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人家,你知道基隆港在哪个方向吗?我们要去打倭国人。”张绍曾灵机一动随口问道。
“知道,就在北面。”老者指了指那个方向道:“我给你们带路吧,前面还有好几个村子,我们能找到不少帮手。”
“也好,等我的人都集中起来,咱们就走。”张绍曾让大家放出警戒,顺便聚拢伞兵团的人手,自己则拉着老人做到窝棚前拉起了家常。
“大爷,这里心向祖国的人多吗?”张绍曾问道。
“当然多了,倭国人可坏了,天天欺压咱们华兰人。我们一年辛苦到头也就能混个半饱,剩下的收成全都被他们收走,一点报偿都不给我们。”老者有些愤愤然的道:“一旦有什么工作,他们就强拉壮丁。村里的年轻人被拉走了大半,就没见有活着回来的,我的儿子也被拉了壮丁。”
“我们来晚了,夷州的百姓太苦了。”张绍曾叹了口气道。
老者摇摇头:“这还不算,倭国兵只要下乡来,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就要躲进山里,如果躲不及很可能就被抓走了。只要被抓走的,就没有囫囵个放回来的。村里的孩子也经常丢,只要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既然倭国人如此可恶,大家为什么不起来反抗?”张绍曾的语调有些激动。
老人摇头道:“怎么没反抗?甲午年黑旗军带着大家抗击倭国人,我们家乡的许多年轻人都参加了,我也去了。”老头仿佛是想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禁不住摇头叹息:“我们当时跟着大当家胡嘉猷一起打倭国人,那个时候刘永福将军亲自挂帅,我们十八路义军会师新竹,黑旗把天都遮完了。大家歃血为盟,誓杀倭国人,要将他们驱逐出夷州。”
第六百四十六章老者的回忆()
“后来怎样?”见到老人似乎陷入了回忆之中,说得越来越慢,张绍曾忍不住追问了一句。
老人叹气道:“大家都很英勇,敢起来杀倭国人的哪里有怕死的。可是倭国人有枪有炮,我们连大刀也做不到每人一把。后来大当家领着我们偷袭倭国人,开始我们打得不错,杀了不少倭国人。可是倭国人后来增兵了,他们越来越多,我们就挡不住了。大家一路败退,死伤的弟兄填满了山沟,血水把河都染红了。”说道这里老人已经哽咽着抽泣了起来。
“老人家,后来怎么样?”伞兵第一团的团长顾祝同刚来了一会儿,他听到老人家的哭泣,忍不住追问着。
老人道:“死啦,都死啦。倭国人太可恨了,把所有反抗的人都杀了。我被砍了一刀昏死过去,这才捡了一条命。等我醒过来的时候,倭国人已经走了。我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忍着伤痛爬回家里,躺在床上大病了一场。等我病好能够下地了,这才听同村的人说好多义军都被杀死了,刘永福将军的黑旗军全军覆没,将军被迫退到会稽去了。”
听到老人的讲述,正在倾听的所有人都叹了口气。张绍曾低声道:“弟兄们都听清了吧,倭国人杀害了我们多少同胞。今天是我们讨债的时候了,记住我们没有签署日内瓦公约,没有善待战俘的必要。对于那些侵略我们的倭国人,一个也不要留下。我们要让倭国人知道,血债血偿。”最后四个字,张绍曾是咬着牙说出来的。
“是,血债血偿。”战士们都低声答应着。
“顾祝同,人都到齐了吗?”张绍曾问道。
团长顾祝同点了点头:“除了三个人出现意外,摔死在树林里,其他人都在这里了。”
张绍曾点了点头:“掩埋烈士的遗体,将所有降落伞也掩埋起来,我们现在就向基隆港出发。”
“我一定帮你们尽快赶到基隆。”老人抹去眼泪,一下子跳了起来:“今天我要再干一次,杀光那些该死的倭国人。”
“好,多谢大爷带路了。”张绍曾笑道。
老人挥了挥手:“我还不老,今年刚五十七岁,距离花甲还有好几年。”他似乎又恢复了当年的精力,披上一件衣服,他想了想又将锄头抄在手里。老人向着北边走去,张绍曾带着大家紧紧跟上。
伞兵团的战士们依靠着指北针和星星定位,加上老人熟知附近的道路,他们即使在黑夜中行进也不费吹灰之力。到了这里张绍曾才知道,夷州的人民有多渴望来自祖国的军队,老人在路上去了几个相熟的村子,很快就有不少年轻人拿起锄头钉耙等农具跟上了队伍。按照他们的说法,反正倭国人在,他们也活不了多长时间。与其被倭国人抓壮丁,不明不白的死掉,不如跟他们拼了。
伞兵团的战士们一路上与这些青年热切的聊着天。尽管伞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西北,听夷州青年的会稽口音十分困难,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变成好朋友。等到伞兵团来到基隆外围的时候,这些年轻人已经能和伞兵团战士们很好的交流了。
