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绍增属于市井俚语说得“一脸猪像心中嘹亮”那种人,对赵蕴华和何蜀熙两个女大学生表面上以礼相待客客气气,暗地里却在打听她俩的身份背景,并非好色,世道艰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赵蕴华和何蜀熙冰雪聪明,也在悄悄观察范绍增,关于范绍增的传闻太多,是真是假,她们急于知晓。
经过大半年交往,赵蕴华和何蜀熙竟然不约而同爱上范绍增,范绍增究竟有什么魅力让两个有头脑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对他产生感情?恐怕当事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总之不顾家人反对,一心一意要嫁给范绍增。
这件事历经曲折,最终以两人父母妥协、嫁入范府了结,范绍增左拥右抱,又喜获两房姨太太。
非常之人自然要做非常之事,范绍增知人善任,充分利用赵蕴华和何蜀熙的长处,但凡遇上交际应酬都会带上两人。赵蕴华和何蜀熙聪明灵敏牙尖嘴利,是外交天才,有了她俩范绍增不知减少了多少麻烦,增加了多少人情。
刘湘所说“夫人外交”即是指赵蕴华和何蜀熙等姨太太在交际场上发挥的作用,通过她们达到募集粮草支援抗战之目的。
范绍增也在思考如何解决川军军需短缺的问题,中央政府明显指望不上,川军底子薄弱,就这么出川抗日肯定要吃亏,唯一出路只有自救,发动大众,群策群力,共同度过难关。
回到范府,范绍增找来赵蕴华和何蜀熙,商量计策。赵蕴华稍大一些,社会阅历较为丰富,每次出谋划策范绍增都要先问她。
赵蕴华说道:“老爷有什么想法,先说出来我们听听。”“想法嘛倒有几点,我认为首先应该从有钱人入手,他们平时挥金如土,这点钱算不得啥;其次是我们自己,我们范家虽然人多开支大,家底还算丰厚,捐些钱财不成问题;最后才是老百姓,老百姓太苦了,积攒些钱不容易,可以动员他们,但不要期望太高。”范绍增眯着双眼,边想边说。
“我赞成老爷的想法,不过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尤其那些有钱人,越有钱越抠门,想从他们那儿拿到钱相当于虎口拔牙。”何蜀熙凑过身说道。
赵蕴华也表示赞同,范绍增摸摸光头,答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此事还需从长计议,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嘛。”
第四百五十二章()
赵蕴华和何蜀熙性情截然相反,一个是急性子,另一个是慢性子,赵蕴华做事风风火火雷厉风行,何蜀熙则慢条斯理不疾不徐。具体落实到募捐这件事上便是两种状态:赵蕴华三天两头往妇救会跑,向别人请教;何蜀熙工作之余忙里偷闲收集有关资料,研究募捐办法。
赵蕴华和何蜀熙都没有因为嫁入范府而赋闲在家,像她们这种职业女性在四十几房姨太太中并不少见,还有教师、护士、银行职员等,以前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由于职业的关系,赵蕴华接触了不少上流社会人士,并不局限于重庆,还有西南及南京方面许多政要,为募捐提供了绝佳舞台。何蜀熙也有自己的门路,《新民报》拥有众多中下层读者,以工人和手工业者为主,可以发动起来为抗战出力。
赵蕴华和何蜀熙与其他姨太太保持着良好交往,关键时候也派上用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纷纷出谋划策,帮助她俩完成这项任务。
经过一番筹划,首先确定两场募捐活动:一场是以山城上流社会为主体的化妆舞会(亦称假面舞会),另一场是以劳苦大众为对象的大型义演活动。前者由《重庆日报》主办,后者由《新民晚报》发起,负责人分别是赵蕴华和何蜀熙。
对两位姨太太的义举范绍增自然双手赞成,当即表示全力支持,要求范家全体参与,不能扯后腿。募捐活动前期需要启动经费,范绍增慷慨解囊,拿出五百大洋,租下位于山城黄金地段的“夜上海歌舞厅”和“民生大剧院”,用于舞会和义演。
为了营造社会舆论,两家报纸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募捐活动广告,连续三天,创造了重庆报刊前所未有的历史,轰动一时,很快传为佳话。
上流社会的人都讲排场面子,范绍增亲自撰写了请柬,让姨太太倾巢出动,登门相邀。这些请柬已经全部遗失,据参与者回忆,此柬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完全是范氏风格。
请柬大意如下:
尊敬的××先生(女士):
客气话就不多说了,免得耽误大家时间!
当前时局就像那和尚脑壳上的虱子——明摆着,小日本快占领大半个中国,我们如果再不抵抗,他们就打到家门口了!有人可能想当汉奸走狗,我范哈尔可不愿意,亡国奴的日子难过得很!
想当汉奸走狗的人毕竟是少数,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想被日本鬼子欺负。不想又该怎么办?唯一办法只有跟他们拼命,把小日本赶出去,滚回老家!
蒋委员长号召我们:全民抗战,有钱出钱有粮出粮,不在多少,在乎心意。
特此邀请阁下给范某个面子,于民国××年×月×日晚八点光临夜上海歌舞厅,欢迎携先生(夫人)参与,不胜荣幸!
