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洪担任此职。而陈洪能力实在太差,不久便被罢职。高拱干脆将冯保得罪到底,又绕过冯保推荐了另一人。如此几次三番,冯保心中又怎能不痛恨高拱?

    冯保有一个干儿子,也是他的管家,叫徐爵。这个人过去在军队里待过,后来因为犯事儿当了逃兵,拐弯抹角就被冯保收留在身边。此人脑子特好使,腿脚也勤快。于是,张居正就嘱咐自己的管家游七,想尽一切办法和他交朋友,拜为把兄弟。一切都在张居正的掌控之中,官家没费力气就摆平了徐爵的这个干儿子。连张居正都亲自出马。经常把徐爵请到家里去,贵重的礼品、价值不菲的银票就不说了。有几次,张居正竟还把他引入书房共进晚餐。这让徐爵受宠若惊,感激不尽。

    时间久了,徐爵就完全被张居正收买了,成为张居正与内宫的“信息联络员”。这样一来,冯保、张居正外加徐爵,就形成了一个内廷和外朝的“铁三角组合”,也由此形成了对首辅高拱的包围之势。

    有一天,刚刚和高拱、张居正两个人谈完话的隆庆皇帝,又派人叫高拱进去说说私房话,而且很可能是和他谈自己的身后安排的。因为刚才谈话的时候,皇帝就说,自古帝王身后事要早安排。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

    可是高拱却觉得,内阁里就他和张居正两个人,自己一个人进去,会引起外边的诸多猜疑,会让别人觉得,皇帝对待两位阁臣轻重有别,从而有损张居正在百官中的威信,不利于团结。于是他要求和张居正一起进去说话。高拱是个死认牌理的人,可官场之上又有几人按常理出牌?

    张居正就是那个不按常理出牌,在长期与高拱的合作过程中,他找准了对方的死『穴』。对于这个老朋友,张居正了解对方超过了解自己。在权力博弈的帝国官场之上,只有了解自己的对手,才能真正击败对手。

    如果光挖好陷阱,做守株待兔型的被动等待还不行。等待会错失机会,等待会消磨意志。张居正不想等,就连冯保太监也不想等。张居正不可能停止执行他的计划。实际上,张居正和冯保,已经在密谋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惊天阴谋。

    有了某种密谋要实施,人就变得格外敏感,也特别会察言观『色』。

    隆庆皇帝弥留之际。高拱、张居正和后宫太监都在皇帝的病榻前,冯保拿出张居正事先拟好的白纸揭帖,替皇帝留下遗言,说要高拱、张居正和司礼监“协力辅佐”。这份存在争议的遗诏让冯保晋升为掌印太监,入顾命大臣行列。

    对这样一份遗命,高拱是不认可的。他认为帝国建制200多年,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太监受顾命的不伦之事。可既然是先皇遗命,他就算不同意,可也没有办法。等到万历皇帝登基,内阁两大臣高拱、张居正,加上内臣第一大太监冯保三足鼎立。这就如曹、孙、刘三股政治势力,高拱好比曹『操』,因为他是首辅,说话最有分量,而张居正和冯保好比刘备、孙权,和高拱没法单打独斗,但两人联合起来,力量的天平就向张、冯这边倾斜了。

    张居正早就和冯保暗通款曲,两人的联合几乎是水到渠成、一拍即合。

    司礼监何许人物?所谓司礼监,在这里只是一个个官衔。说白了,就是太监头子。对明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对宦官干政最为痛恨,早就立下过规矩,绝对不许宦官干政。他的不肖子孙虽然未能坚守,但是公然委托太监顾命、辅佐皇帝的事情,有明一代,可谓绝无仅有了!

    其实隆庆皇帝已经昏『迷』不醒,冯保宣读的所谓遗诏,是他和张居正冒天下之大不韪事先拟好的,根本不可能是隆庆皇帝的真实意思表达。恰恰相反,隆庆皇帝此前还谆谆告诫高拱和张居正,要他们警惕宦官。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张居正和冯保联手矫诏。按照大明法律,属于犯了弥天大罪,有灭族的后果。有必要说明的是,矫诏,是为史家所公认的,但是矫诏的参与者,史学界还有不同看法。多数倾向于是张居正所策划、拟就,冯保具体实施的。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惊天阴谋,其策划实施,张居正都是其中的关键人物。由此可见,张居正行走职场多年,胆大心细是他行事的一贯风格。

    当遗诏宣布说要太监共同顾命的时候,高拱虽然大吃一惊,但是并没有太在意。因为这时候的司礼监的头儿是一个姓孟的太监,人还说得过去。

第69章 不按常理出牌的对手(2)() 
还没等高拱反应过来,内廷又传达“遗旨“:任冯保为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步棋在隆庆皇帝崩驾前就已经布局,冯保打通了两宫太后的环节,让隆庆皇帝下诏驱逐掌印太监孟冲,自己取而代之。

