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丝路大亨-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这样的!”吴伯仁答道:“徐渭是在奉贤开社,只要你能够通过一个很简单的考试,就可以在社中学习,由他提供银钱柴米,老师书本。三个月后再进行一次更难一些考试,通过了就可以继续留在社中学习,直到参加科考,这社团并非只针对奉贤一地之士子,无论是何人,只要愿意入社的都可以。”

    “那若是无法通过考试的呢?”

    “无法通过考试的可以继续留在社中三个月,如果下一次还无法通过的就只能退社了,不过徐渭依然可以为其推荐一份工作!”

    “哦,这个办法倒是合情合理!毕竟若是半年时间都无法通过考试的,就只能说明才学不足了!”那何姓官员点了点头:“不过若是这样,那来社中求学的人应该不少吧?”

    “不错,听说到开社三个月以来,在社中求学之人已经有七百余人!”

    “七百余人,这徐渭好大的手笔!”吴世衡叹了口气:“从今往后,江南士林只怕多事了!”

    “世衡兄为何这么说?”旁边一个玄衣老者不解的问道。

    “您想想,这七百余人中哪怕只有百分之一考中秀才就是七人,这七人中有一人考中举人在当地也是一个不小的势力了。更不要说数百人在一起砥砺求学,又有名师传授、考试督促,肯定胜过在家中闭门造车,用不了几年下来,他们肯定能够在江南科场占上一块。这些人饮水思源,又怎么会不感谢徐渭?而徐渭又饶有资财,两厢一凑合起来,江南又怎么会不多事?”

    听了吴世衡这番话,众人脸色也变得难看起来,明清两代我国的科举制度发展到顶峰,从某种意义上讲科举制度即是皇权与庶族地主阶级建立的政治盟约,前者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和得到后者的支持;而后者的则得到进入国家上层的通道和确保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背书。得到功名之人不仅仅只有出仕为官一条出路,实际上秀才和相当一部分举人都是没有什么出仕机会的,但即便没有出仕,获得功名的士人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基层,甚至高层政治。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这些缙绅们甚至按照地域、师门等关系结成不同的政治集团,影响朝政、相互碾压,著名的东林党便是一个例子。徐渭的做法等于是把东林党提前了数十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东林党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领导核心,更没有严密的组织,而徐渭背后则是有兰芳社这个庞然大物,拥有巨额的金钱,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和政治经济利益,一旦形成气候,与兰芳社的武力和财力联合起来,大明那些松散的缙绅根本不是其对手。在座的几人虽然还不知道全部内情,但都是在官场上打滚多年的,知道结党一事之可怕。

    “好了好了!”方才那玄衣老者见屋内气氛变得凝重起来,赶忙笑道:“今日是为世衡兄接风洗尘,把气氛搞得这么沉重又是为何?”

    “不错,不错!”那何姓官员笑道:“起社之事且放在一边,延益兄,礼部这段时间有什么趣事,说来与我们听听!”

    “趣事倒也说不上,倒是有件麻烦事,几位堂官正焦头烂额呢!”那玄衣老者笑道。

    “礼部有麻烦事?我怎么一点都未曾耳闻呀?”

    “外藩的事情,还没有传出来呢!你们如何知道?”

第三百一十一章京中3() 
“原来是外藩的事情,难怪!”那何姓官员笑了起来:“又出什么事情了?求封号?还是疆土争端?”

    “都不是!”那玄衣老者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朝鲜那边刚刚出了事情,他家大王暴病而亡,又无子嗣,只得以其庶兄弟之子过继!”

    “暴病而亡?又无子嗣?我记得朝鲜之君应该年纪不大吧?”

    “二十出头,刚刚亲政不久!”

    “那眼下朝政在何人之手?”

    “朝政由太后与领议政尹元衡暂摄,对了,那领议政乃是太后的亲兄!”

    说到这里,桌旁众人的脸色都有些怪异,半响之后,那何姓官员叹道:“延益兄,朝鲜这件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

    “嗯,是呀!”玄衣老者叹了口气:“所以几位堂官才头痛得很,估计朝廷是要发旨切责的!”

    “只是发旨切责吗?”那何姓官员问道:“我敢打赌,若是细查下去,朝鲜大君的死因肯定有很多说不清楚的事情!”

    “就是不能细查下去呀!”玄衣老者苦笑道:“你们想想,查不出来什么还好,要是查出来了什么,你们说怎么办?废掉朝鲜太后,处死那个尹元衡?那朝鲜可是要大乱了?朝廷现在可是多事之秋呀!”

    “这倒是!”

    “是呀,南边北边都要用兵,东边不能再生出事情来了!”

