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吧。

    到此为止,在以构陷、驱逐国朝杰出的政治家、正直有为的高拱的大政变中,张居正这个幕后总导演,却一直是以局外人的面目,展示给国人的。严格地说,他表现得还不完全是局外人,而是高拱的同党和辩护人、保护者。

    高拱就这样被自己的职场老伙计给算计了,他在离京的那一刻也没有弄明白自己怎么玩着玩着就出局了。

    按说张居正既然已经大权在握,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对高拱监视也罢、防范也好,也都属于符合逻辑的范畴,如果再进一步构陷和加害,那就实在是太不像话了。可是,张居正并没有就此罢手,一场更为阴险毒辣的阴谋活剧正在悄然拉开帷幕。

    官场是天然的猎场,所有进入其中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卷入到这场狩猎游戏之中。张居正未必算得上最阴险、最毒辣的人,但却是一个擅长用虚伪来掩盖其阴险毒辣的政客。

    张居正是个真正的权术大师,所谓大师,就是能化腐朽为神奇的那部分人。

    万历皇帝刚刚登基十九天,宫里发生了一件蹊跷之事。这一天,睡意曚昽的九岁小皇帝坐着轿子刚刚出乾清宫,一个男子突然从西边的台阶向御驾奔来。警卫人员眼疾手快,不费吹灰之力,就将其当场拿下。

    不用说,这个消息很快就报到了最高实权人物张居正那里,张居正大吃一惊。张居正吃惊的是,这个闯宫者自称叫王大臣,是戚继光的麾下。帝国谁人不知,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关系。

    张居正一听说戚继光的部下有人闯宫,顿时吃惊不小。作为一名官场老油条,张居正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把事情想得复杂化。他以为别人也像他那样设圈套、挖陷阱,因此,就有些不安,有些惊讶。这是不难理解的。好在权势在握,他自信有能力驾驭局势,他转告他的盟友冯保(冯保主管特务机构——东厂),禁止人犯说他是戚继光的部卒。

    冯保心领神会,他决定将这盆脏水泼向已经远离京城,回家养老的高拱。张居正与冯保经过商量,写了一道奏疏。要将此案一查到底,找出幕后真凶。

    高拱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郁闷,曾经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如今却远离官场,仅靠回忆温暖自己剩下的日子。他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过去了,下辈子重头再来吧。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远在京城的张居正时刻没有忘记他,又给他送来一份要命的大礼。

    冯保的前任陈洪和高拱家的仆役被逮捕并火速押解到京,经过一番折腾,获取了闯宫者的“口供”和“物证”。事态进入十万火急的当口。不仅京城里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血腥,就连地方上关心时局的人们,也在私底下为高拱鸣不平。

    其实,张居正对高拱还有七分敬畏的。高拱作为职场前辈,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张居正学习。高拱的人品节『操』、水平能力,都是他张居正难以望其项背的。

    张居正对高拱的敬畏还有一方面,那就是他对高拱抱有一份愧疚。作为堂堂首席顾命大臣、内阁首相的高拱能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他张居正勾结冯保矫诏欺君,构陷加害之所致。玩着玩着,张居正动了恻隐之心,他决定放高拱一马。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因为一个已经在野的高拱而失尽天下人心,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当事态进入到转折的路口,张居正给高拱写了一封信:“最近京城有点情况,一些别有用心、心狠手辣的人,想制造事端,妄图置我兄于死地。请高兄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设法解救,绝不允许这些小人的阴谋得逞!”

    在这以后的七年时间里,高拱在家乡过得并不开心。张居正不断对他的老兄弟问寒问暖、寄『药』访医。后来,当他唯一一次衣锦还乡路过河南,来回都特意改道前去专程看望高拱。

    高拱含冤死后,张居正“哀恸不已”,又出面替高拱申请『政府』丧葬补助。张居正也许是为自己失去一个最佳拍档,失去一个真正的对手而痛苦。阴谋搞垮自己的前任,不管是恩师还是密友,张居正都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人。但是从自己的前任被整倒,直到其死去,一直以近乎亲人和朋友的面目出现,以辩护者、保护人的身份展示于世人的,恐怕就只有张居正了。

    在利害计算横行的官场上,偶尔进行作秀甚至进行虚伪表演,算不得本事。能够将虚伪表演进行到底,善始善终才是真本事。张居正为我们做了一个绝佳的注解。

第70章 帝国需要这个古怪的道德模范(1)() 
大明隆庆三年(1569年),南京街头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气氛,豪门权贵忙着把自家红『色』的宅门涂抹成黑『色』,平时在街上飞扬跋扈的地痞流氓也都不见了踪影,就连一向趾高气扬的江南监织造的官宦们也都低着头赶路匆忙,更有一些平常恶名昭彰的官吏更是主动请求免职。

