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谁让你对我说这些的?”尹元衡问道。
“回恩相的话,在下不过是说出肺腑之言罢了!恩相您身为领议政,妹为王太后,若不是陛下有心,又有哪个违逆您的心意?”
“胡说!”尹元衡拔出佩刀,指着王尧的眉心厉声喝道:“陛下乃是我的亲外甥,当初也是我与太后费尽心力方才扶他继位。说,是谁让你来我这里挑拨离间的?”
王尧强压下心中的恐惧,竭力不去看明晃晃的刀尖,苦笑道:“恩相,此一时彼一时,当年陛下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若无您与太后之力,他无法继承大位;而现在他已经是正当盛年的御天之君,而您和太后已经成为了他独掌大权的障碍了。这件事情陛下知道,您知道,满朝文武都知道,只不过那些人选择了陛下,而我选择了您罢了!”
“呵呵!”尹元衡冷笑了一声:“即便如你说的,那陛下才是御天之君,为何你不去陛下那边呢?”
“恩相,您在位一日,我们王家的生意就可以做上一日;若是换了陛下,您觉得我家的生意还能做下去吗?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住吧?”
尹元衡也不是傻子,已经听出了几分王尧的言下之意。众所周知,李氏朝鲜虽然几乎号称小中华,几乎将大明的科举、官制照搬过去,但实际上却是一个阶层高度固化的社会,能够出仕为官的只有一小撮被称为“两班”的世袭贵族阶层,不但如此,而且在两班内部也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像开城王家这种前朝余孽,虽然也属于两班贵族,但实际上只属于两班中的二流、三流家族,其官职、拥有土地和人口都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王家父子遇到了周可成,打通过海上贸易的渠道,王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集聚如此巨额的财富的。
即便如此,王贞父子也面临着随时可能被夺走这一财源的危险。毕竟以他的家世,是没有能力影响汉京的政局的,而身处汉京的权贵们是不会允许只不过二三流家世的王贞父子长久控制这一财源的,到头来王贞父子恐怕连性命都难以保住。因此王贞便想方设法投靠到了执掌朝政尹元衡门下,并将海贸获得巨额财富中的相当一部分以进献为名送到了尹元衡囊中。也正是凭借尹元衡的庇护,王贞父子才能保持到今日。显然如果尹元衡倒台,那王家能够继续控制礼成港的海贸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了。
“罢了!”尹元衡还刀入鞘,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不管怎么说,陛下总是君上,这三千里河山也是他家的,我毕竟只是臣下!”
“恩相,三千里河山确是李家的,不过却并非陛下一人的!”王尧答道:“其实倭人入寇不过是个引子罢了,便是没有这件事情,也会有别的事情发生。您身为领议政,已经是人臣的尽头,众矢之的。太后在一日还好,若是有一日太后不豫,恐怕就是灭顶之灾!”
尹元衡听到这里,下意识的打了个哆嗦,王尧说的正是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恐惧的事情。说到底,他能够多年掌握大权,击败政敌的最大依仗就是太后是自己的亲生妹妹,想起败在自己手下那些政敌的惨状,尹元衡就禁不住不寒而栗。
“那你以为应当如何?不管怎么说陛下也是舍妹的亲生骨血,就算舍妹去了,他看在这条情分上也会留给我尹家一条生路吧?”
“恩相,你当真是糊涂呀!帝王之家即便是父子兄弟都会骨肉相残,何况您与陛下不过是舅甥之亲?再说即便陛下念着旧情,那些朝中的奸臣也绝不会放过您的,即便是万乘之君,也难敌众怒呀!”
听王尧说到这里,尹元衡双膝一软,险些从椅子上滑下来,正如王尧所说的,明宗为了从尹元衡夺回权力正在竭力培养自己的亲信,如果尹元衡失势,这些帮助明宗夺回大权的亲信们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尹元衡置之死地而后快,即便明宗自己也无法违抗手下们的意志,毕竟这些人才是他的权力基础。这已经被过去一次次政争中血的事实所证明的。尹元衡即便是不想相信也没有办法。
“那,那你说应该怎么办?”
“恩相,若是在下没有猜错,今天在朝堂上那李梁一定是毛遂自荐,请求统兵去攻打倭寇的!而您一定严词拒绝了!”
“嗯,不错!”尹元衡点了点头。
“您可以明天称病,表示无法上朝理政。那李梁一定会借着这个机会,出京率军攻打倭寇!而且他还会把汉京的可用之军都带走!”
“这怎么可以!”尹元衡厉声喝道:“李梁击破倭寇之后,肯定就会立刻调过头来,借助大胜的声势,迫使我辞去领议政之职位的!”
“如果他能取胜的话!”王尧笑了起来:“可是如果他赢不了呢?如果这个时候有一支忠于您的军队乘虚进入汉京呢?”
第两百九十二章夺宫之变4()
尹元衡看了王尧一眼,没有说话,半响之后方才低声道:“事情不像你说的这么简单,燕京那边不会这么简单放过的!”