“所有人停止前进。”张绍曾命令部队停下,他们不打算这么早惊动倭国人。借着手电筒看了看手表,距离天亮还有一个多小时,而预计的增援部队还有五个小时才能到达。他们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尽快占领整个基隆港。
都是住在临近乡下的汉子,来过基隆港的人不在少数。那些年轻人都自愿担任向导,很快每个排都有了自己的向导。
张绍曾低声的向主官们分配任务,伞兵团将以连为单位,迅速攻占整个基隆港内的要地。基隆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而伞兵团所在的狮球岭则是基隆向岛内的最重要通道。
华兰先民于三国时期就开始耕耘这片土地,用辛勤的汗水建设起了最初的渔港。1626年红衣国殖民者入侵基隆,1642年被红毛国殖民者所取代,直到1667年才被郑经率部赶走。光绪12年,基隆港以淡水附港的名义正式开放为商港。1887年建筑基隆至台北铁路,1891年开始通车。
当时就任夷州巡抚的刘铭传曾进行基隆港的建港规划,并委由当时的夷州首富林维源总办基隆港的建港事宜,也将当时兴建中的纵贯铁路分出支线至港区。但后来建港工程因刘铭传的离职而未全面实行,主要设施中只完成一座陆海联运码头。
自从1895年倭国入侵之后,这里就再次落入了殖民者的手中。因为这里是夷州北方最为重要的海港,倭国人对这里的发展十分重视,他们不但为基隆至台北的铁路复线,还在这里大肆修建港口和炮台,企图将这里变成倭国人控制整个夷州的基地。
正是因为基隆港良好的港口设施与铁路交通,西特军在决定进攻夷州之后,才将这里作为登陆的首选之地。不过基隆港虽好,对登陆部队却有着很大的威胁。这里群山环抱易守难攻,从后金时代开始就在附近修筑了大量炮台,倭国人占据夷州之后,又继续加强防御。到了这个时候,基隆附近临海的山丘上,已经密布大大小小的炮台,让这里成了全国炮台密度最大的地方。
如果陆军想要登陆,必将遭到众多炮台的火力杀伤,而依靠如今特区海军所能调动的军舰,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摧毁那些炮台。正是因为这样的困难,赵守宏才想到了利用伞兵。
因为当时的防守观念,基隆港的炮台都是面向大海修建的,它们对内陆的防御基本上等于无。正是因为这样的有利条件,基隆港的炮台很难对付来自内陆的威胁。只要伞兵在内陆空降,利用对方的思维惯性发动偷袭,很容易占据这个城市。
张绍曾就是因此被派到这里来的,为了能更多的携带弹药,这次过来的只有伞兵旅第一团的官兵们。旅长张绍曾亲自带队,指挥了这次偷袭行动。如今向导已经有了,见到基隆港内的防御松懈,张绍曾立刻命令大军出击。
第六百四十七章登陆夷州()
很快精锐的伞兵团战士们在各级主官的带领下,向着整个基隆港冲去。第一营的营长彭清宗冲在最前面,他带着一个连和营部的官兵们,向着基隆港靠近港口的驻军营地冲去,那里有着倭军驻守基隆的陆军主力。
倭国人从来都不相信凭借华兰单薄的海军力量,能够来进攻基隆港,所以这里的驻军大部分都是炮台的守军。至于防守市区的陆军,只有区区一个大队而已。即便是这一个大队的兵力,也是二线部队,他们不但训练不足武器也差,充其量只能用来镇压平民而已。
这样的倭军根本无法阻挡精锐的特区伞兵部队,当彭清宗带队冲入军营,用冲锋枪进行近身扫射,那些端着步枪的倭国人根本难以招架,很快被消灭殆尽。整个基隆港各处要地都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因为炮台建设的都是地阱炮无法调转方向,倭军只能用手中的轻武器进行抵抗。
漆黑的夜晚为伞兵们提供了近战的有利条件,当双方在十米之内展开搏杀的时候,冲锋枪就成了真正的王者。人数本就不占优势的倭军,很快被全部歼灭了。
毫无防范的各处炮台也相继易手,等到天光大亮,在家中听着枪声惶惶不可终日的居民走出家门,才发现倭国膏药旗不见了,大街上到处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祖国的军队打回来了。”还未经过倭国皇民化教育的夷州民众始终心怀故国,如今祖国的军队终于回到了夷州,如何不让他们喜极而泣。不需要任何人指挥,整个城市张灯结彩鞭炮齐鸣,一些民众将节日里用的东西都拿了出来,大街上甚至开始舞龙舞狮。
张绍曾没时间参加民众们的庆祝活动,此刻他正站在基隆港最高的炮台上,用望远镜审视着平静的海面。他不停的看着腕表,似乎在等待着什么,而在他的身边,团长顾祝同等不少军官也在焦急等待着。
“来了,他们来了。”顾祝同第一个发现了目标,那是海天连接处的一抹白色。白色越来越大,显然是一艘特区海军的驱逐舰正在乘风破浪而来。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各色身影出现了,在一艘巡洋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