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五章 暗潮涌动()
如此大事,断不可能一次就商定下来,姚志卓等人返回驿馆之后,孙可望便与几个亲信开始了商议。
这件事情乃是战略,吏部尚书范鑛、户部尚书马兆羲、兵部尚书万年策、礼部尚书任撰皆有与会。但是这事情和吏部的关系不大,范鑛便没有急着开口,倒是马兆羲早于万年策之前先行发言。
“国主,微臣以为,钱牧斋之楸枰三局确有可取之处,若是真的能够横贯长江,以着残破的北方,鞑子想要养活大军殊为不易,那一句观其自败倒也并非妄言。如若以东南之财货以养西南之大军,百万之众轻易可得,确实远比仅凭着云贵两省来得轻易。”
东南富庶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北方残破孙可望也是亲见,或者说这里面也有他们的功劳,云贵两省原本就不是富庶之地,孙可望以此养活了二十几万的大军实属不易,首先在财政上面孙可望就已经对此有所认同。
马兆羲得了头彩,范鑛紧接着又提到了一些关于东南人才济济的话题,而后才轮到下手的万年策。
“国主,微臣看来,这楸枰三局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军能否占据湖广,夺下了湖广,顺流而下并非难事。现如今,江西、浙江和南直隶的鞑子都将目光锁定于安远侯陈文的身上,于长江之上防范必然不高。况且,即便是鞑子重兵云集于长江,以臣之见也绝非能挡大军之一击。”
西南明军的战斗力强悍,这是公认的事实,孙可望虽然惨败于八旗军之手,但是却并没有因此而低估军队的战斗力。万年策所言直指军事,孙可望权衡了这方面的利弊后也是大为赞同。
见孙可望点了点头,任撰便开口言及夺取南京的政治意义,他们都是孙可望的亲信,对于孙可望谋朝篡位的心理很是了解,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是孙可望的亲信,所以对孙可望能够统一天下的渴望自然也更大,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割据数省的叛王的幕僚还是一个君临天下的开国之主的重臣,孰轻孰重,自可知也。
比起贵阳的秦王府,甚至比起长江以南的任何一座城市,南京在政治意义上都要远过之。不仅仅是什么六朝古都那么简单,南京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龙兴之地,自古以南讨北也只有朱元璋是真正完全成功了的。只要拿下南京,孙可望就等于是拿下了大半个天下,这使得他们无不竭尽全力的劝说孙可望同意那个“楸枰三局”的计划。
四个人轮番劝说过了,孙可望其实也已经颇为认同,差的只是最后的一根稻草便可以下定决心。
眼见于此,只见马兆羲拱手言道:“南直隶之义军不会太多,战斗力想来也未必能和绿营相比。微臣以为,如今所虑者无非是福建漳国公朱成功与浙江安远侯陈文二人。大王光复南京,有天子诏令在手,如贵州、四川般会盟即可收其军以自用,若二人不听号令,大军南下,朱、陈亦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马尚书所言甚是,微臣亦是觉得,只要大王能够光复南京,天子诏令一下,朱、陈二人唯有俯首称臣这一条活路而已。不过在此之前,还需高官厚禄,善加赏赐,以安其心,毕竟鞑子尚在,能不动刀兵,还是不动刀兵的好。”
“微臣等附议。”
内斗,孙可望从来没有怕过,他本就是在一次次的内斗中才获得了如今的权势和地位的。马兆羲和任撰的话说进了孙可望的心里,尤其是任撰,除了北方的清军以外,事实上他们没有挑明的还有李定国。相比之下,这个与孙可望同为大西军四大王子之一的名将远比陈文和郑成功对孙可望的威胁来得更大。
事有轻重缓急,不能让陈文和郑成功抱成团,更不能让李定国和这两个家伙联手,如今的这个“楸枰三局”正好可以让他们无法与李定国合力用兵,对孙可望而言可谓是百利而无一害。
拉拢陈文和郑成功,让他们依循着“楸枰三局”行事自然可以孤立李定国,但是最好的办法还是釜底抽薪,一劳永逸的解除掉这个威胁,使大西军紧密团结在他的旗下,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担忧什么陈文、郑成功之类的家伙了。这是孙可望已经考虑好几个月的事情了,差的其实只是一个时机。
“此事就这么定了,明日召姚志卓前来。”
………………
第二天,孙可望招来了姚志卓,约定了明年大举进攻湖广以打通长江的军事计划,便算是定下了此事。
不过来的时候,姚志卓等人也是准备顺便觐见永历天子的,这件事情孙可望没有理由阻拦,尤其是眼下还要指望着东南明军和东南的抗清人士能够帮助他在南直隶站稳脚跟的情况下,更是不可能阻止姚志卓的觐见。
所幸安龙那里从外到里全是他的人马和眼线,范应旭为安隆府知府,张应科为总理提塘官,这两个人都是他的亲信,另外如文安侯马吉翔、司礼监掌印太监庞天寿亦为之耳目。姚志卓求见永历天子,天子设宴,但是在那片里里外外的监视下也未敢说些什么,其实就算说了也没有,远水解不了近渴,难道东南的那些东林党嘴炮们还能远隔数千里把孙可望喷死吗?
