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圣上所言自然是对的!”周可成笑道:“臣也不过是说说一己之见,魏尚书若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说说嘛!”
“不,不!”魏了翁连连摇头:“下官以为周大都督说的不错,项高项大人的确是浙江布政使的最好人选!”
朱载垕冷哼了一声,内心不禁有些失望,他点了点头:“既然魏尚书也这么说,那就选项高吧!”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便退朝了。魏了翁跟着周可成出了文华殿,走到一个僻静的角落,突然上前几步,跪在周可成的面前,磕了两个头道:“大都督,今日之事在下绝无半点与您相抗的意思!请您明察呀!”
周可成一愣,旋即笑着伸手搀扶魏了翁,笑道:“魏翁何必如此,你身为兵部尚书,与我同殿为臣,天子向你询问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嘛!”
魏了翁却不起身,他膝行两步,方才抬起头来谀笑道:“大都督乃是朝廷的架海紫金梁,擎天白玉柱,老奴这个兵部尚书本就是个虚头,大都督幕府中若肯设一书办,老奴宁可不做这兵部尚书也为大都督效犬马之劳!”
“魏翁这又何苦呢?兵部尚书乃是正二品,岂是在下幕府中一书办可比的!”
第三百九十四章 三方战略()
魏了翁看了看周可成脸上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咬了咬牙道:“大都督可否看在老朽开城的那一点微功上,给老朽留一条生路!”
周可成看了看四下,笑道:“魏翁且起来说话,不然让旁人看到了便不体面了!”
魏了翁不敢抗命,站起身来垂手而立,周可成笑着拍了拍对方前襟上的灰尘:“魏翁是不是觉得夹在我和圣上之间难做?”
“大都督说的哪里话!”魏了翁小心答道:“圣上与您君臣相得,精诚无二,虽先主之于诸葛、苻坚之于王猛弗加也,又岂是老朽能间于其中的。只是以老朽之才具,身居大司马(明代官员经常用大司马代指兵部尚书)之位,实在是力所不及呀!”
听了魏了翁这番话,周可成也不禁暗自感叹:到底是有学问的,拍起马屁来也格外好听,把自己与裕王的关系比成诸葛亮和刘备、王猛与苻坚,自己就算想拒绝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毕竟刚才确实朱载垕是有利用他来敲打自己的意思,而朱载垕和周可成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谁也离不开谁,双方之间就算有些许矛盾,最后还是要和好的。既然朱载垕与周可成都不会倒霉,那最后倒霉的就是夹在当中的那位了。别看朱载垕今天一口一个魏尚书,到时候反过脸来把魏了翁丢给周可成出气的时候绝不会多犹豫一秒。可魏了翁这种官场上打滚了几十年的老油条比猴还精,周可成前脚出门文华殿,他后脚便赶上来撇清自己,绝对不给朱载垕当枪使。
“魏翁,本朝草创之初,人才匮乏,您出任南京兵部尚书多年,德高望重,您不出任谁出任?”周可成斟酌了一会后笑道:“当然,魏翁您已经是耳顺之年,也不需要事必躬亲。这样吧,我派几个得力的人才去您那儿,一可以替您分担一点,二来您也可以提携一下后进,魏翁觉得如何呢?”
听了周可成这番话,魏了翁顿时松了口气,赶忙笑道:“甚好,大都督的手下自然是好的,老朽一定无论大事小事都向其咨询,以免坏了国事!”
周可成回到自己的住处,叫来项高,将今日在宫里的事情讲述了一番:“夏水一升,我将亲领大军西征,两浙之事便交给先生了!”
“不敢!”项高拱了拱手:“行文事须有武备,不知我可以调配的兵马有多少?”
“十二个联队的新兵!”周可成沉声道:“除此之外我把森可成留给你,他在江南呆了这么多年,地形人情都熟悉,他手下还有一千名精锐倭兵,两百骑兵,如何?”
项高点了点头,却没有说话。周可成当初在制定军事计划的时也咨询了他的意见。大体来说,在控制了长三角地区之后,兰芳社可以选择的进攻方向有三个:1、渡江北上,沿着运河一路向北直捣北京;第二、顺着长江一路向西,沿着南京、芜湖、池州、安庆、彭泽、九江、武昌、江陵一路向西,控制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西、两湖地区,分隔南北;第三、从杭州出发,渡过钱塘江向南,占领两浙全境,然后或者向西翻山占领徽南,或者继续南下控制整个福建。在这三条路线中,周可成选择了第二条,原因很简单,历史上定都南京的,没有不控制上游荆州能够长久的,而且第二条最能发挥兰芳社舰队的威力。既然选择了第二条路线,那么显然靖难军的主力将部署在西线,其次是面对北方明军的长江防线,最后才是南边的两浙。所以给项高的只有十二个联队只能守城的新兵,真正靠得住能打硬仗的只有森可成那一千名倭兵和两百骑兵。项高虽然能力理解周可成的做法,但心里还是有些不痛快。
周可成见项高一声不吭,也猜出了一二,笑道:“项公,我也知道你手头上的人手有点少了,这样吧,另外再给你十二条单桅纵帆船,这样往来于靠海几个州郡就方便多了。另外王本固那“十万大军”不是都溃散了吗?你可以多招募一些逃兵,需要多少甲仗军器你报个数字上来,文长会尽量补充给你!”
