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章完)
第535章 蔡毓荣()
要说明珠对图海有什么拉拢之心倒不至于,他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不过是揣摩皇上的意思,来说一些皇上自己不方便说的话罢了。
他现在之所以能够和顾命大臣索额图分庭抗争,所依仗的也就是这一点,要是连这一点都失去了,他立刻就会被打入尘埃,永世不得翻身。当他明白了康熙找他的意思之后,立刻就坚定地站在了保图海这条路上。
自康熙本身来说,他对图海倒是没有太过的宠爱,只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多罗信郡王鄂扎有什么能耐他一清二楚,若是真的把他派过去替换图海,只怕是用不了两个月山西也得丢了。
但是看着跪倒的乌泱泱的一朝堂的大臣,他又觉得十分头疼,自从撤藩以来,他好不容易因为斩杀鳌拜积累下来的威信大打折扣,毕竟撤藩这件事朝廷众人大多数是不赞同的,如今天下遍地狼烟,大家心里都清楚,是他的决策出了问题。
满清虽然入关三十年,但是关外游牧民族的特点还没有完全消失,当初在关外的时候,大家的事情可都是满清八旗的八个旗主商量着来的,虽然你皇家把自己三个旗抬成了上三旗,但是要是遇到了危害到满清存亡的事情,其他的人还是要站出来说话的。
要说康熙后期的时候,他说一不二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现在三藩还未平定,他想要独断朝政,确实是有点困难。
想到这里康熙叹了口气:“着图海安顿手下事务之后即刻回京,擢蔡毓荣为绥远将军,统领十万绿旗兵前往山西整顿军备,即日收复陕西。”
蔡毓荣这个人可以算的上被历史车轮碾碎的人物了,清军入关之后大明留下了数十万降兵,这些降兵全部被编入了绿营,以绿旗为号,所以也被称为绿旗兵。
三藩之乱时,蔡毓荣总统绿旗兵,与吴三桂在岳州之地展开激战,最终遏止住了吴三桂的步伐,将他堵在了长江以南,为平定三藩奠定了基础。本来他的声明应该不在张勇之下的,但是偏偏这又是一个性情中人,康熙二十二年弹劾正白旗大臣董卫国,被康熙连削五级,后来又被人揭穿娶了吴三桂的孙女为妾,拟定处斩,后发配黑龙江戍边。
无数史学爱好者抓住了这一点痛击蔡毓荣,说他好色导致马失前蹄,当引以为戒,但是天下美女何其多,蔡毓荣统领绿旗,位高权重何必沾染吴三桂的家人?他能做到这个位置,就不是一个不知分寸的人,否则早在官场的倾轧之中寸骨不剩了。
至于弹劾董卫国,遭到了康熙的严厉痛斥,最后给了四个字的评价:妒功诬奏。一般来说下属的权斗根本不关康熙什么事,下面斗得越厉害,他越能够把大权捏在手里,可是他偏偏掺和了进来,说明董卫国便是他的亲信。
若是蔡毓荣是个初入官场的愣头青他可能犯这种错误,但是董卫国有无后台他自己心中不清楚么?明知道他有后台还要诬告他,难不成是嫌自己活得太长了?所以也许他知道董卫国是康熙的亲信,但是为了公正还是站出来弹劾他。
总的来讲,他就是一个悲情人物,想要留些做人的底线,但是没有认清大局,满清朝廷已经平定三藩,他掌握着几十万的绿旗兵,本该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却依然我行我素,最后落得了一个发配的下场,也是性格导致的。
不过这个时候的他虽然被吴三桂攻破了岳州防线,但是也还算得上春风得意,因为所有地方的主将几乎都是满清旗人,谁能打仗康熙心中也算是有数,如今抽调了蔡毓荣和十万绿旗兵,也算是英明之举。
远在山西的图海正在励精图治整顿军伍,想着一雪前耻,却没有想到自己已经成为了朝堂争斗的牺牲品。
半个月之后圣旨到达山西,图海听完圣旨黯然失色,只等着蔡毓荣到达山西交接军事便回京面圣。
程孝廉吃了塔乌的汤药之后病情也渐渐好了起来,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冬日一般战事便不如其他时候密集了,若非是非打不可的仗,几乎所有人都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动刀兵,地处北方的大家都明白,就算是不打仗,士卒也会因为寒冷的天气不断减员,士气也不会高涨,战事要比其他时节难打的多。
这个时候扫北军已经开始在陕西征兵,有了王继勇的名号,兵源源源不断,大家都知道王~辅臣待百姓很好,明白就算是跟着当兵吃粮也不会挨饿,再加上想给家里剩下一冬的粮食,所以参军的人很多。
程孝廉病好之后亲自制定了新兵训练条例,他虽然不是什么军迷,但是林林总总也弄出了不少东西,再加上与现在的情况一结合,大家一商量,新兵训练条例便出炉了,孟轲继续在潼关训练着他的陌刀队,王继勇在西安训练新兵,皇甫桐和陕西军的将军一起开始训练骑兵。
下了两场雪,路越来越不好走了,这个时候锦衣卫那边传来了消息:“满清朝廷撤换了图海,换上了蔡毓荣。”