“恩相,陛下可是已经有儿子了!”王尧压低声音道:“若是别人大明那边可能通不过,太子继位燕京那边又有什么可以说的?”
尹元衡听到这里,也有几分意动,身为领议政的他很清楚王尧方才说的与真相相差不远。作为李氏朝鲜的宗主国,大明实际上对朝鲜王室起到了“保护伞”的作用。无论是权臣、宦官还是藩镇,这些传统王朝常见的顽疾都销声匿迹,对王位的争夺被限制在在王室内部,否则就会遭到大明的干涉。而只要将争斗保持在王室内部,大明一般也就会对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如果像王尧说的那样让明宗突然身死或者退位,只要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大明出兵干涉的可能性也就不大了。
“那军队的事情?”尹元衡问道。
“请恩相放心,家父为了保护铜山和押送货物,蓄养了大约四百名倭兵和女真弓手,他们的家属皆仰食我们开城王家。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就惟命是从!”
“只有四百人吗?”尹元衡脸上露出为难之色。
“恩相,这队人马都是兵甲齐全的老兵。再说,这种事情要的不是人马众多,而是口风严,行事果决。您觉得呢?”
尹元衡沉吟了片刻,最后叹了口气道:“我先要亲眼看看这批人马!”
“这个自然!”王尧笑道:“请恩相放心,我修书一封回去,让这批人马扮做给你押送礼物的马队,立刻来汉京。您到时候亲眼看看就是了!”
景福宫,御里。
“陛下!领议政自称发病,不能上朝!”
“知道了!”明宗点了点头,示意女官退下,直到女官的身影消失在帘幕之后,他苍白的脸上才现出一丝愤怒的红晕:“发病,倒是巧了,早不发病晚不发病,偏生在这个时候发病,他当朕是傻子吗?”
“陛下!”一旁的贵妃赶忙劝说道:“切莫动怒,不过领议政老爷倒是真有可能是生病了!”
“嗯?”明宗皱起了眉头,疑惑的看着身旁的贵妃,她平日里在自己面前可没少说过尹元衡的坏话,今天这是转性了?
“陛下,妾身听说开城京那边又进献海外珍物给领议政老爷了,光是装运礼物的驮马就有近百头,这么多的海外珍物,清点起来肯定也会耗费不少精力吧?领议政老爷这么辛苦,恐怕是累病了吧?”
“开城京送礼物?”明宗好奇的瞪大了眼睛:“还有这等事?你确定真是海外珍物?”
“陛下,您还真是什么都不知道呀!”贵妃捂住自己殷红的小嘴,轻快的笑了起来:“全汉京城都传来了。驮马队打着开城王氏的旗号,护送的都是全副武装的女真护卫,您说那马背上总不会只装着米和粗布吧?”
明宗没有说话,沉默的低下了头,他虽然已经亲政,但主要的权力还是掌握在母亲和身为领议政的舅舅手中。那个经营海贸的开城王氏如此大张旗鼓的进献礼物给舅舅,却视自己于无物,一种奇怪的感觉在胸中泛起,就好像有一条无形的蛇在啮咬自己的心脏。
“若无舅舅与母亲,岂有寡人的今天!”明宗突然笑道:“一点海外的珍物,又算得了什么?这件事情你就不要再多说了!”
贵妃赶忙伏下身去,面孔紧贴地面,诚惶诚恐的答道:“妾身失言了,还请陛下恕罪”
“罢了!”明宗笑了起来:“你我夫妻两人之间的私语,脱略些也没有什么。不过你有一句话说的不错,舅舅他肩膀上的担子太重了,所以才会发病。让他好生安养,让你舅父分担一些才符合亲亲尊尊(亲近应该亲近的,尊重应该尊重的)之意嘛!明日就让你舅父领兵出京,督领各道之兵,征讨倭寇!”
贵妃闻言大喜,赶忙磕了个头:“多谢陛下!”
就如同汉京多变的天气,就在一夜之间,朝鲜朝堂上的风向就变了。自从击败以尹仁为首的“大尹”派之后,就持朝鲜政坛牛耳的尹元衡在那天朝堂上讨论应对加里浦的倭寇之后,就自称身体不适,在家静养。而明宗只是派人上门象征性的问候了一下,就以贵妃的舅父李梁为五卫都总府都总管,领兵出京督领各道兵讨伐倭寇。这在许多消息灵通人士的眼里,无异于一场八级地震。
“这可是打了领议政老爷的耳光呀!”
“可不是嘛!我听说当时在朝堂之上讨论御倭之事时,领议政老爷可是坚决反对由李大人督领各道兵讨伐倭寇的。可现在陛下却下旨让李大人当了五卫都总府都总管,这等于是把汉京的兵权都从领议政老爷手中夺走了嘛!”
“那领议政老爷难道就这么算了?别忘了还有王太后陛下呢!就算是陛下,恐怕也无法违逆亲生母亲的意愿吧?”
“如果是亲政以前那是自然,可现在陛下已经亲政了呀!别忘了,陛下才是真正的御天之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