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文在堂上客套几声后,直接进入主题,毫不客气地说道:“无风不起浪,大人主管机速司,难免与契丹密探有过往,既然上面有令,下官却不得不过问洞元观之事。”
王璇一听,心下恼怒几分,朱文一开始就把他给定性了,什么是无风不起浪,什么是与契丹密探有过往,这不是拿着刀子直接抹他脖子嘛!
想想一阵气闷,自己好歹有从五品的差遣,算得上一个重要衙门的主官,平白被一个从八品的监察御史奚落,当真是虎落平阳啊!
在御史台又不能来真格的,只好勉强笑道:“朱大人,这种事机速司的使臣们没有少干,没想到报应不爽,被契丹现学现用,第一次就拿到在下身上。”
朱文冷冷一笑,暗道你王璇转的可真快,一下子把由头抛给了死无对证的契丹人身上。当下,冷淡地说道:“纵然如此,那洞元观的事情,还望大人拿个解释出来。”
妈的,给脸不要脸,既然自己都推到契丹那里去了,是个明白人就该顺水推舟,尽快帮助他消除这场无端祸患。
朱文竟然得理不饶人,拿着鸡毛当令箭,看样子是要拿他开刀成就名望。
有时候人就是这样奇怪,为了博取声望,甚至不惜和皇权顶撞。
这事如果闹腾起来,足以让朱文成名,至于今后他要有大用,也不可能随意打压朱文。
真是让人郁闷不已,不得不勉强道:“那日遭遇刺杀,险些把命给留下,第二天就去了洞元观捉拿契丹杀手。朱大人应该知道,机速司职事对外,并没有足够的兵马,以至于不得不临时调动皇城司、开封府人手,结果勉强周旋下,还是被人跑了。”
“洞元观?看来契丹探子把洞元观当做了老巢,洞元观在其中,干系不小。”朱文用心很深,直接把洞元观扯了进来,那里可有王璇的未婚妻,有了这一层关系,无论怎样,王璇都脱不了干系。
第150章 亲征之争1()
王璇认定朱文不得到好处,绝不会善罢罢休,这个好处就是名声,显然朱文是要下狠刀子。他心下一惊,立即正色道:“朱大人,契丹探子不过是潜伏于洞元观,正如张文通等人一样,如果如大人所指,那机速司岂不干系更大。”
朱文被王璇反驳,一时间无话可说,他眨了眨眼睛,暗道王璇还真是不好对付。看来自己还得谨慎才是,当下笑道:“王大人说的有理,但兹事体大,大人与契丹探子之间,不查明是不妥的,否则连累了洞元观确实不好。”
口气是软了下来,但明晃晃的刀子,依旧架在他的脖子上,赤裸裸的威胁昭然若揭。
王璇心下看不上朱文,忍不住冷言冷语道:“朱大人说的才有道理,在下已准备奏请陛下,彻底整肃机速司。朱大人可以上奏陛下,对洞元观进行彻查,以免漏掉契丹匪类。”
朱文一怔,马上意识到王璇的毒辣,洞元观的云浮道人岂又是易于之辈,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道人,在士人中的能量就不是他所能比拟。
要真的被上了套,不得不去动洞元观,恐怕到时候整个开封的佛道人士会群而攻之,相当的士人也会对他口诛笔伐,名倒是能出,不过是臭名罢了。
眼看朱文愣住,王璇冷冷一笑,暗道朱文小子竟还不死心,你一个区区监察御史,就想要利用国策来谋利,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在朱文恍惚之间,他又笑道:“朱大人,怎么了?不知还有什么要问的。”
朱文转过神来,不太友好地白了王璇一眼,有几分尴尬地笑了笑道:“大人何必认真,下官不过是有些疑惑罢了。”
王璇见朱文口气软了下来,也就温声说道:“朱大人,在下也知道御史台诸公的难处,但在下也有难处,如今机速司在契丹搞的风起云涌,各位公开露面的大使臣们无不遭到跟踪,甚至刺杀也难免。如今,朱大人也是知道的,前日寇相公蒙受不白之冤,要不是毕相公,恐怕有一百张嘴也说不清,所以在下被人诽谤,还请朱大人明鉴。”
朱文当真尴尬之极,三言两语就被王璇占了上风,口气间明显有隐隐的威慑,又抬出毕士安压他的势头,他心下盘算一下,说道:“王大人说的有理。”
“倒是这件案子,朱大人要好好查一查,虽说肯定是契丹探子所为,但有没有朝廷中的官员,谁也说不准,毕竟他们能收买我机速司中的推官,手段不是一般。”王璇认为自己在朱文这里完胜,也想利用一下朱文。
朱文听了,心中却是一动,有一种溺水之人抓住稻草的感觉,忽然有了另辟蹊径的想法。
“朱大人,若是没有事,在下还要回去,近日的事情,太多了,改日再请大人吃酒。”王璇倒是不客气起来。
“王大人请。”朱文自有计较,脸色也和缓起来,态度自然亲近许多。
景德元年九月十六日,无论王璇愿不愿意,命运总是把他往不希望的方向推搡,由于契丹大军前锋已开始了南侵,势头尤为猛烈。
赵恒不得已,宣诏宰执大臣议论军务,王璇却意外地被诏令参加。
原本他被匿名信告发的案子还没有结束,但契河北即将开战,他的断言再次应验,引起了赵恒等人的无限感慨,大家把匿名信案子抛到脑后。
再说了,对于朝廷重臣而言,面对即将来的大战,区区一封匿名信就否定王璇。
朱文没有上奏,也没有表示结案,但这一切都不重要了,人们的目光已经被吸引到河北。
赵恒召集东、西两府执政大臣,说:“己经多次得到边境的警报,契丹入侵在即。朝廷兵马多都集结在河北,军情不容忽视,朕当亲征决胜,卿等共同商议,何时出发为好?”
