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程孝廉看到这些上书脑袋都大了,如今尚未称帝,他在自家府中已经有了很多不自在,若是称帝之后,怕是那些闲着没事干的大臣一定会给他上书让他充盈六宫的。
再说了称不称帝又有什么关系,他就算是个大明的殿下,难不成吴三桂还能命令他不成?但是称帝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大家都有好处,所以这些臣子才会这么积极。
因为现在程孝廉是大明的殿下,所以那些人的官职都被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若是程孝廉真的称帝了,什么三公三孤,内阁都能补足人手,那些人也就能跟着升官了。
于情于理都该称帝,程孝廉若是拒绝了,未免会寒了臣子的心。于是他想了想向孔夫子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让我称帝没问题,但是不能修建宫殿,不可充盈后宫。北京有这么大的一座宫殿,等我们收复了自己住就好了,若是再建造宫殿,费时费力不说,还劳民伤财。至于后宫,我没有这么多的精力,也不想把精力都放在后宫欢愉这件事上,况且三位夫人都在上产前后,你们要的大明血脉有了,总不能再逼迫我什么了。”
孔夫子皱了皱眉头,想说什么终究是咽了下去:“朝中的文武群臣交给我来说服便好了。”
程孝廉一拱手:“辛苦二叔。”
孔夫子苦笑了一声:“你这是把我架在火堆上烤,那些臣子巴不得把女儿送进宫里,如今断绝了他们这个念头,非得记恨我不成。”
“大明祖训,后宫不得干政,若是他们愿意辞官回家,那么就把他们女儿送进来吧,我府里正好还缺人手侍候呢。”
(本章完)
第680章 高薪养廉()
程孝廉已经不是那个什么都不明白的雏儿了,以前的时候他还尝试着要与文武群臣抗争,虽然每次表面上看起来没人能够争得过他,但是被他们的喋喋不休逼得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一些事情。
所以他也学会了互退一步,可以退步的程孝廉不再强求,但是不能退步的,程孝廉要把他摆在明面上,大家都心里有个数,免得最后推来推去,还是一帮人欺负程孝廉一个。
欺负这个词一点也不过分,自从程孝廉成了大明的殿下,文武群臣自动和他成为了对立的两个阶级,这就是大明的传统,不是君压倒了臣,就是臣压倒了君,在这期间,如果皇帝懒得亲自动手,便会指挥身边的太监,像如东厂、西厂,这些太监其实没做多少好事,最大的好处就是听皇上的话。
虽然他们有的时候也会把皇上蒙在鼓里,但是总体来说他们肯定要顺着皇上的意思来,因为他们毫无根基,皇上要杀大臣,会有其他的大臣站出来求情,皇上要杀太监,从来不会这么麻烦,一刀砍了,谁也不会说什么。
当然如果碰到了君臣相合的时候那就算得上太平盛世了,像明孝宗时期,赏赐画师东西都得加一句:“赶紧拿着走,免得让那些书生看到又要上书弹劾。”给足了大臣面子,君臣相合之下成为了明朝除去前四代皇帝之外,评价最高的皇帝。
像如崇祯皇帝,凭借一时好恶灭掉了魏忠贤等阉党,将东林党抬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最后自食苦果,吊死煤山。
君臣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的点,谁越界了都不好,当然开国皇帝不在其列,那可是提着大刀一刀刀打天下的人,你跟他提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他一刀砍了你还得给你搭上一条谋逆的罪名。
所以这些官员不敢明着得罪程孝廉,未必不会成了气派,程孝廉既然不想和太祖皇帝那样大开杀戒,就必须把这一点牢牢掌控好,无论继承人是谁,都不至于被人架空,也不至于肆意妄为。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好的制度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让好人变坏。
程孝廉这一举动不出所料的得到了朝中文武的一致赞誉,大家都认为殿下不求宫殿奢华,不贪图享乐,绝对是千古名君,于是开始大肆宣扬。总之他们好处拿到了手中,又不用为了殿下盖宫殿费心,再不大肆宣扬一下殿下的英明形象未免有些太不识抬举了。
程孝廉倒是没有太过失落,当兵打仗还为了粮饷呢,这些人带着整个家族前来投奔不就是为了这么一天么,想要马儿跑,就得给它吃点草,当然也不能让它吃的太饱,太饱了就懒得跑了。
内阁六部按照大明旧制迅速建立起来,御史言官也都纷纷上岗,唯一改变的就是程孝廉给出的俸禄是太祖皇帝的十倍,而且绝对不会以物易物。
按照太祖皇帝的俸禄,一个正七品的县官每年能够领到九十石米,这些米够三十五个人吃一年,按照太祖皇帝的想法,已经算得上厚待他们了。但是实际情况却和朱元璋预想的完全不一样,那些读书人辛辛苦苦寒窗苦读十数载甚至数十载,好不容易金榜题名拿到外放名额了,手里只有九十石米,他还要用这九十石米养活一个衙门的人,更加过分的是,这九十石还不是纯米,当年有什么东西生产多了,国库留着没用,顺带着就按照市价换给你了,而且不要还不行。
也就是一个县令辛辛苦苦一年的时间,领回家的只有五十多石米,能养活二十一个人,还得领一些绢布、棉布之类的在市场上不值钱,但是换给你的时候很值钱的东西,最坑人的时候有的时候连这些东西都没有,只能给你大明纸钞,按照百姓的说法,这纸钞,擦屁股都硌得慌。
所以把大明的官员逼得没了办法,真正的清官也是有的,像海瑞那样的人,家中只有一个老仆,还得负责给他种菜吃,他每顿只吃粗粮糙米,连白米都舍不得吃,这就是不贪婪的大明官员的真实写照。谁寒窗苦读这么多年为了遭罪来着,所以大明官员想尽了办法从百姓身上找回来。
而程孝廉将俸禄提为十倍,并且下了严令,该发银子发银子,该发禄米发禄米,银子精确到一分,禄米不得以次充好,若是朝廷发不出俸禄,各级官员皆可贪污,若是朝廷的俸禄丝毫不少,按照太祖皇帝定下的规矩,贪污六十两者,剥皮填草!
