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把这件差使办好,无论是谁敢于对抗官府,对抗朝廷的,便让他粉身碎骨!”
“好,我就知道项公是可以倚重之人呀!”周可成大笑起来。
余姚三门谢宅。
一连几天的阴雨,让谢丕书房外的花圃有些残破,不少娇嫩的花卉被风雨打落在地,更显得庭院里落红片片,就像谢家的家势一般,风雨飘摇。
对于自家的家势的低落,谢丕内心是早有准备的,毕竟自己父子两代鼎甲,这种文运一直持续下去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他在母丧返乡守孝三年之后,虽然朋友举荐起用但他却推辞不应,在乡里修谱牒,创宗祠,置义仓、义学,拯贫病,造津梁,亲自在宗学中讲学,培养后进,为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积累各种资源。他相信也许谢家将来不太可能再出现像自己父子二人那样的盛况,但余姚谢家这一个书香门第却能长久的传承下去,对于这一点谢丕是很有信心的。
但是这种信心在今年的春天被打破了,先帝驾崩,裕王南下在金山卫举旗兴师靖难,兰芳社的大军乘坐着如云的舟船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南十字星的旗帜伴随着奉天靖难的大旗在天空飘扬。短短两个月时间,苏州、松江、常州、湖州、南京、杭州……一座有一座城市或者陷落、或者易帜,而朝廷的军队却连战连败。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谢丕觉得惶恐不安,难道一百五十年前的那一幕又要重演了吗?
和绝大部分江南缙绅一样,谢丕以一种非常审慎的态度观察着局势的发展,毕竟他已经不是第一次和周可成打交道了,对方的强悍实力和胆大妄为早就给谢丕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说辅佐裕王登基,举起奉天靖难大旗这种事他都敢做出来,屠灭掉几家缙绅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当王本固亲自登门请其到军中赞画的时候,身为江南士林首领的谢丕却称病推辞了,不但如此,他还对族中子弟下了禁足令,严禁他们与这件事情有牵连。虽然族中子弟对此颇有微词,但形势很快就证明了他的远见——几天后便传来消息,留都的新朝廷发出诏书列出了朝敌名单,当朝首辅徐阶的名字便在其中,其家产全部被籍没,留在故乡的家族被连根拔起,发配到南洋的某个荒岛上,生不如死。
新朝廷果决而又残酷的做派让谢家人骂声不绝,但接下来王本固的惨败让骂声又立刻平息了。谢家上下亲眼见识了靖难军的强悍实力,虽然没人认为王本固能够北渡钱塘直捣巢穴,但沿着钱塘江绵延十几里的营寨和堡垒,还有十万丁壮总不会是骗人的吧?可是一个上午就全垮了,逃兵把靖难军的火器和战象吹上了天。
第三百九十六章 不讲道理()
随着靖难军的胜利,在谢家内部又响起了另外一种声音——不少人都认为谢丕应该向南京新帝上书。在他们看来刚刚登基的裕王能够收到像谢丕这样在江南士林首屈一指身份人物的投效,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不但可以保全家业,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面对这种声音,谢丕却一直保持沉默,在他看来裕王虽然举事以来势头发展的很猛,但大明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在北方,而且正统是在北京,如果自己贸然出任“伪职”,很可能会将来给余姚谢家带来灭族之祸;而且从感情上讲,谢丕也不喜欢兰芳社一直以来的处事风格。只是现在对方在势头上,自己也不必公然抗拒给谢家惹来祸患,所以谢丕才一直保持沉默,以免传出去授人以柄。
“二哥!”
谢丕回过头来,看到神色慌乱的谢贤,他点了点头:“老十五,南京那头出什么事情了吗?”
“二哥!”谢贤凑近了谢丕的耳边,压低声音道:“有消息说,南京那头要清查历年来拖欠的钱粮!”
“清查拖欠钱粮?”谢丕皱起了眉头:“这消息可以确定?”
“嗯!”谢贤点了点头:“小弟一个世交的侄儿在讲谈社读书,是他传出来的消息,说是让家里人做好准备,这次上头是要动真章了!”
“那应该是错不了了!”谢丕点了点头:“这倒是奇了,若是南京那头打仗缺粮饷,大可向地方州县加征便是了,何必要清查历年拖欠钱粮这么麻烦?”
谢贤摇了摇头,对于像谢家这样的缙绅来说,加征不但不会破财,反而是和地方官吏一起大发横财的机会,他们不但自己用不着出钱出粮,还可以同地方官吏一同瓜分民脂民膏,以及乘机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各种手段不一而足,所以他们并不害怕加征。而对于正在忙于打仗的南京方面来说,只要能把钱粮弄到手就行,具体的手段并不重要;而清查历年拖欠钱粮不但过程繁琐,而且触动了地方豪强缙绅的利益,很可能钱粮没弄到手反倒惹出一堆麻烦来。所以谢丕、谢贤兄弟无法理解南京方面为何要这么做,毕竟从古至今都没有一个像周可成这样以清查历年钱粮为由头,剥夺缙绅地主阶层土地财产,搞资产阶级革命的先例。任凭谢丕再怎么熟读史书,也猜想不到。
谢丕站在窗前,看着满地落红的院子,思忖了片刻后突然问道:“十五弟,我们家历年来积累拖欠的钱粮有多少?”
