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大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台湾本地土著或者海南黎人交换,然后再予以加工,光是制绳这一样就要五十多个熟练工人,其他木作、铁作更是需要大量的有技术人力。而习惯了游耕、渔猎生活的当地土著更愿意当水手、士兵、农夫,而不是承担繁重重复性劳动的工匠。从大陆招募来的流民也基本是没有技术的流氓无产者,用来做士兵和水手也还罢了,培养为工匠也不是短时间的事情。原本资源来源匮乏也还没有感觉,接下来铁砂矿、煤炭这两样来源已经确保,准备大炼钢铁爬科技树的时候,周可成突然发现没人了。

    这就是周可成死咬着要在中左所画一个圈的真正原因,以台湾当时鹿比人多的状态,要想忽悠大明有熟练技术的工匠移民台湾比登天还难。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如果能在靠近大陆占一个岛屿,然后给出一定的高薪,应该还是能忽悠到足够的技术工人的,把一些精细加工的工厂设置在这边,搞搞来料加工还是颇有可行性的。正好林希元提出借船御倭这一桩事,周可成自然不会放过。

    “林老爷,其实如果在中左所划一块地盘给我泊船,对你也是有莫大的好处的!”周可成见林希元僵在那里,进退不得,上前给对方到了一杯热茶:“您想想,泉港虽然有诸多好处,但毕竟是个内河港,容易淤积,大一点吃水深一点的船就没法停泊,必须停在外海的大澳,然后用小船转运,麻烦的很。若是能在中左所开辟一片新天地,其中的好处何止亿万!”

    “你的意思是重建一个双屿?”

    “双屿那个不好!鱼龙混杂,明明是件官民两便的好事,却生出那么多事端来,当初若是让周某来搞,必然不会生出那么多事端来!”

    “愿闻其详!”

    “双屿之所以会落得后来那个下场无非是夷商中良莠不齐,既有远道而来的诚实商人,也有劫掠为生的奸恶之人,官府又不知道谁善谁恶,弄到了最后玉石俱焚,倒也颇为可惜可叹。若是在中左所划出一块地来,作为交易之所,设一执事发出牙贴,只允许诚实守信之商人进入,岂不是官民两便?”

    “呵呵!”林希元笑了起来:“你说设一执事发出牙贴,可执事又如何知道何人为善,何人为恶?若是恶人拿了牙贴,那又如何?”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执事必须尽力缉拿恶人,拿住之前,由执事一力赔偿!”

    “若是这般说,这执事绝非一般人能够承担了!”说到这里,林希元深深的看了周可成一眼:“你想做这个执事?”

    “不,是你和我一起做这个执事!”周可成指了指自己,又指了指林希元。

    “哦?你还想把老夫拉下水?”林希元笑了起来:“老夫乃是堂堂朝廷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这执事不过是区区吏人,岂有操此贱业的道理?”

    “呵呵!”周可成笑了两声,并没有直接回答林希元的问题,反而问道:“在下有一个问题,林老爷有几个儿子?”

    林希元一愣,他不知道周可成为何突然问这个问题,不过他还是沉声答道:“有三个儿子。”

    “那这三个儿子的科名如何?”

    “次子中了举人,其他二人未有功名!”

    “那孙子辈呢?”

    “年纪尚幼,还未曾有人考上!”

    “那林老爷可有把握孙子辈考中功名呢?”

    “周先生说笑了!”林希元冷笑了一声:“俗话说场中莫论文,这科举功名之事又不是只凭才学的,时运、名数、才学缺一不可,自古以来大有才具之人一生未中也是有的。老夫如何敢保证孙子辈一定有人得中?”

    “林老爷说的是!”周可成笑道:“我听说在大明即便家中有万顷良田,若是无有功名,必会成为他人眼中之饵食。是以书香门第无不划出学田,聘请名师教育族中子弟,以求后代有人出仕,也不求如何,至少可以保护家族不受外人欺辱,不知道在下说的是否属实?”

    听了周可成这番话,林希元的脸色变得难看起来。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庶族地主阶级已经成为帝国统治阶级中的中坚,任何一个家庭只要经济状况允许,无不督促子弟一心向学,以求取得功名,即便是商人阶层也不例外。原因倒也简单,一旦获得功名,即便不能出仕也可以跻身统治阶级的行列,无需承担沉重的徭役和捐税,也不会受到地方官绅的侵害;与之对应的则是即便家财万贯,如果没有功名,破门之祸也不过是旦夕之间。

