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国大司马-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不说,纵使是蒙仲亦有些懊恼。

    『……秦军闻我军赶来,放弃进攻新郑,难道他们返回郑城了?』

    对此,蒙仲暂时也吃不准秦军的动态。

    此时公仲侈在旁说道“蒙师帅不妨暂时驻军在此,一来可庇护新郑,二来,我新郑已筹备了一批粮草,可供应给贵军。”

    魏军目前正缺粮草,蒙仲自然是欣然笑纳。

    待公仲侈告辞离开后,蒙遂私底下对蒙仲说道“阿仲,我观这位公仲先生,似乎刻意想结交你……”

    “唔。”

    蒙仲点点头,其实他也看出来了,毕竟在他与公仲侈谈话的期间,有很多时候公仲侈都是刻意迎合着他,蒙仲好歹见过了那么人,自然看得出来。

    但他并不介意,毕竟公仲侈怎么说才是国相之才,能结交这样的人物,对他亦是颇为有利。

    毕竟据魏青所言,如今韩国的国相公仲珉,便是公仲侈的族兄,结交了公仲侈,就等于结交了公仲珉这有什么坏处呢?

    人脉,永远是不嫌多的,蒙仲在这些年的经历中,已经充分的领悟了这个道理。

    就拿薛公田文来说,若非他曾经蓄养三千门客,以“爱才”的美名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各国权贵,现如今在齐王田地通缉他为叛臣的情况下,他还能安然无恙地在魏国担任国相?不可能的!

    在公仲侈的帮忙催促下,次日,新郑那边就运来了一批魏军急需的粮草,这让粮草告罄的蒙仲着实松了口气。

    而没想到的是,好消息之后便是坏消息秦军去而复返,再次袭击了荥阳。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且不说韩国那边是何态度,魏军这边可是被秦军给激怒了,就连蒙仲的心情也很恶劣。

    他立刻召集麾下诸军司马商议军情。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表示对公仲侈的尊敬,他也特地派人请后者一同前来商议对策。

    只见在军议中,军司马窦兴怒声道“那帮秦国的狗崽子,他们这是在耍我们!……师帅,当立刻提兵前往荥阳,与秦军一决胜负。”

    听闻此言,费恢摇头说道“毫无意义,纵使我军前往荥阳,恐怕秦军还是会立刻撤兵,伺机袭击下一座城池……我想关键还是在于,韩国得能守住城池。”

    他这话,让公仲侈感到颇为尴尬,但没办法,韩国去年在与秦国的战争时损失了大量的兵卒,今年又派出了暴鸢那支十万人的军队,国内实在是凑不出更多的军队了,捉襟见肘这个词,用来比喻此时的韩国怕是最恰当不过。

    魏青对公仲侈的感觉还不错,因此见后者面露尴尬之色,便代为解围道“韩国本就是无法单独抗拒秦军,是故才向我魏国求援,费恢,你此时说这话又有什么意义?”

    “那你说怎么办?分兵驻守?”

    “不可!我军与秦军兵力相当,若分兵,未必能稳胜秦军……”

    就在诸将议论纷纷之际,忽见蒙仲咳嗽一声,压了压手示意诸将安静。

    只见蒙仲盯着众人围坐的那对篝火,面色平静地说道“秦军的意图,我大概是懂了……多半是要让我军来回徒劳奔走,待我军体力衰竭时,他好伺机于半途伏击我军……诸位不必着急,在下心中有一策,可破秦军。”说到这里,他的面色稍显阴沉,语气低沉地说道“既然对方想玩,那我方就陪他玩!”

    说罢,他朝着远处喊道“阿虎!”

    “诶。”

    应了一声,蒙虎笑嘻嘻地从远处跑来“什么事?”

    只见在诸军司马满脸不解之色下,蒙仲对蒙虎说道“阿虎,记得赵国的骑兵么?”

    “当然。”蒙虎不以为然。

    “我是指骑兵的训练方式与战术。”

    “我,老骑卒了。”蒙虎指指自己,不以为然的说道。

    蒙仲笑了笑,旋即正色说道“好,接下来,我会把军中所有的战马交给你,由你编为一支骑军,好好陪那些秦军玩玩。不用急着想立功,只要吊住秦军,随时向大军禀报其动向即可。余下的时候,你可以拿秦兵来锻炼骑军。……我觉得,咱们有必要训练一支骑兵了。”

    “包在我身上。”

    蒙虎嘿嘿一笑,露出一口光洁的牙齿。skb6wswl

第253章应势而生魏国骑兵二二合一() 
说干就干,蒙仲立刻下令将军中的战车通通聚集起来,总共收拢到战车三百余乘,大约是一千多匹战马。

    或许有人会问,仅仅三百余乘战车,可为何却有一千余匹战马?