“好吧!”项高听到这里,也知道周可成此时抽不出多少人马给自己,毕竟比起西边和北边,自己这个方向的压力是最轻的,好纲要用在刀刃上的道理他也是懂得:“那老朽就却之不恭了,大人,上任之前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项公你在两浙这么多年了,我也没什么要说的。反正只要杭州不丢,不让敌兵打过钱塘江就行!”周可成笑了笑:“这次西征应该会在秋天前结束,到了那个时候,苏松常那边编练的那六十个联队新兵也操练的差不多了,日本和南洋的第二批募兵也到了,就算有几个跳梁小丑,也是秋风扫落叶!”
“既然大人有这样的准备,那老朽也就没什么担心得了!”项高闻言精神一振:“金华、衢州那几个内地多少的州郡我不敢说,绍兴、宁波、温州、台州这几个沿海的州县拿下来还是有把握的!”
“嗯!”周可成笑道:“对了,有件事情我还要提醒一下,下个月开始朱正育就要开始清理拖欠的钱粮了,先从苏松常那边开始,然后就是两浙。这件事情肯定会让地方土豪缙绅反对我们,项公你要做好准备!”
“这么快!”项高吓了一跳,通过清理历年拖欠钱粮来增加政府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做法他并不陌生,在讲谈社中就有好几次提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们撰写策论,自己还曾经将十几分最出色的答卷送给周可成看。但写文章是一回事,具体实施又是一回事,更何况现在正是四面受敌的时候,会不会让那些缙绅倒向北边的朝廷呢?
第三百九十五章 当世圣人()
“项公是怕为渊驱鱼吧?”周可成笑道。
“不错!”项高也不绕弯子:“项某也知道清理拖欠钱粮利国利民,但能够拖欠钱粮之人要么是世代缙绅,要么是乡里之豪杰,皆是有力之人。眼下裕王虽然已经登基为帝,但大统仍在北京,若是——”
“项公!”周可成打断项高的话头:“这么说吧,如果倚靠你说的那些人,我们下辈子也打不到北京去!这些人写文章、吟诗词、养瘦马、做学问、当官都是一流,唯独不知道如何治国治军,乱世之中连只草鸡都不如,离开了官府的保护,他们连自家的家奴佃户都应付不了,又有什么用处的?”
“可,可是没有缙绅,没有读书人那又怎么治理百姓,怎么致太平呢?”项高急道。
“不用缙绅不等于不用读书人呀?讲谈社每年培养出那么多士子来,他们不是读书人?”周可成笑道:“项公,你自己就是讲谈社的大祭酒,应该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吧?”
听到这里,项高眼前一亮,方才他出于习惯性的反对周可成清理拖欠钱粮的策略,因为项高他自己就出身于缙绅阶层,清理拖欠钱粮触犯了缙绅阶层的利益。但当周可成提到讲谈社,项高的态度就立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竟他身为讲谈社的大祭酒,这些年来周可成没少分给他东番南洋的庄园、矿山航运公司保险社的股份,讲谈社大祭酒职务的薪饷也颇为丰厚,给项高带来的利益远远超出了一个缙绅所能得到的。
“大人的意思是打算从讲谈社学生中选官?”项高问道。
“那是自然,我周可成打下的地盘,不用自家讲谈社的士子用谁的?”周可成笑道:“项公,你还记得当初咱们的人多考了几个举人,朝廷就派人来查七查八的,还要开革讲谈社士子的功名。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咱们兰芳社当政了,我就从咱们的人里面选官,那些缙绅老爷们一概不用!”说到这里,周可成笑着拍了拍项高的肩膀:“项公,到了那个时候天下士子就都要求到你的门下,当你的学生了!你就是当代圣人,将来文庙里也有您的一份冷猪肉吃呀!”
“哪里,项某岂敢!”饶是项高的已经六十多岁,听到周可成描绘的美好前景,也忍不住傻笑着憧憬起来,若是真的如周可成说的那样,那些讲谈社的士子肯定会著书立说,把这位大祭酒吹得天上有地上无,项高百年之后的地位绝不会比朱熹低,甚至有可能把孟子亚圣的位置抢过来,获得仅次于孔圣人的地位。这可比什么庄园、矿山更对项高的口味。
“项公,项公?”周可成看项高站在那儿满脸傻笑,神游九霄,拍了两下对方的肩膀:“您觉得清理拖欠钱粮的事情可行不?”
“可行,而且势在必行!”项高的态度立刻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他坚定的点着头:“请大人放心,老夫一定会把这件差使办好,无论是谁敢于对抗官府,对抗朝廷的,便让他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