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历四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便只剩下了他们。

    来到他们一家的居所,眼看着却只是几间破败的茅草屋,真不知道这些曾经锦衣玉食的海商家庭子弟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待见到一身破烂不堪扛着个木制的锄头疲惫归来的三舅哥,更是抱头痛哭了起来。

    很快便到了傍晚,诉说着过往的一家人在一张三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破桌子上一边用着粗粝的食物,一边继续叙旧,而于世忠在注意到大嫂肉疼的神色后,也拿出了刚刚交换来的干粮与他们分享,才勉强纾解了一些愁苦。

    只是虽说席上无酒,可是提起这些年的事情,他的三舅哥便犹如喝多了酒一般滔滔不绝起来。

    “现在的杭州城,每个城门都是那些八旗兵把守,他们肆无忌惮的抢夺百姓担子上的东西,并向背包袱和乘轿子的行人索取过路费,甚至在城门口阻挡送葬和迎亲的队伍,索取贿赂才允许通过,虽听说其实都是汉人,但却和那些蛮夷没有任何区别。”

    “这还算好的,营债可听说过?”见于世忠愣愣的摇了摇头,他的三舅哥便流着泪把包袱抖了出来:“所谓营债,便是那些八旗兵强行向他人投放以家宅田亩为抵押的高利贷,而且利息还迅速攀升,咱家在城外的宅子和田地便是这么被那群畜生夺取的,就连你三嫂……”

    见弟弟已是泣不成声,于世忠的大舅哥便把话继续说了下去:“那些夺走的田土宅院,鞑子官府却还让我等继续缴纳税赋,承担徭役,我等实在气不过,才带着这一家子人逃到这里。老三现在在给人做佃户,赚取些粮食,而愚兄则在镇子里给人当账房,勉强还能糊口。”

    说完自家的事情,于世忠的大舅哥便有转而询问他的近况。于世忠不疑有他,便提到了此前追随吴易在太湖抗清,以及吴易死后的事情,只是略过了诸如魏耕等士人的事情。

    见这一家人已经落得如此田地,于世忠犹豫了刹那,开口便说道:“去年,先王经略麾下的大将陈文陈大帅已经光复了金华府,并且击溃了鞑子的督标、抚标以及周边的驻防绿营。据小弟所知,这陈大帅的出身与蓬莱戚家有关,而小弟祖上则追随过戚少保杀倭寇,此番小弟便是打算南下金华投效陈大帅军前,继续杀鞑子,好早日光复大明江山。”

    听到了这一番豪言壮语,于世忠岳家的一家人登时愣在了当场,惊恐万分的看着他们父子,甚至比起听闻于世忠曾在吴易麾下为将时还要恐惧。而当于世忠试图邀请他们同行时,这一家人更是一万个不愿意,仿佛于世忠父子是黑白无常,要勾他们下地狱一般。

    眼见于此,于世忠很清楚这一家人已经被杭州驻防八旗编织的恐怖气氛所震慑,根本不敢有所悖逆,此刻躲在这里默默忍受已经是极限了,至于起事抗清根本不敢想象。

    一时间,双方相顾无言,直到吃过了晚饭,疲乏已久的于佑明便早早睡下了,而更加疲累的于世忠则躺在床上强睁着眼睛,不敢有丝毫的睡意。

    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对面房间的方向发出了吱呀呀的轻开房门的声响,于世忠连忙闭上了眼睛,发出了微弱的鼾声,两只耳朵则竖了起来,唯恐少听到些什么。

    片刻之后,正房的方向似乎在他人的低声催促下也出来了一个人,这两个人蹑手蹑脚的凑到于家父子的房间窗外倾听了片刻,才悄悄出了小院。

    脚步声开始远去,于世忠一个翻身便坐了起来,紧接着便从房门窜了出去,随即一跃而起翻过低矮残破的院墙,远远缀在那二人的身后,直到他们停下才躲在一块大石后侧耳倾听。

    “大哥,你便听了我的吧。这于世忠分明就是个贼寇,若是咱们将他们父子投送官府,官府必不会亏待咱家的。”

    听到这话,于世忠握紧了双拳,可是未待他产生下一步的念头,只听到“啪”的一声,一个愤怒的声音响起。

    “你这畜生,咱们可是一家人啊。就算不提妹夫,佑明可是小妹唯一的儿子,也是你我的亲外甥,你就这么忍心陷他们于必死的绝境吗?!”

    “我……”

    “你什么你,我就知道,你分明就是想用妹夫和外甥的命去换你媳妇!可你也不想想,她被鞑子掳去也有一年多了,可有音讯传来?没准早就被鞑子弄死了!况且就算未死,你觉得还能换得回来吗?就算是能换回来,你这样做对得起小妹吗?你告诉我!”