“这个就难说了!”谢贤一愣,旋即苦笑起来:“不过大部分朝廷后来都减免了,剩下的加起来有三千多石粮米,银子一千余两吧?”
“那你准备一下,若是清理到我们头上,你交了便是,莫要硬顶!”
“是,二哥,我去准备一下!”谢贤应了一声,正准备转身离去,却被谢丕叫住了:“十五弟,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我有一种预感,今年的江南就像外面的庭院,山雨欲来风满楼呀!”
谢丕的预感并没有错,随着清理历年拖欠钱粮的诏令在南直隶的正式推行,一场轩然大波迅速在钱塘江两岸掀起。其实和清理历年拖欠钱粮诏令一同颁布的还有一份诏书,即今后的白粮,即向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五府征收的用于供应宫廷、文武百官的一共二十余万石粮米一律改为向当地官府缴纳即可,无需承担运费、损耗负担,这一下不啻于大大的减轻了江南五府百姓的负担。于是乎在民间便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浪:小民和没有功名的富户十分高兴,称赞南京城里是位仁厚天子;而缙绅强豪却愤恨不已,称朱载垕苛待良民,日夜盼望着北边大军渡江打过来,拨乱反正。
松江府。
“徐先生,这是南直隶七个州府缙绅联名呈上的状子!”朱正良小心翼翼的将状纸呈给了徐渭。
“我不看这玩意!”徐渭右手一挥便将那状纸打落在地:“我只想问你一个问题,差使办的怎么样了?”
“南直隶几个州府黄册和鱼鳞册都已经抄录好了,还有拖欠的钱粮欠条也都整理好了,不过时代久远,上面应该有不少谬误,所以——”朱正良越说声音越小,到了最后几与蚊蝇无异。
“朱正良!”徐渭猛地一拍桌子,喝道:“你声音大一点,我听不清!”
“是,是!”朱正良吓了一跳,下意识的就跪了下去:“徐先生恕罪,学生——!”
“你给我起来!”徐渭一把将朱正良扯了起来:“我不要你请罪,我要你做事。把拖欠钱粮的家伙一个个揪出来,如果他们不肯给,那就把名单交给我,我会派人处理他们的。就这么简单,你做不到吗?”
“学生,学生!”朱正良咬了咬牙,低声道:“学生觉得徐先生您还是应该看看那状子,上头写的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有几分道理?”徐渭脸上露出一丝轻蔑的笑容:“正良,你知道为何我向周大人举荐你来做这件事情吗?”
“学生愚钝!”
“你还记得当初你考上举人之后,朝廷是怎么对付你们这三十九个举人的吗?”徐渭笑道:“那时候张居正和海瑞和你们讲过道理吗?如果不是有大人,有兰芳社,你们这些人不但保不住功名,恐怕还会有场牢狱之灾吧?经历了这样一番事情,你居然还想和那些人讲道理,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你些什么才好!”
听了徐渭这番话,朱正良的脸色由黄变红,由红变紫,由紫变黑,他的胸口急剧的起伏:“学生明白了!”
“明白就好!”徐渭笑道:“当初他们不会和你讲道理,现在你也没有必要和他们讲道理,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要么我们消灭他们,要么他们消灭我们,口舌之争毫无意义!”
第三百九十七章 雷霆()
回到衙门的朱正良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他立刻下令召集手下的讲谈社士子,将松江、苏州、常州所有历年来拖欠钱粮的人员以及拖欠数量、利息、滞纳金名单抄录好,然后用快马送到这三地州县衙门,让所有拖欠钱粮之人在张贴告示之后十五日内缴纳清楚,若是十五日内没有缴纳的,便将抄录在另外一份名单上,转交给徐渭,由公债事务委员会的一个下属部分处理。至于那份七府缙绅一同抄录的状纸,朱正良连给一份回执的功夫都懒得浪费。
新朝廷的倨傲迅速激怒了江南缙绅们,在他们的记忆中还从未有过这样的官府,他们用尽一切能够想象的办法抨击对手,但这一次他们发现过去的招数无效了。苏、松、常这几个最早被兰芳社控制的州郡的官员都已经被讲谈社培养的士子接替了,这些士子虽然也有功名,但与缙绅们却冷若冰霜,完全没有士林同道的自觉,而且衙门门口站的也不是挺胸凸肚的衙役,而是身披铁甲,手持利兵的异国兵丁,昔日鼓动打手、群氓的手段也用不上了。更糟糕的是,在苏松常三州缙绅们已经失去了昔日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在繁荣的商品经济冲击下,商人、工场主们渐渐的侵蚀了缙绅们的地位,他们更有钱,更能够深入的影响民众们的经济生活。而这些人在这件事情上是站在官府,也就是兰芳社一边的,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