    究竟是谁能够拥有如此大的威慑力,让平日里繁华异常的南京城突然变得如此异常?老百姓心中狐疑,私底下纷纷猜测:是当今天子驾临,还是周边县城的土匪来袭?当谜底揭晓,他们无不额手称庆,原来是当朝著名廉吏海瑞大人要来巡视。

    这时候海瑞的名声早已传遍全国,他初入官场就以雷霆万钧之势取消了自己辖区内官吏们捞取油水的“常例”;随后又在担任户部主事期间拿出誓死的决心(买上棺材)与嘉靖皇帝直接叫板。这些几近疯狂的举动让海瑞早已成为官场同僚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如今最让南京城的豪门权贵们忌惮的还是海瑞的清廉,那种像是天生与富人贪官有仇的态度让他们忐忑不安。海瑞初入官场担任浙江淳安县令,上任不到十天就革除所有常例。常例是帝国官场上不成文的规例,明朝官员俸禄本来就低,这是官员为获得制度外的收入而形成的“灰界限”。虽然没有红头文件,但人人都心知肚明,人人都墨守这一陈规。海瑞一上来就在“常例”上动起了刀子,直接将地方官吏获取黑灰『色』收入的管道截断,把所有的“不合理收费”一刀切,不光是自己应得的那部分,还包括县丞、主簿、典吏、教谕、师爷、衙役、门子。也就是说,全县大小官吏的全部额外收入全都被取消。海瑞这种做法无异于给帝国官场来了一场强地震,权力系统内部从上到下都将目光聚焦到了海瑞这个人身上。

    海瑞不光劳别人的筋骨,苦别人的心志,更重要的是他先苦自己。他靠着月薪五两银子,居然能够在当时养活一大家人。当然在这个奇迹背后,生活质量是无法保障的,既然不愿意拿俸禄之外的“常例”,那就要从其它地方想办法来贴补家用。海瑞自己动手在官署后院开辟了一块菜地,里面种上黄瓜、豆角。每天在官府衙门忙完公务,他就会换上粗布衣服,像个农民似的扛上锄头在地里忙活。全家人每天吃的都是粗茶淡饭,一年到头也不沾荤腥。自从海瑞当了官,家庭生活水平反而直线下降。就连那身官服在海瑞身上都穿了六年,四处补丁,看不出颜『色』。每天烧饭用的柴,都是家里的仆人上山砍的。有一天,海瑞发现仆人砍来的山柴枝叶枯干,不像是新砍的,就把仆人叫来讯问。仆人交代说是街上有人为了巴结他,替他打好背回来的。海瑞立刻叫他把送柴人找来,当场付了五十个铜钱,回头关上院门就把仆人狠狠教训了一顿。

    淳安府的县丞、主簿们都不愿意与海瑞共事,纷纷要求调离此处。就连那些临时聘用的衙役、门子宁愿失业,也不愿意留在海瑞身边。本来胥吏就没有国家派发的正式工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常例”。如今海瑞将他们的收入渠道堵死,也就等于让他们失业。身边共事的人能离开的都离开了,忙得海瑞焦头烂额,一年没有几天休息的时间。不光与同事之间出现僵局,就是在处理上下级关系上,海瑞也是左支右绌,不按规则来。比如说上司生日、红白喜事,别的官员都奉上成百上千两,他只送上一封贺信。上级官员来检查工作或者路过,海瑞在招待住宿上严格按照洪武年间定下的标准来执行。渐渐地,海瑞的淳安县成了官员们的回避之所,不到『逼』不得已,谁也不愿意上门找不痛快,此时的海瑞就这样成为帝国官场上的“怪物”。

    大明隆庆三年(1569年)闰六月,李春芳为大明首辅,任命海瑞为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巡抚应天十府。消息传开,应天十府中一些贪墨官吏,吓得纷纷自动离职,一些高门大族把红『色』大门自行涂黑,连在苏州府等地监督皇家织造的太监违规乘坐的八抬大轿也换成了四抬小轿。海瑞威慑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海瑞自己也踌躇满志,朝廷把国家赋税重地的治理权交到自己手中,他感受到的是更为深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路上地方百姓夹道欢迎,使他感动之余更坚定了信心。上不负天子,下不负万民,他决心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在江南之地干出一番事业。也就是说,此时的海瑞是作为皇帝的代表,来南京地区巡视的。这次巡视的主要目的,一是察看地方的民情,二是看看地方官员的官绩政效如何。所以当海瑞来了以后,当地那些平日里违法『乱』纪的人,从内心深处感到胆怯。当时海瑞的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为政的『操』守,比如行政效率,行为作风等等。在明、清时期,都察院的官员就相当于皇帝的耳目。如果让他们不满意,那就等于得罪了当朝天子。所以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一听说海瑞来了,唯恐避之不及。

    排列古往今来的官场精英人物,海瑞绝对算是清官中的vip。作为古代官员无法超越的道德标杆,海瑞符合民间对于一个清官的种种诉求。海瑞以一己之道德所长,试图补救帝国在官家制度和技术上的漏洞。自洪武开国到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