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军,燕军在前方驻扎。。。晋东地势易守难攻。。。我军是否选择绕行?”三国联军的中军大帐中,一名来自晋国的小将对着杨业道。
“不可!”
杨业还没说话,一旁的暴鸢、陈庆之就坐不住了,当即开口道。
笑话,如今韩国、魏国的局面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当然需要他们火速赶回救援,怎么能因为路途耽误时间呢?
绕行晋东,可足足需要多花费十三天的时间,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更别说魏国、韩国了。
嗯,他们还不知道,现在魏国、韩国已经凉了。
“明日斗将吧,我魏军第一猛将裴元庆定能教燕军做人,狠狠地挫败燕军的士气!”陈庆之开口道,他对裴元庆有着十成的信心,“我魏军打头阵,定能击溃燕军,让燕军尝尝魏国的厉害!”
“不可,吕布贼子投了燕国,斗将多半会败。”杨业颓废的摇了摇头,缓缓开口道。
在晋国人的心中,吕布可是盖世猛将,无人能敌。
而且,杨业收到了一则来自晋王的密旨:尽量不要与燕国起冲突,晋国愿意以和平的手段解决事情。
新晋霸主国晋国不想打,也不敢打。
当了五年的霸主,晋国已经失去了五年前的勇气。
五年前,就在燕国结束草原上的战争,灭亡金国、清国的时候,晋国北击匈奴、斩杀冉闵,南压魏韩、西抗暴秦,可谓是当世第一国。有几分数百年前三家还未分出晋国的气魄。
这五年里,晋国享受了霸主国的待遇,他已经逐渐变得安逸了。就在这个时候,突然崛起了一个燕国。
晋王自知自己时日无多,也没有放手一搏的勇气,他打算忍让。
只要晋燕之间没有战争,他晋国依旧是当世霸主。
就好像二战的时候,英国、法国两国真的不知道德国的险恶,真的那么愚昧一退再退签订了慕尼黑条约?
他们都清楚,一旦开战无论胜负如何,世界霸主的位置都将离他们远去。因此他们才会明知德国是个噬人的饿狼,也迫不得已的将其喂饱。
而杨业自己也不想于燕军交手,燕军可不是块好啃的骨头,听闻吕布都败在了一个名为李存孝的燕将手中,由此可见燕军实力强横。
还有一点,杨业参军是为了除匈奴、平北戎,可不是为了在这儿与中原诸侯交战厮杀的。
为了北击匈奴,他的儿子们惨死一片,只剩下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两人。
想到这里,杨业的双眸闪过一缕灰暗,他已经有些累了,实在不想参与中原战争了。
“吕布?呵呵。。。”
裴元庆呵呵一笑,颇有不屑地开口道:“有我裴元庆在这儿,管他什么红布绿布的,都是一锤的事儿!”
暴鸢一直在一旁冷眼旁观,他已经大体猜出了一切:韩国多半已经沦陷了。
望着争吵不止的杨业与陈庆之,暴鸢自己却叹了口气。
对于杨业来说,韩国、魏国亡了就亡了,也跟他没什么关系。哼,我大晋自有国情在此。
而对于陈庆之而言,也不着急。魏国可不仅仅只有大梁一方,还有河西。
魏王斯就算死了,也有公子嗣在河西登基,大梁部分只能选择择日夺回。
而他韩国不一样,公子可都是在韩国境内。可以说,只要韩国完了,王侯贵胄之后将会被燕军一网打尽。
暴鸢深受王恩浩荡,自然会誓死效忠。如今晋、魏未战先有内争,这让暴鸢有些烦躁与担忧:这样的军队可以战胜燕军吗?
虽然他们有二十八万部队,但暴鸢隐隐约约地觉得,此战不会那么简单。
燕国能横扫中原,不是没有底气的。
“哼,明日对阵,我裴元庆。。。”
“军国大计岂能儿戏,老夫看来我军应原地修整三日,第四日进攻!”
“杨老令公,你想干什么?三日,三日之后,燕国的援军怕是也抵达晋东了吧?”
“老夫做事,那里由得你这个后进晚辈嚣张!”
“杨老令公,庆之尊你是前辈所以才有老令公之称,三日?三日足矣让燕军集结三十万士卒,前线之急不得不防!别忘了,晋东曾经是你晋国的领土!”
