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场战役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战役结束后日方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方宣称死伤30余万人。
每个中国人都切身感受到战争氛围日益迫近,能够闻到空气中那股浓浓的火药味,作为职业军人的范绍增感受尤为强烈,而且早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便预感到中日之间必有一战,规模之大,或许史无前例。
民国26年(1937年)7月中旬,范绍增与十几名88军老部下在范府秘密会晤,商讨国家大事,只有莫小米和王小吉在场,亲耳聆听了这次会谈。
大家都义愤填膺各抒己见,会场犹如菜市场,声音此起彼伏。范绍增见火候差不多了,干咳两声,喝口茶润润喉咙,缓缓说道:“各位请安静一下,听我说两句。”
军座发言谁还敢发杂音?会场立刻鸦雀无声,所有人眼睛都望着主座,范绍增把大手往桌上一拍,厉声喝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日本人这些龟儿子太嚣张了!在座的都是我老范同僚旧属,今天打开天窗说亮话,明天我便电告国民军事委员会,主动请缨杀敌,你们哪个愿意舍命陪君子?”
此言既出举座皆惊!——范绍增家境殷实妻妾成群,天下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如今已荣升二星中将副军长,富贵显赫,犯不着再亲自上阵杀敌了吧?
大家心里都清楚:中日经济军事实力悬殊,国军虽然占据人数优势,但武器装备远落后于日军。单兵作战能力也差强人意,据说达到五比一的比例,也即是五个国军才能对付一个日军,何况川军这样的“双枪将”!
范绍增的意思很明显,谁站出来谁就要带领部队随他参战,打仗非儿戏,那可是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将领们哪个没有家室没有牵挂,怎么可能说去就去?
第二百五十五章()
川军将领的反应本是意料之中,范绍增没有气恼,豁达一笑,说道:“各位的难处范某人清楚,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我意已决,不日将奔赴抗日前线,各位同僚袍亲保重!”众人一片唏嘘,几个年老将领甚至流下热泪。
王小吉小声问莫小米:“军座怎么晓得哪儿要打仗?莫非要去北平?”“军座当然晓得,你没有听说过一句传言,说军座是诸葛亮投胎,岳武穆转世?”莫小米答道,王小吉瘪瘪嘴,接着说:“还岳武穆转世呢,人家岳飞有岳家军,‘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军座的范家军在哪儿?连红军都打不过,还打日本人,做梦嘛!”
王小吉还想发表议论,范绍增又开始发言,莫小米对他使个眼色,示意闭嘴。范绍增说道:“依范某愚见,蒋委员长不会坐视日本人嚣张气焰,统帅部近日将会有大动作,各位请到地图前,看一看当今局势便可明瞭。”
会议室主座后面白墙上挂着一幅硕大的军用地图,全国主要城市及战略要塞均一目了然。待众人围拢过来后,范绍增手执木棍,指着地图对大家详细讲解,重点是当今时局及中日双方军事实力对比情况。
范绍增指出:中国军队机动性极差,假如完全采取守势作战,无法取得战略主动,日军若是掌握全面战略上的主动——一旦它在华北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迟早会对长江三角洲政治、金融重心发动攻击,这时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兼顾。
国军放弃与日军在华北决战,以及在华东果断形成决战,是掌握战略主动的正当决策,如果由日军控制战略主动,国军更处于被动局面。
那么国民政府下一步何去何从?会选择哪里作为决战地点?大家都把眼光投向范绍增,希望从他脸上找到答案。
范绍增微微一笑,故意卖个关子,对王小吉喊道:“茶水冷了,去给老子换杯热的!”王小吉赶紧跑上前,拎起茶壶便走,他正听得入神,也想早知道决战地点。
喝下几口热茶,范绍增慢吞吞站起身,拾起小木棍,突然向地图指去!大伙儿顺着木棍轨迹望去,一个突兀的地名出现在眼前——竟然是上海!中国最大的金融城市!民国21年1月28号(1932年)才发生了“淞沪抗战”,时隔五年又要打仗?
“决战是迟早的事,日本人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攻打宛平只是开胃菜,日军想在华北与我军决战,蒋委员长洞若观火,不可能让他们得逞,华东有利于我军集结,上海必将成为主战场。”范绍增说得斩钉截铁,颇有大将风度。
十几个川军将领都频频点头,表示由衷赞许。一个中年军官问道:“军座,有一点我没有搞懂,咱们川军远离华东,委员长不会抽调我们嘛?军座又何必去凑那个热闹?”“是啊,说得是,国民政府不给钱不给粮,何苦替他们卖命?”其他人连声附和。
莫小米也这么想,巴蜀自古属于蛮荒之地,尽管李冰父子在都江堰凿渠,大兴水利,缔造了“天府之国”,但毕竟远离华北华东,日本人一时半会儿打不到这里,范军长没必要千里迢迢去参战。
范绍增双手叉腰,长叹一声,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范哈儿出身绿林,早年加入哥老会,弟兄们都晓得我有句口头禅‘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蛋!’,如今国难当头,再不起来反抗就要当亡国奴了!皮之不附毛之焉存?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等日本人打到家门口才觉醒,已经晚了!”