范绍增
敬上
民国××年×月×日
范绍增只读过私塾,肚子里没啥墨水,因此请柬都由赵蕴华和何蜀熙代劳。出于礼貌,落款人名字由范绍增本人亲自书写,那三个字说好听点是龙飞凤舞,说难听点是泥巴地上的狗爪印,有好难看就有好难看。
据说收到请柬之人莫不捧腹大笑,开心之余皆认真准备欣然前往。
募捐义演采用持票免费入场方式,《新民晚报》事先在人流集中的闹市区宣传,有针对性的发放门票,基本上是做苦力的民众和小商贩。那些地痞流氓听说要捐钱也不感兴趣,所以参加募捐义演的都是劳苦大众。
自抗战爆发以来,山城还从未有过如此大规模的募捐活动,不仅新闻媒体关注,也引起官方注意。相关机构组织唯恐被民众指责不作为,争先恐后找到范绍增,要求提供帮助。这正中范绍增下怀,趁机伸手索要钱财物资,在募捐还未开始之前便颇有斩获,得到一笔价值不菲的战略物资。
第四百五十三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还比较封闭,封建意识浓厚,人们思想僵化,受满清愚昧教化很深,除少数大城市外,中小城市都死气沉沉,犹如一潭死水。
地处大西南一隅的山城稍好些,因为交通便利商贾发达,加之民国政府迁都此地已成定局,重庆愈发繁荣,“小香港”之名不胫而走。尤其到了夜晚,两江岸边流光溢彩,夜景十分迷人,就像那风情万种的少妇,不停撩拨着人的心弦。
三十年代末期的一个傍晚,与往常没有什么两样,华灯初上星光点点,喜欢过夜生活的人开始梳妆打扮,取悦别人或者释放自我,三三两两涌向歌舞厅或夜总会之类的场所。
夜上海歌舞厅今晚格外热闹,不断有小汽车和黄包车来到门前,范绍增和几十个姨太太站在门口恭迎。范府管家时不时高声禀报:“西南行辕袁长官携夫人光临!”“商界名流汪老板携夫人光临!”“警察局韩处长携夫人光临!”“国军李副军长携夫人光临!”
范绍增和姨太太们分工明确,他负责上前迎接,姨太太随后把嘉宾带入舞厅就坐,享用糕点酒水。她们待人真诚,热情洋溢,给人以如浴春风之感。
晚上八时整,化妆舞会正式开始,宾客皆身穿华服头戴面具,款款步入舞池。山城虽然相对闭塞,但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还是很快,这种形式的舞会已经开始流行,只不过规模较小,没有此次这般盛大,因而人们心情既紧张又兴奋。
范绍增充分发挥姨太太们长项,几十个舞姿娴熟的姨太太如花蝴蝶一般在舞池穿梭,与达官贵人翩翩起舞。为了不引起那些落单的太太小姐反感,范绍增还从贴身警卫里挑选了十几个年轻英俊的士官给她们伴舞,把这些女人乐得哇哇大叫。
舞会进行到一半时,乐曲声戛然而止,范绍增和赵蕴华、何蜀熙走到舞池中央,赵蕴华大声宣布:“抗击日寇,还我河山,抗日募捐活动正式开始!”何蜀熙捧着募捐箱走到前面,语气激昂地说道:“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再不奋力抗争就要当亡国奴了!救国就是救自己,让我们每个人都为抗战出一份力吧!”
嘉宾均有备而来,纷纷拉开绅包拉链,准备捐献钱财。范绍增大手一挥,说道:“各位且慢!我还有话要说!”这时旁边一个舞女迈着碎步走来,端着一个大银盘,上面用红绸布覆盖。
宾客交头接耳,都在猜测这盘中是何物品,范绍增搓搓手掌,而后拊掌大笑,指着银盘说道:“此次募捐舞会乃范某倡议发起,于情于理范某都该带头捐献,否则就成笑话了!”说完猛然掀开红绸布,露出一堆金灿灿的“大黄鱼”!
嘉宾们顿时哗然,金条是硬通货,在乱世尤为珍贵。“大黄鱼”比市场上常见的“小黄鱼”更罕见,每块价值大洋千元以上,如果拿到黑市售卖价值不可估量。范绍增肯捐献出如此巨量的金条,不仅是家境殷实的表现,还充分体现出他言行一致的坦荡胸襟。
仿佛一场大合唱拉开序幕,随后几十位姨太太鱼贯而出,手里捧着多年积蓄或者金银首饰,走到募捐箱边,毫不犹豫投进去。那一刻嘉宾全被感动了,排着队,争相往纸箱里投入钱币首饰,场面肃穆庄重,宛如整装待发的川军,告别牺牲的战友,即将奔赴战场。
募捐活动结束后,范绍增当场把募捐箱交给身边的《重庆日报》总编,委托他转交川军后勤部门,用于部队出川抗日之需。
次日,又一场大型募捐义演在“民生大剧院”隆重上演,这回主角不是范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