出了安龙,姚志卓一行便带着永历的敕书、孙可望的劄付和檄文、大学士雷跃龙的五封回信和孙可望任命贺王盛为兵部侍郎的敕谕一道启程回返江南。
不过姚志卓等人离开了,永历天子以及朝臣们的表现也让范应旭等人放松了些警惕。内阁首辅大臣吴贞毓的家中,吴贞毓正在给翰林院孔目周官交代最后的一些事情。
由于去年六月起马吉翔和庞天寿彻底依附孙可望,兼风闻孙可望的亲信任撰、方于宣等人已经开始为“永历天子禅位孙可望”一事造势,去年年底,曾经拜托张恭彦观察李定国、郑成功和陈文这三支明军实际情况的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林青阳便启程出发,求见李定国,希望借李定国之手让永历朝廷摆脱孙可望的控制。
时隔半年,林青阳一去不复返,永历天子以及以内阁首辅大臣吴贞毓为首的朝臣们再也坐不住了,只得借“南宁新近收复,需要重臣坐镇”为由支开了马吉翔,而此时借着孙可望的亲信放松警惕,他们便决定让周官秘密启程前往李定国军中。
“敕旨一定要收好,切不可让人知晓。务必请西宁王回师,以解倒悬之苦。”(未完待续。)
第六章 君臣()
周官如期潜行离开了安龙,前往李定国军中。送走了周官,吴贞毓却因为另外一件事被召进了宫。
“提督直浙赣三省援剿总兵官安远侯陈文先是于去岁收复衢州、诛杀浙闽总督陈锦,今岁又大败虏师,阵斩虏一等精奇尼哈番汉军镶红旗固山额真石逆廷柱。秦王殿下以为,此功甚伟,当以公爵赏之,陛下以为如何?”
孙可望的使者在大殿上傲然而立,侃侃而谈,除了拜见时的行礼外,反倒是永历天子更像是臣,而使者所代表的秦王孙可望则更像是君一般。
只不过,在场的永历君臣却没有流露出半分的意外或是不满,即便是心中有所思亦不敢付诸于口,除了暗地里派出林青阳和周官外出求援的事情尚在进行,须得隐忍半分,其实这样的场面他们也是见多了的,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龙椅之上,永历天子默默的听着孙可望的使者将册封陈文为公爵的事情重复一遍,至于那个以为如何,也只是最起码的礼貌而已,孙可望和永历之间最后的一层窗户纸。孙可望没有捅,是因为李定国尚在,而他在西南明军中的威信由于岔路口之战的缘故一落千丈,不过这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永历这边,性命操控于人手,孙可望还是个流寇出身的家伙,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当然也不敢如何。
到了这个份上,陛下以为如何,难道还能说朕不同意吗,若换作个刚毅的天子,或许还会搏一搏,但永历本就不是个刚强的性子,心中再多委屈也只会回到后宫和马太后、王皇后去哭诉,此刻自然也只会回一句“朕无异议”。
孙可望的使者将事情通报完毕,行了礼就离开了这座破破烂烂的安隆千户所只是换了个招牌就成为了皇宫的破房子,启程返回贵阳复命。皇帝和大臣自然不能去送一个使者,自然有永历身边的一个司礼监太监张福禄相送。
出了“大殿”,张福禄便凑到了那使者身边,从袖子里掏出了一锭银子塞在了那使者的手中。那使者多次来此,对此见怪不怪,收了银子便由着张福禄问了起来。
“贵使见多识广,可否给咱家讲讲这安远侯是如何大败虏师的?”
使者看了看张福禄,上一次为了鲁监国自去监国号而来时,这太监问的就是陈文,不过问的却是出身之类的事情,这一次出言相询,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反正就这几步的路,说也说不了什么太多的东西。
过了好一会儿,送走了使者,张福禄便连忙赶回了大殿。此间马吉翔早已被支去广西南宁,庞天寿提督勇士营,大殿左近没了这二人的眼线,说起话也方便一些。
“以三个营大败八千汉军八旗,此人竟武勇如斯,实属罕见。”
“可问清楚是多大规模的营头了吗?”
“回禀陛下,奴婢听那使者说是不太清楚,不过十有八九是正兵营。”
正兵营三千人,吃了空饷的话最多也就两千五百,更有甚者可能连两千都到不了。这是明末武人脱困之前的编制,一个总兵官直辖的军队就只有这些,对于军镇的其他副将、参将、游击也只有战时的临时指挥权,这样对以文驭武更为适合。
不过到了陈文这里,三个正兵营也就是九千人,九千大败八千,虽然听起来还是有些以众凌寡的意味,但是汉军八旗也是八旗军,在他们的认识和理解中就算比满蒙八旗弱一些也要比绿营兵强,而且强的不是一星半点儿,如此悍将当然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