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跑偏的帝国:大明王朝谁当家-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明光宗已经死了,他们只有去重新寻找政治靠山。对于帝国的新主人而言,投靠者的存在就是为了谋取一份双赢的局面。在这种『乱』象横生时期,谁能够主动站出来,谁就有可能占据有利地形。

    在朱常洛死后没几天,东林党人干了两件事:一是督促尽快查明朱常洛的死因,这么做是为了坐实与这个案子有牵连的“非东林党”人士的罪名;二是掌控即将继承皇位的朱由校,将其监护人李选侍打发得远远的。这就是继““梃击案”后的另外两案:“红丸案”和“移宫案”。

    明光宗走得过于突然,八月十日患病,十二日还强撑着病体组织召开了一次御门听政。

    在明光宗病倒之时,身边太监召来了御医崔文升为皇帝诊断。崔太医诊断为肾虚火旺,需要泻火,便给朱常洛开了一副『药』『性』很烈的泻『药』。皇帝在服『药』之后,一夜之间便泄了数十次,几近衰竭。

    史料记载,明光宗在病倒之前,曾经接受了郑贵妃向自己进献的美女。按《明史》的说法,郑贵妃送来8名美女;《明史纪事本末》则减半,成了名。但无论是8名还是4名,喜好美『色』的朱常洛乐得逍遥无边。

    郑贵妃献美有两种意图:作为“国本之争”的竞争对手,她担心朱常洛登基后会报复自己。除了进献美女向明光宗示好,她还联合朱常洛所宠幸的妃嫔李选侍,请求朱常洛立李选侍为皇后;作为条件交换,由李选侍出面请朱常洛封郑贵妃为皇太后。

    郑贵妃这么做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美女被朱常洛搂在怀里,夜夜春梦了无痕。就连立自己为皇太后这样的事,明光宗也同意了,并且在自己病重期间,明光宗还专门就此事诏谕礼部准备大封。于是这才引发时人猜测,明光宗是因为纵欲伤身,才一病不起。

    官员们见皇帝突然病重,都认为是崔文升庸医误人,或另有其他阴谋。

    大臣中的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等人上了一道奏折,主张严惩太医崔文升。这个崔文升原先是郑贵妃宫中的亲信太监,后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御『药』房太监。

    东林党人主张将崔文升拘押审讯,定要查个水落石出;他们要求明光宗能够收回进封皇太后的成命,让郑贵妃先离开乾清宫,搬回慈宁宫居住。此时,明光宗的身体略微好转,还与两位大臣见了面,并且交待了一些朝中的事情。

    就在光宗病急『乱』投医之时,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能够『药』到病除,明光宗有意尝试。

    八月二十九日,明光宗召见内阁大臣,特地问道:“有鸿胪寺官进『药』何在?”

    首辅方从哲回话:“鸿胪寺丞李可灼自称有仙丹妙『药』,臣等未敢轻信。”鸿胪寺丞只是六品的小官,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如果不是因为病急,皇帝又怎会关注到位卑职微的李可灼。

    光宗命身边太监速召李可灼进宫献『药』,可见皇帝治病心切。李可灼诊视完毕,光宗命其快快进『药』。诸臣再三嘱咐李可灼要慎重用『药』,可皇帝却不断催促赶快和『药』。到日午,李可灼进献了一粒红丸。泰昌皇帝先饮汤,气直喘。待『药』入,即不喘。于是称赞李可灼为“忠臣”。大臣们心怀不安,都聚集在宫门外等候。一位太监高兴地出来传话:皇上服了红丸后,“暖润舒畅,思进饮膳”。第二天,明光宗又服下一颗红丸,次日(九月初一)卯刻,皇帝驾崩。

    即位刚满一个月的明光宗突然驾崩,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舆论哗然。

    东林党人坚持认为,明光宗死得过于蹊跷,有人蓄意谋杀。他们的理由是鸿胪寺丞李可灼既然不是医官,那么让他为皇帝进『药』就有弑君的嫌疑。服用“红丸”是导致皇帝崩逝的直接原因,那颗原本用来救命的红丸就是致人死命的毒『药』。李可灼进献红丸,也就成了逆臣投毒弑君事件。

    在东林党人看来,光宗是死于一场政治阴谋,而这场阴谋的最大嫌疑人就是郑贵妃以及首辅方从哲。顺着这个思路一路追究,将会引发帝国权力高层的又一次大动『荡』。

    李可灼进宫为皇帝献『药』,是首辅方从哲带进宫的。虽然是皇帝自己要求的,方从哲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但是对于政治斗争而言,一次子虚乌有的事件就可以致人于死地,更何况这还是确实存在的事。

    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当年的“梃击”案,首辅方从哲就表现出庇护郑贵妃之意。如今他又搅合到“红丸”案,难免使人猜疑。

    巧合的是,明光宗是因为吃了崔文升的泄『药』,导致病体加重;如今又服下李可灼的红丸,命归西天。崔文升是郑贵妃的老部下;李可灼又是郑贵妃的同党(首辅方从哲)带进宫面见皇帝。