    比如明代著名的白粮:为了供应京师官府和宫廷,明中央政府向苏、松、常、嘉、湖五府,征收一笔钱粮,嘉靖以前大概一年十六万石,嘉靖之后增长为供应内府(宫廷)的为白熟粳糯米十七万四千余石,内折色八千余石;京师的各府部糙粳米四万四千余石,内折色八千八百余石。按说这些全部加起来也不过二十四万石不到,以苏、松、常、嘉、湖五府的富庶,其实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但按照明王朝的规定,这些白粮不但对质量有特殊的要求,而且必须民间自己运到京师,承担沿途的花费和风险。明太祖朱元璋制定这个政策的时候首都在南京,相距苏、松、常、嘉、湖五府不过数百里地,而朱棣迁都至北京之后,路程陡然增长到数千里,而且沿途只能通过一条狭窄的运河,还要打理仓库、漕丁、水关等各种麻烦,其途中的风险花费不啻增长了数倍。因此只要是被选中运输白粮的家庭,无不家破人亡,而白粮只不过是当时诸多徭役中的一种。所以即便是像林希元这样的大户人家,只要两三代无人能够考中功名,哪怕子弟都勤勉老实,家族也会渐渐败落下去,最后沦为普通的农民。

第一百五十一章协议() 
“周先生与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

    “林老爷,我的意思很简单。科举出仕自然是光宗耀祖的正途,但却无法持久,毕竟科场之事谁也说不清楚。吏员虽然鄙贱,却有实惠,而且可以传诸子孙,即便王朝更替,也不会影响。据我所知,同安县那几位祖上应该宋代就做这行了吧?”

    听了周可成这番话,林希元陷入了沉思之中。他生于成化十八年(1482),现在已经是年近七十,以明代的医疗条件已经是离入土没几天了。什么金钱美女对他的吸引力都已经不大,唯一能打动他的只有子孙后代了。林希元父辈的家境只能说是小康,他能够走到今天全靠的是科举,但这条路他可以走,别人也可以走,若是子弟不肖(这个是大概率事件),他辛辛苦苦累积起来的家业肯定会落入科举这条路上的后来人手中,这也是他时常忧虑的事情。所以林希元这几年来花了不少时间在四书五经之上,还编写了《四书存疑》、《更正大学经传定本》等书籍。按说以当时的风俗,士人考上功名后基本就不再去翻这些书籍,而是钻研那些更有趣、也更有实用性的学问,林希元他年近七十还这么做显然是为了给后生晚辈的科举之路多铺一块砖。但周可成却给他指出了另外一条路:既然科举之路无法控制,那就给后人准备一条小路,虽然没有科途这么显赫光明,但却实惠得多,而且还能传诸子孙,果然触动了他内心深处那点柔软的东西。

    “周老弟!”林希元第一次用如此亲热的称谓称呼对方:“这件事情牵涉甚多,恐怕并非只有你我两人便能办得成的吧?”

    “确实并非你我两人便能办成,但真正知道内情的人却不能多,否则必然败露。所以我才要与林老爷您单独相商,然后再与其他人会面!”

    “好,好,好!”林希元连声说好,也不知道是说周可成这么做好还是别的,他站起身来:“此事虽难,但既然是为了子孙后代,那也只能勉力一试了。不过明日会面的事情还是太紧了些,老夫须得与众人一一商量,不如会面的事情推后些时日?”

    “那就听候林老爷安排了!”

    “师傅,林老爷回去了!”小七小心走进屋子,对周可成低声道。

    “嗯!”周可成不以为意的点了点头,继续翻看手中的账薄。

    “师傅——”小七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低声问道:“您觉得他会说话算数吗?”

    “谁?”

    “自然是林老爷!”小七低声道:“听叔父说这位林老爷很有势力,而且奸滑的很,是个很难对付的家伙!”

    “好不好对付要看有没有用对办法!”周可成放下手中的账薄:“钓鱼要用蚯蚓、诱鹰要用鲜肉,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办法,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像这位林老爷,他年近七旬,为官多年,又富有家财,该有的都有了,该见识的也都见识过了,从他本人身上是没有法子了,要想打动他就只能从子孙后代上着手。”

    “多谢师傅教诲!”小七笑嘻嘻的应道:“搞定了林老爷,那是不是接下来就一帆风顺了!”

    “你想的倒美!”周可成拍了一下徒弟的脑袋:“这可是中左所呀,好歹也是有朝廷的疆土,上面还有些戍兵,哪有这么简单的?林希元本事再大,一个人也搞不定的。这种事情要成,至少要当地的缙绅还有官员都拉下水,至少不反对才行,还要时机合适。搞定了他只是在官面上有一个替我们说话的人而已,距离成功还差得远呢!”

    “啊?还差得远?”小七失望的叹了口气:“我还以为这一次就能成了呢!”

    “小混蛋,哪有这么简单的!”周可成笑骂道:“这么说吧,这些老爷们和朝廷一样,都是看人下菜碟的主。你筹码不够,连门都进不去,有了一些筹码就能上桌,若是筹码够多,任凭你什么事情都办得成。我先前做的事情都是在积累筹码,若是这次不成也不必泄气,待到下次筹码更多些再来就是了。”

    “我明白了,若是过去师傅您没有送林老爷各色礼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