程孝廉弄出的这个法规可不是辛苦胡来,一时兴起,后世对这个行为有一个很好听的名称,叫作高薪养廉。你说全家都吃不饱,没心思廉洁奉公,好,七品官的俸禄能养活三百五十人,而且不打折扣的,若再说全家吃不饱,那就只能怪你吃的太多了。
后世关于高薪养廉的争议在于,宋朝俸禄很高,但是贪官也不少。这就存在一个弊端,宋朝的国策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所谓刑不上大夫在宋朝执行的很好,这也就让那些人有恃无恐。
不过明朝可不一样,什么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你难道嫌弃太祖皇帝的刀子不够快?太祖皇帝连剥皮制鼓都想得出来,还有什么不敢干的。只要你拿足了六十两银子,程孝廉剥皮不算完,还免费给你树碑立传,摆在书院之中,让你遗臭万年,掉了脑袋都不得安宁。
对此朝中上下没有什么怨言,当初太祖皇帝定了这么低的俸禄,那些人还不是捏着鼻子认下了,如今程孝廉抬高了俸禄,只要做了官,可以说是吃喝不愁,若是再伸手,可就是冒着身死名灭的奉献拿银子了,而且拿一个三品官来讲,他只要不贪污,每年到手的就有四千多石白米,换算成银子就是两千多两白银。
许多看多了影视剧的人可能觉得也不是很多,但是要知道路边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只有二十两,一个三品的官员拿到的银子是他的一百倍。
我都这么努力加更了,大家是不是要投票鼓励一下我,哈哈哈!
(本章完)
第681章 大明再立()
都 康熙十六年春,程孝廉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明,定都成都,年号光武,孔夫子为内阁首辅,袁宗皓为陕甘总督,沐小笛为黔宁王,杨有财为锦衣卫指挥使,陈承安和贾胥为大理寺左右少卿,其余诸人各有封赏。
消息传出去之后,天下振奋,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听闻川蜀现在太平盛世,粮食多得吃不完,都拖家带口往哪里赶去。
再加上天下大乱,没有人管这些人如何迁移,到让他们一路通关,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而远在西安府的周培公听到了程孝廉称帝的消息,悠悠地叹了口气,本来满清想要灭掉大明不过是举手投足之间的事情,但是正是因为这举手投足之间的事情反而害了他们,他们孤傲自大,大肆杀戮汉人,这才导致了,大明军伍所到之处百姓箪食壶浆。
而程孝廉的军法很严,军营从不拖欠粮饷,那些人也就不用冒着被看脑袋的风险去抢百姓的一点粮食。
周培公有时候也在感叹,程孝廉到底从哪儿弄来了这么多银子,竟然能够支撑这么多军伍连续运作。要知道一个新兵成长为老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训练,而这些都是需要银子的,程孝廉有这么多银子才能支撑他维持军纪。
只要当兵的不扰民,百姓就认为这是好人,这年头也没什么别的奢求了,但求当兵的不要抢夺自己的活命的粮食,那些百姓就愿意支持他们。
而最让成都府文武百官关心的就是程孝廉的后宫,可是诏书里关于后宫的事情一句话都没有提。
也有人为此上书劝过程孝廉,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若是现在不定下来,那么过些年几个夫人的孩子都长大了,到时候未免会勾心斗角,各成一派。
程孝廉之所以不定下来这皇后和太子的位置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若是母凭子贵当然是定下毛若苓做皇后,但是这个孩子将来怎么样可是说不准的,若是没有竞争意识,就不可能奋发努力。
但是这个竞争意识必须要有一个前提,自己的这些孩子在未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前万万不可接触朝中的那些大臣,否则很容易就引起派系之争,到时候还得自相残杀。
纵观史书,最是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