    听到这话,第一个开口的声音在愣了片刻后猛的嚎啕大哭起来,期间更是伴随着“我不是人”的咒骂声和拍打头部的响声。而另一个人则默默的流着泪水,相顾无言。

    深夜山间的哭泣声中,于世忠松开了拳头,转身潜回了房中,抱着他的儿子默默的闭上了眼睛,陷入了追思亡妻的梦乡。直到第二天一早,父子二人在恍若无事的告别后便踏上了继续南下的路,而房间中,则留下了一锭二十两的银子……

    ………………

    数日后,金华府城府衙的大门外,一个粗布麻衣、借斗笠遮着面容的中年男子踏上了台阶,向大门的方向走去。未待上前阻拦他行进的衙役来得及开口,只听到那人开口说道。

    “通报,余姚黄太冲求见,去吧。”(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 初见()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后世一般称其为梨洲先生。黄宗羲之父乃是“东林七君子”之一的黄尊素,黄尊素在天启年间弹劾魏忠贤,下诏狱受酷刑而死,至崇祯朝翻案,只有十几岁的黄宗羲在出庭作证之时廷锥许显纯,痛击崔应元,更是拔其须归祭父灵,人称“姚江黄孝子”。

    弘光朝时,已经成为复社重要人物的黄宗羲因在《留都防乱公揭》上署名被捕下狱。鲁监国行朝立,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攻乍浦失利,逢江上师溃入四明山锡杖寺结寨。后部下扰民尽皆为乡民所杀,山寨被毁后便潜居家中。

    至永历四年,黄宗羲前往舟山朝见鲁监国,升左副都御使,奉命与冯京第前往日本借兵,借兵之事未成便回返家中,而此后便开始和钱谦益一同从事“地下工作”,直到钱谦益去世。

    陈文此前的经历中,与王翊、王江有过很长时间的相处,甚至与冯京第也有过一面之缘,这些人在浙东抗清的历史上都颇有名气。但若是和黄宗羲相比,便是天壤之别了。

    除了后世著名的“黄宗羲定律”外,与陈文有过交集的大兰山众、四明山及天台山众将以及其他浙东抗清武装,这些人多有赖于以黄宗羲为创始人的“浙东史派”的记述,才使得他们奋勇抗击外族侵略和民族压迫的事迹不至被后人所遗忘,甚至包括陈文也一度受益于此。

    在得知黄宗羲抵达府衙后,陈文满心激荡的从大营赶去见黄宗羲,结果聊了不到一个时辰黄宗羲就告辞走人了。

    黄宗羲见到陈文后,态度上隐隐有些冷淡,好像有什么成见似的。除了他此来的一个最大目的,将清军近期在宁绍一带调动的军情告知陈文外,只在孙钰提到王翊的女儿还在世,并且现在就在金华府城时才流露出了一些感慨之情。

    含泪回忆了一番他与王翊的交情,以及王翊被俘后他也曾打探过王翊家人的下落。对陈文能够护翼忠臣遗孤的壮举黄宗羲颇有赞赏,甚至还表示会将陈文在四明山南部为百姓殿后迎战清军的详情记述下来,以便让更多人知道此事。但是,当陈文问及婚约什么时候执行时,黄宗羲却突然犹豫了起来。

    陈文不太能够理解黄宗羲对于王翊女儿一事的前后反差,思量着可能是其人并不是很看好他能够战胜杭州驻防八旗,收复宁绍并守住那里,却又不愿王翊的女儿不能风风光光的过门,而让他无颜面对王翊,以致于此。

    于是乎,陈文便提出收复宁绍后再论此事,当注意到黄宗羲的郁结有所纾解,他才算是松下了一口气。至少若是能促成这段姻缘得成的话,也算是报答了王翊的知遇之恩。反正王翊的女儿现在才不到十五,那么早成亲弄不好便是一尸两命,这样反倒不好。

    只不过,他并不知道,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乃是崇祯十六年出生的,现在仅仅不到九岁而已……

    然而,双方的友好气氛没有持续多久,当陈文为了安慰他提到王翊死讯传到天台山,王江将此前抓获的提标左营副将李荣斩首示众,以慰王翊在天之灵时,却还是和孙钰一起目瞪口呆的听着这位“大儒”劈头盖脸的将王江臭骂了一顿。

    王江被俘降清,比起王翊确实大有不如,而黄宗羲批判的主要问题却是王江作为浙江巡抚期间,不去救援舟山,反而命令麾下大将西进金华的事情。甚至用他的话说,这就不是一个忠臣应该干的事情,所以王江降清陈文就应该有所察觉。

    可是这个问题在于,整个西进金华的军事行动乃是陈文一手策划的,而王江此刻则显然是为他背了黑锅!

    透过历史,以及这段时期和王江之间的相处,陈文很清楚这绝非王江心中所愿,只是以着他的性格又不可能如王翊那般,只能暂时隐忍下来,以待将来。直到现在陈文才明白当初王江为了他的计划承担了多大的责任,不忍王江继续代为受过,陈文便直言不讳的提到这场军事行动乃是他一手策划的,王江只是被他说服而已。

    奈何黄宗羲听到此言,竟然满脸怒气,直接拂袖而去,根本不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甚至当陈文上前伸手阻拦之时,却发现黄宗羲的反应和力量都不似寻常的儒生,有些练家子的架势。

    回想起好像黄百家便是清初内家拳的个中高手,愿意为其子延请名师学习武术,甚至在其师死后撰写墓志铭,黄宗羲对于武学好像没有什么偏见,更是似乎也会上一些。难怪当年会廷击许显纯、痛殴崔应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