    听那玄衣老者说到这里,每一个人都微微点头,自从嘉靖29年俺答汗兵临北京城下之后,明不得不在次年开放宣、大等地与蒙古互市,但不久后双方又发生争执,互市停止,重启战端,多次破边大肆抢掠,明帝国在北方面临着沉重的军事压力,加上东南的倭乱,前者直接威胁帝国的首都,后者则威胁帝国的财赋之地。当时明帝国即没有能力,更没有意愿冒着开辟第三条战线的风险去干涉朝鲜的内部权力更迭。

    “这么说来,那尹元衡倒是挑了个好时候!”何姓官员突然笑了起来:“切责几句也掉不了一块肉!对了,朝鲜新君即位,应该要派人去宣旨的吧?礼部应该派何人去?”

    “这个现在还不清楚!”玄衣老者笑道:“不过应该不是我就是李主事!”

    吴伯仁在一旁灵机一动,笑道:“陈世伯,小侄有一事相求,还请应允!”

    “伯仁有何事相求,请讲!”那玄衣老者笑道。

    “若是世伯要出使朝鲜,可否带上小侄,只当多个随员!”

    “随员?”那玄衣老者看了看吴伯仁,又看了看吴世衡,笑道:“贤侄为何想去朝鲜?”

    “小侄听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朝鲜位处海东之地,比邻我国之辽东,地势紧要,乃是我大明的门户。此番生变,小侄想要亲眼看看当地的情况,了解其地理人情!”

    玄衣老者笑道:“果然是吴家的麒麟儿,好,若是此番是我出使,你便是我的随员,若是李主事,我便替你向他开口求恳,谅无不可,如何?”

    “多谢陈世伯!”吴伯仁赶忙起身拜倒。

    书房里的灯火通明,两根鲸脂蜡烛在银烛台上熠熠发亮。吴世衡在书架旁的扶手椅上坐下,脸色微红,他左手边的那张椅子是空着。

    “爹爹,时候不早了,孩儿先告退了!”吴伯仁向吴世衡深深一鞠躬,便要告退。

    “且慢!你先坐下,我有事情要问你!”吴世衡指了指左手边的那张椅子。吴伯仁微微一愣,驯服的坐了下去。

    “伯仁,我这几年在外做官,对你在老家的情况不时非常清楚!”吴世衡沉声道:“今天看你在几位世伯面前,倒是有所长进!”

    “爹爹谬赞了,都是几位世伯抬爱!”吴伯仁小心答道。

    “不过长进归长进,有些事情还是莫要太过自作聪明了!”吴世衡的目光闪动,突然问道:“我问你,你为何想去朝鲜?”

    “孩儿方才已经说过了,是想亲眼看看当地的风土人情!”

    “这是假话!你想去那边是因为刚刚发生的事情!”吴世衡冷声道:“说实话!知子莫若父,别人看不出来,我可是看得出来的!说,你到底打的什么主意?不要逼我行家法!”

    吴伯仁身体颤抖了一下,脑海中又闪现出年幼时严父的“家法”,以过往的记忆,父亲可是完全做得出来的。他低下头去道:“朝鲜那边的事情,可能与孩儿的一位朋友有一点关系?”

    “你的朋友?”吴世衡皱起了眉头:“你这些年不是在故乡专心读书吗?什么时候认识朝鲜的朋友了?”

    “是在考上举人之后认识的!”吴伯仁低声道:“爹爹您记得孩儿写的那本《海上荡寇志》吗?”

    “你是说关于平定海贼的那本书?这又有什么关系?”

    “孩儿这本书中讲的乃是一位海上异人之事!”

    “这位异人便是你的朋友,难道说这次朝鲜的事情与他有关?”

    “孩儿还不能肯定,不过十有八九是的!”吴伯仁低声道。

    “那你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一遍给我听听!”吴世衡厉声道。

    吴伯仁没奈何,只得将自己在泉港与周可成结识,随周可成一同击破巨寇曾一本,周可成拿出重金资助自己出版《海上荡寇志》一书,赠刀和倭仆,与吴家合伙经营纺纱厂等一系列事情从头到尾细细讲述了一遍。

    “这么说来,倒的确是一位一场异人!”吴世衡听到这里,微微点头:“你能与他结识,倒也是缘分,不过为何你说朝鲜的事情可能与他有关呢?”

    “回爹爹的话,因为他在朝鲜那边也有生意,做的还不小!”

第三百一十二章偶遇() 
“呵呵,光凭这个说明不了什么吧?”吴世衡闻言笑了起来:“按你这般说法,这人在倭国、安南、琉球、南洋也有生意,莫不是那边出了事情也和他有关系?这不是笑话吗?”

    “爹爹说的是!”吴伯仁陪笑道,腹中却暗想:“琉球南洋我是不知道,但倭国若是生出什么大乱子,十之八九和周先生有关的,周先生上次来信中提到礼成港到底太过狭小,又距离对马海峡太远,不利于封锁尼子家的商路,还是要想办法在朝鲜一个叫做釜山的地方弄一个港口,即方便通商,也多一个供己方舰队停泊的港口!我估计这次朝鲜的事情,十之八九背后有周先生的影子!”

    “伯仁!”确定了儿子的想法,吴世衡的态度变得轻松了起来:“按说明年就是会试了,你是不应该做这些分心的事情。不过你今天晚上有句话说的不错,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圣贤书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