在喷溅了陈文一手后便从战马上摔了下去,显然是没了性命。
兔起鹘落之间,清军已被追上的明军射杀、砍死数人,奈何清军探马的那一支援军已经不远,陈文顾不得检查伤势,立刻指挥他身边的这两队骑兵放弃继续砍杀那些被追上的清军,返身向另一队骑兵靠拢,以获取兵力优势。
骑兵的行动轻捷灵活,能离能合,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是为离合之兵。陈文根据印象中的一些理论,结合着从李瑞鑫、陈国宝等骑将口中获取的经验,作出了这个近乎于围猎的计划。
除去伏杀清军的探马,交战中的原则很简单,当前清军较之己方要少的时候便分散开来,扑上去砍杀一番,若是清军聚合起人马,便向其他明军骑兵聚拢,形成兵力优势后再行进攻。
抚标营虽然有两百出头的骑兵,但是其中不少已经进城,留在城外的探马数量甚至还不如明军。虽然在马术和武艺上要比明军强上不少,但是明军骑兵先期作出反应,已经掌控到了其中的节奏,所以这片刻之间明军付出的伤亡远比清军要少。
远远的遥望着战场上追逐厮杀的两军骑兵,作为主将的抚标营左营游击很快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抚标营在这片局部战场上的骑兵本身就处于劣势,这样下去肯定不行。而且根据情报,这支明军的骑兵数量极少,完全是以步兵作为主力,此间既然出现了大队的骑兵,难道明军的主力已经回援了?
是被迫回援,还是已经击溃了南线的清军,协着新胜之威配合守军围歼孤军深入的抚标营。这些左营游击无从得知,可如果是后者,那么抚标营岂不是很快就要落入明军的包围之中了吗。
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何去何从必须尽快做出思量。片刻之后,抚标营的中军大旗处撤兵重新聚合部队的命令已然下达,与明军厮杀的清军探马们迅速的回援将旗,就连县城中几乎已尽全功的攻城部队也开始收敛士卒向城北撤离……(未完待续。)
第六十九章 关门()
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之地遭到进攻,是个人的第一反应都应该是引领主力部队回援。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既然明军的大队骑兵已经出现在战场上,那么此前投诸于南线战场的主力部队想来也不会太远了。
在陈文率领的这支先头部队所制造的压力下,抚标营的军官们在商议了片刻便决定放弃继续攻城。城外的探马只需要在鸣金的同时派出部分步兵接应便可以平安的撤回来,可是想要将已经攻入城内,天知道是在忙着镇压守军反抗,还是急着杀人越货、抢掠民财的攻城部队想要撤回来,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了。
左营游击的信使已经派出,负责清剿城北的军官们立刻开始收敛部队,只是越往南收敛部队的速度就越慢。除去道路更为熟悉的明军还在利用大街小巷进行牵制和抵抗外,城北的清军在驱逐守军后便迅速开始了例行的抢劫工作,而越往南开始这一比作战还要重要的工作的清军就越晚开始,所以进度上也要远远落后于前者。
信使不断派出,已经攻入城南的清军军官们在军令之下也纷纷派出亲兵、家丁们去收敛分散出去的部队。可是对于那些正忙于抢掠的清军而言,这个命令却无疑是让他们将触手可及的财货视而不见,让他们根本看到不到往日清军军官们所具备的那些“人性的光辉”。
既然没有了“人性的光辉”,那么就干脆做得更加禽兽一些。撤兵的命令已经下达,作为抚标营这样浙江绿营精锐的士卒,对于军令还是能够严格遵守的。奈何这财货眼看着失之交臂,那么就干脆谁也得不到好啦,至少不至于资敌。
洗劫民居、商铺的清军们扛着大包小包的财货,点燃手中的火把后便抛向了周围的房屋。这样一来,既可以对县城造成大规模的破坏,又可以毫不费力的遏制住守军追击的步伐,可谓一举两得。
这等人为制造的火灾很快就点燃了清军撤退途中的房屋,见家宅被烧,幸存的百姓们纷纷跑出来救火,而他们只要没注意出现在清军的视线中就势必会遭到清军的射杀。
随着清军撤退的步伐加紧,火势也越加的大了起来,浓烟也随之而起。火光此起彼伏,空气中除却呛人的浓烟,还有烧灼人体所含的蛋白质产生的那种特殊的臭味,而更多的却还是来自于百姓的哭喊声。
一时间,曾经的那座“北依山麓,西带绣湖”且望江而立的义乌县城在清军的烧杀之下化作人间炼狱一般。
清军点燃房舍的行动有效的阻止了守军尾随的企图,迫不得已之下,守军只得在军官和已经组织起大量民夫的孙钰的指挥下开始救火,以便最大程度上的减少损失。
火势与浓烟顿起,不仅仅是城内的居民和守军有所行动,远离县城与清军在城北对峙的陈文也注意到了这一点。
此前的激战中,陈文仗着臂甲上的小盾硬抗了那个清军的劈砍,虽说胳膊没断,但是力量作用下的腰刀还是将小盾劈砍的凹了下去,也使得陈文的胳膊,甚至是半边身子都有些酥麻。
胳膊已经肿了起来,血液也顺着袖口滴滴答答了起来,想来还是受了些伤。陈文坐在远处的一座小丘顶上,在麾下骑兵的护卫下由着一些粗通跌打的士兵为他和其余受伤将士处理伤口,而他的心思却早已飞到了远处。
眼下清军的骑兵已经重新聚合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