第77章 “连环三案”将帝国逼进死胡同(3)() 
非东林党人士则认为,光宗之死与红丸无关,东林党人的推理只是一种主观臆断。其实细究之下,明光宗在服下红丸之前已经是病入膏肓,服用红丸只是催发了病情的恶『性』发展。

    所谓红丸,其实就是“红铅金丹”,又称“三元丹”。其炼制所用的配方十分变态,取处女初『潮』之经血,谓之“先天红铅”,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乌梅等『药』物,搅拌在一起煮,熬成『药』桨,再加上红铅、秋石(人『尿』)、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产的朱砂)、松脂等『药』物炮制而成。

    御史王安舜认为:先帝之脉雄壮浮大,此三焦火动,面唇紫赤,满面升火,食粥烦躁。此满腹火结,宜清不宜助明矣。红铅乃『妇』人经水,阴中之阳,纯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虚火燥热之疹,几何不速亡逝乎!

    王御史的说法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李可灼进献红丸促成了光帝之死,并不说明这就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的弑君事件。李可灼进献的“红丸”与先前崔文升进献的大黄『药』『性』相反。身体本就极度虚弱的朱常洛,在最后的岁月连遭『性』能相反而且猛烈的两味『药』物的折腾,岂能不暴毙而亡。

    东林党人揪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要全力以赴将首辅方从哲牵扯到这个案子里,借机将他踢出帝国权力核心地带,由东林党大臣取而代之;二是暗示这个案子的幕后主使是郑贵妃,这样就可以向世人强调数十年来的“国本之争”是合乎天意民心的事,以此标榜东林党人的政治业绩。

    东林党人借着“红丸”案将郑贵妃拉下水是一种策略,其实这个案子是不值得推敲的。之所以不值得推敲,是因为这时候的郑贵妃缺乏杀人的动机。宫廷斗争是残酷的,步步惊心,一步错就会将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任何一个决定,都会产生要命的连锁反应。人都有趋利避害的一面,任何一个参与博弈的人,都不愿意去做赔本的买卖。

    光宗这时候已经即位,就算死了也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郑贵妃想将自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推向帝位,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此时光宗的郑贵妃的关系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郑贵妃也有了成为皇太后的想法。

    东林党人执意要将郑贵妃拉下水,其目的昭然若揭。此举无非是向帝国的新主人天启皇帝邀功,为长达将近二十年的“国本之争”找到一个理由释放的出口。他们就是要向帝国的臣民们明白一个所谓的真相:郑贵妃一党是邪党,一直以来以褫夺光宗的皇储地位,以加害光宗的『性』命为奋斗目标。新皇能够顺利登机,也全是东林党人的奋斗结果。

    就在“红丸”案纠缠不清,泰昌皇帝死因未明。东林党人又一手炮制了连环三案中的“移宫案”。乾清宫是内廷的正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明光宗朱常洛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就是住在乾清宫,李选侍陪侍在侧。

    李选侍是光宗最为宠幸的妃子,很受光宗的宠爱和信任。明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和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生母早逝,他们都曾由李选侍抚育。一次,光宗当着群臣的说:“先侍数产不育,可惜只有一个女儿。皇五子也没有母亲,也是选侍抚育。”

    光宗言下之意,就是要让朝臣们知道李选侍的地位等同于皇后。

    光宗驾崩当天,朝臣都赶至乾清宫,要求见皇太子。李选侍不让他们进宫,还命亲信太监将群臣挡在门前。东林党人给事中杨涟、大学士刘一燝和光宗皇帝的亲信太监王安就内外联合,连吓带骗,将朱由校强行弄了出来。

    第二天,东林党主将之一的左都御史左光斗等人上书,要求李选侍马上搬出乾清宫。李选侍当然不会同意,她派太监去向天启皇帝朱由检求援,希望朱由校能够为自己争取利益压制群臣。结果派出去的太监被大臣挡在门外,没有见着天启皇帝。

    几天后,群臣齐集慈庆宫外,要求朱由校下诏,令李选侍搬出乾清宫。在东林党人一再坚持下,李选侍只好搬到宫女养老的鸾宫去居住。

    在这种情势下,东林党人的非常规手段,引发了一些非东林党人的不满。以此为起点,两大党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拉锯战。

    移宫案其实是帝国权力集团的双线运作,明暗两条线互有转换。从明面上看,移宫案是李选侍企图挟太子自重,实际上是东林党人想通过控制皇帝,成为帝国权力博弈的『操』盘手。一场连环案,东林党人的博弈重点并不是放在“移宫”案上,而是企图利用权力之争,来不断扩大自己的利益版图。

    万历皇帝死后,朱常洛重用东林党人。东林党人遍布朝堂,明光宗在位一个月就突然死去,东林党人要想在新的权力结构中,保持胜利的果实,那就要想办法控制住新皇帝。

    其实明光宗在临驾崩之前,对帝国的后事已经做好了安排,尤其是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