    原因很简单,因为战车是驷马拉乘的,即一辆正规的战车,应当由四匹战马拉乘。

    提到此事,就不得不讲述一下战车发展的历史。

    战车,其实在商国时就已经成为军队中必不可少的战具,它由两匹马拉乘,乘坐在战车上的人一般是采取跪坐的方式,作战时则用手戈、短戈(约1米到18米之间),与其说此时的战车是一种战争兵器,倒不如说是一种载具,即交通工具,用途在于运输士卒到制定的战场——这里说的是士卒,而非兵卒。

    待等到周国时,战车逐渐被当成战争兵器使用,首先车厢已经过改良,使战车上所载的士卒可以不必再采用跪坐的姿势,而是可以直立在车厢上,且车上士卒所用的兵器,也逐渐由手戈、短戈转变为长戈(近3米),此时的战车已逐渐成为战场上的凶兽,直到如今,这种恐怖的战争兵器仍然活跃在战场上。

    事实上,就算战车的车厢经过几百年的改良与改进,甚至从“跪坐式”改变为“直立式”,但其实车厢本身的重量却没有太大的增加,而战车上的士卒,亦仍抱持在三名左右,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何战车需要四匹马拉乘?

    按照战车“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说法,事实上主要拉乘战车的,其实就是最中间那两匹战马——这两匹战马称做“服马”,受到轭和衡的约束,必须齐头并进;而左右两侧那两匹战马,则称作“骖马”,它们虽说也负责拉车,但其实并非拉车的主要角色,它们主要负责在疾驰时使战车“拐弯”。

    因为中间那两匹服马是没办法拐弯的,倘若前方受到阻碍,驾驭战车的士卒就必须依两侧的骖马,用依靠鞭子抽打等方式,使两侧的骖马改变方向,迫使其余三匹马跟着它移动,原因就在于骖马身上套有一种叫做“胁驱”的道具,即能防止骖马过于靠近内侧的服马,也能在紧要情况下强迫服马服从它的前进方向。

    当然,即便如此,由于服马受“轭衡”约束的关系,纵使有两侧的骖马牵拉,服马还是很难改变方向,以至于战车改变方向时往往都会跑出一个距离非常大的弯,很不灵活。

    不过比起正面撞上阻碍物,这显然要好得多。

    而除了负责“拐弯”以外,两匹骖马还有另外一个更大的通途,即是在那两匹“服马”不幸死亡后代替它们的位置,继续拉乘战车在战场上奔驰、作战。

    这正是当今主流的战车采取驷马战车,以及一辆作战战车上需要由四匹马拉乘的原因。

    因此也无需奇怪魏军三百余战车却为何有千余匹战马,事实上,这一千余匹战马还是在那三百余辆战车很多都没有“满编”的情况下,倘若战马满编,战马的数量可能会接近一千五百匹这个数字。

    当然,就算是一千余匹战马,也足够蒙仲打造骑兵了,毕竟他打造这支骑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牵制”秦国的军队,主要又不是为了与秦军作战,一千名骑兵,足够了。

    战马有了,那么剩下需要考虑的,便是马具与骑卒。

    马具,即方便驾驭马匹的辅助器物,这个词首先出现在中原是在赵国,自赵国胡服骑射改制之后,战马被正式作为骑兵作战骑乘使用,因此赵国单独为这种骑乘的战马设计了马具,除了原本就已出现的笼头与缰绳以外,又改良了“马鞍”——当然,此时的马鞍,还仅仅只是仿造胡人骑兵的马垫所改良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作战,而是让骑卒能稍微舒服地骑在马背上。

    记得在赵国时,蒙仲等人也尝试过裸骑战马,即不依靠任何鞍具——这是每一名赵国骑兵都需要经历的,但其中滋味确实不好受,蒙仲等人当时非但被颠到反胃,胯骨位置的嫩肉亦在颠簸时被马背、被布料摩擦地鲜血淋漓,以至于有段时间他们只能用笔笔直的双腿跨着大步走,稍稍一动,胯骨处就传来撕裂般的剧痛。

    总而言之,此时的马鞍主要是用来保护骑卒长时期骑乘的。

    而除了笼头、缰绳与马鞍外,赵国还有一种非常关键的马具,那便是马镫。

    同样的,此时赵国的单边马镫,也不是用来协助骑兵战斗的,它的作用仅仅是方便骑士翻身上马,而在骑兵骑乘战马的期间,骑兵主要依靠双腿加紧马腹来稳定身体,这就导致骑兵在骑乘时下半身时刻处于肌肉紧绷的状态,以至于在经过长时间的骑乘后,当骑兵在下马后可能连走路都走不稳。

    鉴于这些本来用于拉车战车的战马本来就有笼头与缰绳,因此蒙仲等人需要准备的马具,只需马鞍与马镫即可。

    马鞍好解决,随便找些厚布、衣服绑在马背上即可,反正主要的作用是防止骑兵被坚硬的马骨头颠伤骨头——虽然蒙仲知道这种玩意根本谈不上马鞍,且真正的马鞍,其作用也远远不止如此,但没办法,他这会儿上哪打造一批马鞍?

    这又不是在赵国,看看他麾下六万魏军,有几个知道“马鞍”的?

    至于马镫,那更简单了,蒙仲干脆让士卒们绳索编造,总之就是两个绳套连着一根绳,挂在马背上固定上,左脚右脚刚好各踩一个。

    没错,虽然异常简陋,但蒙仲并没有采用赵国的“单边马镫”,而是选择了他脑海中那从未在世上出现过的“双边马镫”。

    为何不左右各设一个马镫?如果左右各设一个马镫,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