    高拱这才如梦方醒,一切尽在张居正和高拱的掌控之中。原来冯保宣读的那份遗诏要司礼监同为顾命,乃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如果当时在隆庆皇帝的病榻前宣布遗诏,直接说高拱、张居正、冯保同受顾命,那么势必会引发矫诏的争论,场面一定不可收拾。

    作为首席顾命大臣的高拱再也不能坐视不管,他抛出了自己的观点:驱逐冯保,拨『乱』反正。高拱的想法得到了公司上下的支持,他以为张居正就算不支持他的想法,也应该不会投反对票。高拱高估了张居正的人品『操』守和道德底线,他认为张居正即使不与他同心协力压制太监恶势力,站在正义和公理的一边,至少也会保持中立,绝对不至于卖身投靠一个胆大妄为的太监的;所以,高拱居然把如何驱逐冯保的谋划和张居正商议。

    表面上,张居正做出同仇敌忾的样子。转过身去,张居正就和冯保密谋有针对『性』的对策,伺机打垮高拱。当这一切都谋划妥当,张居正就到昌平出差了(为隆庆皇帝安葬事)。他要避嫌。实际上他和冯保的联络,没有一刻中断过。

    张居正出差之际,正是新旧势力交接尚未完全到位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北京城,局势很不平静,处于瞬息万变中。官员们都很紧张,也羡慕张居正所表现出来的貌似超脱。

    而高拱就大不同了,连表面的超脱都做不出来。作为隆庆皇帝托付天下的首席顾命大臣,当朝首辅,高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加强烈。当务之急,他要驱除矫诏欺君、公然干政的恶太监冯保。

    于是,高拱和新入阁的高仪研究局面的应对之策。高仪是胆小怕事的老实人,他正后悔加入内阁,哪里还有什么办法?只是说,没有想到,张居正这个人,诡谲阴狠以至于此,有什么办法呢?天意如此吧!高拱不以为然。他相信,事在人为。于是,高拱以首席顾命的身份,打了一个报告。满篇都是教新上任的小皇帝如何处理政务的,细节都写得明明白白。但是,他的关键意思,就是,政务要交内阁处理,不能交给太监处理。

    文件起草好了,首先请高仪过目。“我不敢反对,但是,恐怕也帮不上什么忙。”高仪依违两可。高拱又派人送给张居正,并且就共同对付冯保的计划,和张居正商量。高拱还特别强调,除去冯保,是正义事业,是为国除害,是为先帝正名,功莫大焉,希望张居正也不要错过立此大功的机会!

    张居正虽然在心里一百个不愿意,可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在上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但是回过头来,张居正立即给冯保通报。高拱过于轻视自己的对手,他没有料到张居正、冯保之流的卑鄙无耻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想像的程度。

    作为高拱的老朋友,张居正虽然对高拱的咄咄『逼』人,一度陷入恐慌。但是等到静下心来,他准备反戈一击。要抓高拱的小辫子太容易了,对于高拱这样认死理的人来说,暴『露』出自己的破绽是早晚的事。

    虚岁十龄的小皇帝,在国丧期间,怎么可能独立行使权力呢?任命冯保当司礼监掌印太监,明显就是事前策划的,哪里会是小皇帝的意思呢?不仅如此,内阁给皇帝的请示、报告,不符合冯保和张居正意图的,都不予批准。

    作为首席顾命大臣的高拱的权力等于被架空了,于是他对到内阁传达皇帝谕旨的太监说,你们动辄说这个是皇帝的意思,那个是皇帝的意思,我们的皇帝才十岁啊,怎么治天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这分明不是皇帝的意思,完全是张居正和冯保的意思。

    这句话并没有激怒张、冯二人,他们反而笑了,因为高拱的门户大开,给了他们出手的机会。冯保跑去对年轻的太后和小皇帝说,高拱不忠,竟然说十岁的小孩子怎么做皇帝呢?他是不是要篡位?或者他要密谋立其他人为皇帝啊?像这样的人,应该让他远离权力核心,不然后患不穷。

    太后和万历小皇帝在惊恐之下,责成张居正调查此事。张居正拟好最后的文件,又交给了冯保。两个人也商定:事不宜迟,要杀高拱一个措手不及。第二天上朝,小皇帝的圣旨就出炉了。罢斥首席顾命大臣、内阁首相高拱,即日离京,回老家养老。

    这时候离隆庆皇帝拉着高拱的手恋恋不舍地托孤之时,才刚刚不到八天。小皇帝登基也才刚刚六天,屁股底下的龙椅还没焐热。真是职场风云变,冷暖太无常。

    其实,张居正心里最清楚,这就是不按照牌理出牌的效果。张居正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做上了内阁第一把交椅,这早该属于自己了。

    在权力场上,张居正属于演技派的代表人物。事到如今,自己的老朋友终于倒在了自己的枪口之下。他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奋,而是故作震惊。他大声疾呼,我绝对不相信高拱不忠,要是高拱有罪,那我张居正就是他的同党,连我也一并撤了吧。

    到此为止,在以构陷、驱逐国朝杰出的政治家、正直有为的高拱的大政变中,张居正这个幕后总导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