“你这小辈,胡搅蛮缠。。。。。。”
听着嘈嘈切切地争吵声,暴鸢听的头都大了,对着这个同盟产生了深深地担忧,只能叹了口气,独自退下。
。。。。。。
蓟城中,姬衍望着军报,嘴角微微上翘。
“册封韩信为邯郸侯,李靖为中将、任镇东将军、封晋东侯!”姬衍微微皱眉,开口道,“乐毅。。。赏金千两,赐寡人宝剑吧。”
对于乐毅的表现,姬衍不是很满意。
平心而论,晋阳、邯郸、新郑这三座城池:最难的是晋阳,其次是邯郸,最后才是新郑。
李靖招降吕布,收拢晋军八万;韩信斩庞涓,破邯郸,水淹大梁。
而仅仅只有乐毅,靠着锦衣卫的新奇战法先发制人,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屠杀韩国高层,这才攻占了韩国。
而且,锦衣卫的这个招式恐怕也就能用这一次了。
毕竟这次过后,各国都会对锦衣卫有所警惕。
第295章 全力以赴()
邯郸侯韩信、晋东侯李靖。
燕国新鲜出炉的两位侯爵,公布之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虽然邯郸侯与晋东侯看起来,晋东侯似乎更大一些,但事实却相反。。。邯郸侯更大。
邯郸侯食九千户,已经是燕国最大的侯爷了。这一战韩信攻破邯郸、大梁,一举覆灭魏国中枢机构,再一次闻名天下。
邯郸侯,其实这个爵位的规格是万户侯。但姬衍只是让韩信食九千户,意思也就很明显了。
姬衍不希望自己所在的燕国万户侯过多,然后重蹈楚国的覆辙。
楚国现在的万户侯。。。诶,都有几十个了。楚国可以说是侯爷满地走、封君不如狗了。
姬衍对于自己的领土,心知肚明。
北至东北草原,南至大梁一线,东至日本四国岛,西至晋东。
总的来说,燕国可以封赐的万户侯,只有五个人。
这不是代表燕国只有五万人口,而是五百万人口。
大和、鲜卑、肃慎、契丹、朝鲜五大异族尽数被姬衍收纳,潜行默化之下,实行同步。
中国的历史可不讲究什么民族区别的。
皆不以血统为论,讲究教化夷狄,化夷为夏。
华夏民族最喜欢干的事儿是什么?化蛮夷为华夏,不客气的说,目前户口本上写了汉族的部分人在几千年前可能并非纯正汉族。
历史上的东夷族、匈奴族等民族为什么消失了?并不是灭亡,而是被华夏接纳,融合。
后来的民族逐渐有了自己的文化,不那么容易融合了。于是就有了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政策。
从民族程度上升为国家程度。
现在五十六个民族,虽然偶尔摩擦不断,但不可否认,现在大家都是中国人。
内部虽然有矛盾,但如果开战,相信五十六个民族将会一致对外,共同抗敌。
对于日本四国岛上的大和民族,姬衍其实对其还是有抵抗心里的。
但姬衍清楚,自己必须要一视同仁,不然未来征服世界的目的永远不会达成。
以屠宗灭族为主旨,统一世界是不可能的。
昔日庞大的蒙古帝国是怎么崩溃的?自身残暴是一回事儿,但也有人口不足、种族歧视等等的关系。
姬衍想要建立一个大帝国,必须要做到一视同仁。
于是大和民族就被留了下来。但暗地里一些小动作还是可以搞一搞的。
比如日本已经出现了武士道,既然你们这么想武士精神,那么先锋营就用你们了。
毕竟谁都是有小心思的,对于这个让姬衍很不爽的民族,姬衍当然是让他们打先锋咯。
“传旨,令施琅暂停日本攻势,注意齐国动向,若齐国大规模动兵,那就从海面上攻齐吧!”
说到大和民族,姬衍突然就想起了海军施琅,又想起了齐国。
齐王吕源,可不是什么好惹的货色啊!
如今朝鲜军、戍北军镇守北方,戍南军、勇毅军镇守南方。
北方防线九万人,南方防线四万人。西面是战场,韩信、乐毅、李靖部队都在哪儿就不用提了,东边儿是大海,更不用提。
姬衍眼下可以调动的部队,也就只有常山军、孤竹军梁山军以及海军了。
齐国动向不明,但为了防止齐国对大燕下手,姬衍还是命令海军停止在日本的战争,警惕齐国。
日本丢了也就丢了,反正也能占回来。要是齐国一路打进蓟城,那就算全完了。
“召孤竹军往晋东,运输粮草并参与晋东战役!”姬衍皱了皱眉头,最终下定了自己的决心,“另传诏常山军,抵达蓟城,代替孤竹军拱卫蓟城!”
对于这个调令,姬衍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孤竹军人数有三万人,虽杯水车薪,但也小范围弥补了李靖军中中低层将领的不足,可以更有效的防御。
而常山军只有一万五千人,主将高长恭,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姬衍决定把他调到蓟城待命。
对于姬衍而言,如果南北西三路同时被破,那么蓟城留三万和一万五千是一个样的,还不如把常山军调到蓟城来,看南北西三面哪里需要支援就把他派往哪里。
“老奴领旨。”
魏忠贤这五年来,尽心竭力地为姬衍做事,而且忠诚度也慢慢提升到了+3级,这让姬衍开始逐步放权了。
姬衍很信任魏忠贤,也不能说姬衍很信任,各朝各代有能力的帝王其实都很信任宦官。
宦官的地位是皇帝给的,因此他们可做不到谋害的举动。
当然,一些脑残皇帝除外。
姬衍有系统,自诩与历史上那些千古明君差别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