程孝廉就算是懂点历史也不是百科全书,蔡毓荣这个人他想了半天也没能想起他的事迹来,只能根据锦衣卫的情报来判断这个人。
根据程孝廉对康熙的了解,他绝对不会派一个庸才过来,当锦衣卫的情报摆在他的面前时,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这个蔡毓荣曾经在岳州和吴三桂交手,将吴三桂狠狠地压制在了那里,直到后来夏国相和胡国柱拼了命,才撕开了他的防线。这个人可不好对付啊。”
杨有财倒是一脸轻松:“殿下不用太过担心,他统领的绿旗兵可都是大明的降兵后代,算起来也都是咱们自己人,到时候阵前喊上几句话,没准全都倒戈了,咱们也能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程孝廉笑骂了一声:“满脑子异想天开,你以为事情有这么容易,别说是降兵的后代,就是那些降兵,让满清军伍打得心惊胆寒,他们宁愿跟咱们作战,也不会想和满清八旗那些人作战的。”
(本章完)
第536章 诡异的行为()
虽然锦衣卫收集了很多关于蔡毓荣的情报,但是毕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蔡毓荣和他手下的绿旗兵战斗力到底怎么样还得见了面才知道,所以程孝廉他们只是准备作战,倒也不是太紧张。
至于所谓的十万大军,肯定是要打折扣的,除非朝廷想要纵容吴三桂做大。
不过在对待吴三桂和前明朝廷的问题上,满清朝廷的态度倒是很一致,先对付吴三桂后对付前明朝廷。
因为吴三桂是大清平西王,他造反要比前明朝廷光复河山可恨得多,而且吴三桂势大,只要剿灭了他,大清举国之力还对付不了这些前明余孽么?
杨有财这个时候却告诉了程孝廉另外一个消息,朱慈焕这些日子一直在抱着他的木盒四处游荡,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
关于朱慈焕的身份,程孝廉暂时还不能确定,尤其是他的年龄摆在了那里,但是事后想一想,古代便有伍子胥一夜白头,若说他生活困苦艰难,东躲西藏提心吊胆导致容颜变老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知道他在找什么东西么?”
“听闻他在打听大明秦王的陵墓所在。”
明朝的秦王封地就在西安,所以他到这里来找秦王的墓穴也说得过去,但是自从朱元璋分封诸王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就算大家几百年前是亲兄弟,现在的关系也早就疏远了,总不能他要去拜祭秦王吧?
“仔细盯着他,我总觉得这里面有鬼,他这个人没有皇家子弟的气派,却偏偏拿来了咱们都未曾见过的玉牌,实在是诡异得很。”
三天之后杨有财又得到了消息:“这个人拿了农具,正在秦王陵附近挖土。”
盗墓这个词立刻便出现在了程孝廉的脑海之中,也不怪他脑洞太大,实在是后世这个词太过盛行,一旦牵扯陵墓之事,第一个想到的便是盗墓。
“叫上陆离,咱们去看看他到底要做什么。”
程孝廉带着杨有财和陆离悄悄赶到了朱慈焕挖东西的地方,看着朱慈焕还在用力挖东西,程孝廉摆摆手:“先让他挖着。”
然后他看了眼陆离:“你在这边还习惯么?”
陆离撇了撇嘴:“我原本就是这儿的人,只是去缅甸办事才留在了那里,好多年没有感受到这种要下雪的天气了。”
程孝廉点点头:“看这个样子确实要下雪了,一旦下雪了,骑兵行动不便,咱们的消息传的就更慢了,不过倒是有一点好处,听闻蔡毓荣带着大军刚刚进入河南,期盼他们下场大雪把他们困在河南才好。”
这个时候朱慈焕已经伸手打开了木盒,可是距离太远,谁也看不到怎么回事,程孝廉挠了挠头:“这个朱慈焕不是想要盗了历代秦王的墓吧,不过他现在衣食无忧,盗墓又做什么?”
杨有财咳嗽一声:“殿下不是一直怀疑他的真实身份么,要是他不是朱慈焕,那么一切就能说得通了,也许这个玉牌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偷来的呢。”
陆离倒是有些纳闷:“他为何选择离陵墓这么远的地方开始挖掘,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么?”
程孝廉笑了一声:“他若是在陵墓门口挖掘,守陵的人岂不是一眼就看到了他?这种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又是半夜挖掘,谁又能注意到他。”
杨有财这个时候突然一伸手:“殿下你看他的动作。”好在今晚月色不错,程孝廉倒是能够看清楚他的动作,杨有财接着说道:“这个人就算不是盗墓贼,也绝对不会是朱慈焕,他挖土的动作很专业,朱慈焕这种皇亲贵胄,怎么可能会这么熟练。”
陆离对此到不屑一顾:“大明都亡国这么多年了,他要吃饭当然要学些这个东西,否则早就饿死街头了。”
只见朱慈焕拿出了一盏油灯,用火石点燃了火光,换了一个小点的工具,继续向着下面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