第二百五十六章()
莫小米回去后立即向党组织汇报了此事,重庆特委又向中共长江局请示,长江局极为重视,专门电告党中央。中央首长大加赞赏,批示道:抗日精神可嘉,应给予协助!
根据中央指示,重庆特委做出部署:莫小米、罗大凤、梁海作为88军军人,跟随范绍增将军出川抗日,不离不弃,以保护范军长人身安全为己任。
范绍增没有食言,随即致电刘湘及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要求率军参战。淞沪会战还未打响,他已经未卜先知,准确预测到上海战事一触即发。
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两方面都没有同意。其实范绍增早有思想准备,88军隶属川军序列,再怎么说也是刘湘的部队,哪有心甘情愿把孩子喂狼的道理?至于南京方面更好理解,川军是杂牌军,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打红军都吃力,何况是凶悍无比的日军?国民政府宁肯牺牲嫡系精锐也不愿丢面子。
范绍增十分郁闷,在家长吁短叹,大太太明白丈夫心思,百般开导,范绍增回答:“夫人美意我心领了,可报国无门,这种苦衷你未必理解啊!”“怎么不理解呢?你我夫妻几十年,您范哈儿是啥人别个不晓得我还不清楚呀!堂堂副军长手下无兵无饷,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大太太抚着丈夫肩膀宽慰道。
“夫人,你说我该怎么办?总不能拉一帮人去上海吧?那不是和刘主席、蒋委员长存心作对?”范绍增愁眉苦脸答道,“既然您已经打定主意,依我看不如以个人名义去一趟,好歹了却心愿。”大太太说道。
范绍增连连摇头,说:“不行,无兵无卒去干啥?当高参啊?”“此言差矣!老爷您想想,中日之战绝非一朝一夕可以结束,北平、上海战事才刚刚开始,日后大有用武之地。您此去上海不妨当个旁观者,把日本人底细摸清楚,找出他们软肋,等时机成熟再痛下杀手。”大太太循循善诱,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范绍增眉开眼笑。
与此同时秦香兰也在积极争取去上海参战,特务处对中日战事了如指掌,大量国军向上海集结,日本人也在调兵遣将,作为情报专员,秦香兰早就知晓淞沪会战即将爆发。
无论秦香兰怎么恳求齐三和都不答应,理由很充分:重庆是军事重镇,不久以后将成为国民政府临时陪都,特务处不仅担负着防共防日的重任,还要负责保护政府首脑安危,打仗是那些扛枪大兵的事情,轮不到他们特工来操心。
秦香兰见齐三和不同意,小姐脾气一下上来了,二话不说,递交一份假条,扭头边走。齐三和仔细一看:是三个月病假,还有医生证明,搞得哭笑不得!
秦香兰回到家就开始找秦老爷理论,大讲特讲抗日救国道理,秦老爷知道女儿犟脾气,赶紧躲闪,秦香兰不依不饶,追着说,把秦老爷逼上梁山。
秦太太又好气又好笑,拦住秦香兰,训斥道:“香兰,你干嘛呀,要把你爹逼死啊?”秦香兰扮个鬼脸,顽皮笑道:“如果老爹不把我送上战场,别想好好吃饭睡觉!”秦太太摇头苦笑,对她说道:“瞎胡闹!你先回屋,我和你爹商量一下!”
看着女儿的背影,秦老爷怅然若失,对妻子轻声说道:“女大不中留啊!本想儿子走了留住女儿,嫁个好人家生下一儿半女,我们也颐养天年,可是你看香兰,死活要去打仗,怎么办?”“我也舍不得,可反过来一想,日本鬼子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们还在儿女情长,不觉得惭愧吗?香兰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我秦家虽然世代经商,但巾帼不让须眉,也出了不少女汉子,去战场历练一下未尝不是好事。”
第二百五十七章()
得知范老爷要奔赴战场,范府像一锅打翻了的粥,乱成一团,范绍增是一家之主,尽管大太太还在,但毕竟不是主事的人,大家心里失去主心骨,惊慌在情理之中。
范绍增心知肚明,这么一大家子人不可能都做到泰然自若,有些小九九也是正常。他私下和大太太商量过几次:每月派人及时催缴佃租;几处门店生意照常进行,收益准时回笼;所有人饷银按时发放,四十多个姨太太零花钱一分钱不能少。总之要保证人心稳定,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
在众多姨太太之中有两个出类拔萃的女人,名叫赵蕴华和何蜀熙,属于哪一房已经无从考证。两人遵循范绍增“夫人外交”路线并将其发扬光大,不仅在范府,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