毕士安看了看众人,先想到的是执重,他缓缓地说道:“陛下,前方定州大阵主帅王超虽进取不足,却老成稳妥,坚守应该不是问题。如果陛下要亲征,不必再越过天雄军,选择大河沿岸关防,对河北战局遥控即可。”
赵恒眼前一亮,他本就对亲征迟疑不决,不然也不会拿出来和宰相们商议。于是借着毕士安的话题,说道:“如果不越过天雄军,怎能鼓舞士气。”
“陛下说的是,陛下亲征需得越过天雄军,不然岂能鼓舞军心。如今契丹在汴边地磨刀霍霍,朝廷主力大军久悬在外,陛下亲征可速不可缓。”
寇准白了毕士安一眼,他在公务上对事不对人,讲究君子不以私德爱人,虽说毕士安对他有大恩,但他绝不说违心之言,在他看来赵恒不走出大河,绝不算是御驾亲征。
毕士安却依然态度和缓,很平静地说道:“陛下,臣以为契丹来势汹汹,陛下遥控河北战局即可。”
王旦亦是说道:“臣附议毕大人所言,此机速司官塘所报,契丹大军已经超过二十万,此战必然深入河北,陛下岂能亲临矢石。”
一提到机速司,赵恒想到王璇在场,于是转脸向王璇道:“王卿家认为如何?”
王璇心中一动,当即说道:“陛下,臣以为澶州最为合适,澶州主城横跨大河,陛下在北城可攻可守。”
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剩下的就交给赵恒等人去琢磨,既然历史注定要发生在澶州,自己何不顺水推舟。
毕士安,甚至王旦他们,很显然对这场战争没有信心,即便是他秘密陈述契丹有和解意图也不行。
看来,历史的惯性几乎无法阻止,毕士安、寇准虽有抵触,但毕竟是策略不同罢了。
所以他的建议,既以逸待劳的意思,又过了大河。
王旦却说道:“陛下在大河沿岸遥控河北,臣以为澶州位置恰当,但州城太小,又被大河一分为二,无法供应行在大军长期驻扎,所以臣认为陛下车驾,还是稍晚启动为好。”
王璇有些诧异地看了看王旦,他本不想和伯父发生争执,但此时他话已经出口,如果退缩,只能被别人看做怯弱。
第151章 亲征之争2()
在士大夫中,至少在士人的谈论中,亲不胜理、国不如朝是至理。
转瞬间的犹豫之后,他立即说道:“陛下,契丹马如风雷,片刻耽误不得,一旦有警讯传来,再出御驾就晚了。”
在场众人甚至包括王旦在内,都是一愣,虽然观点不同,但他们都不曾想到,王璇会当众下王旦的脸面。
到了王旦的地位,离那宰相仅仅半步之遥,任何人都知道,王旦出任宰相,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倒着这种层次的大臣,最在乎的也就是名声和脸面,王璇作为王家晚辈,又是仕途后进的双重身份,当众毫不客气地落王旦的面皮,他们想都没想过。
个个暗自揣测,老好人王旦,会不会勃然大怒。
毕士安瞥了王璇,淡淡地说道:“王直阁,官家御驾亲征,岂能儿戏。”
王璇听出毕士安警示的口气,他何尝愿意公开与王旦唱反调,只是坚持自己的执念而已。
多去一日就多争取十二个时辰,胜算就多一分。
他微微躬身,很恭敬地说道:“相公,如今军情紧急,下官所料契丹国主与王太后亲自南下,国内精锐必然全部出动。万一,他们不打定州唐河大阵,而是取道瀛洲南下,试问几天可以到达大河?”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一惊,王继英作为枢密使,又是武官,他比在场文人更了解契丹军队的战斗力,在毕士安质问的目光中,正色说道:“如果契丹马队从高瀛洲南下,抛去辎重、不掠城池的话,其前锋五六天内就能饮马大河。”
实际上,多年的战争,大家都有经验,对王继英的断言并没人反对,咸平二年底的那场战争,契丹偏师的远程奔袭能力,让大宋君臣记忆犹新。
如果,一切都建立在假设上,如果契丹大军真的不顾一切,从东线南下,御驾亲征很可能来不及。
此时,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