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日的主角柔儿,见到虞姬真的留了下来,原本喜气洋洋的俏脸上也欣喜的神情退去不少,反而平静了许多。倒是丽姬独自坐在皇后下首,形容凄楚,显得十分地楚楚可怜。
忍不住低叹一声,这才向张启望去,却看到张启那熟悉的目光正向自己望来,那是意中人沉醉的欣赏的目光,全无一点居高临下者的藐视,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说不出来的爱意。
在这目光的注视下赵嫣忍不住微微沉醉起来,这时,只听皇后低笑道:“难得陛下如此惊人的想法,竟想到让我们女儿家担当重任。”
张启轻轻握住皇后那温热的玉手,低低地点头道:“在朕心中,只要有能力便可,那些世人的偏见在朕这里俱都没用。哈哈……哈哈……”
旁边侍立的韩焕看到张启并没有怪罪虞姬,悄悄地向呆立在殿中的数十名禁卫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出殿外。这才上前,向张启小心地道:“陛下,时辰不早了,明日陛下还要召见这次自荐为官的数百布衣,请陛下早些安歇。”
张启闻言,意犹未尽地摇头叹道:“朕还没来得及欣赏虞姬的剑舞,时间竟过的如此之快!”
赵嫣闻言侧首低笑道:“既然虞姐姐答应陛下留在咸阳,来日方长,陛下尽可慢慢欣赏,何必急于今日呢?”
张启将虞姬留在咸阳的目的已经达到,心中也不由大为高兴,这时闻言欣然道:“也好,虞姬先随嫣儿帮朕打理新纸,朕今日竞得了一员女官,不错!不错!哈哈……哈哈……”
第三十一章 初会萧何()
清新幽丽的早晨,太阳将淡淡的金色洒满了大地,空气清冷而甜蜜,使得张启暗暗感叹后世的污染,哪有如此纯净的空气。刚刚赶到大正殿,便见一群身穿青色深衣,年龄不同的人们站在大正殿前的广场上,看到张启的车驾经过时纷纷跪在地上叩行大礼。
甫入殿中,丞相冯去疾便迎上前来,跪在地上行礼道:“陛下万岁!老臣见过皇上!”
张启摆了摆手,一边在御榻上坐下,一边点头道:“这些人可都是丞相挑选过了?”
冯去疾闻言急忙小心地道:“这些人都是应陛下之意前来自荐为官的,一共是六百七十三人,其中因家境不负,和名声不清白的都被遣返回去,这些剩下的一共是五百二十一人,待陛下挑选之后方能决定去留。”
张启闻言,看他没有擅自挑选,果然还算明白道理,不由满意地点头道:“丞相辛苦了,先坐下说话吧。”
冯去疾闻言,并没有依言坐下,而是从怀中取出一卷素帛,双手捧给张启道:“陛下,这些便是在殿外侯旨者的名单,请陛下过目。”
张启看了看跪在地上的冯去疾,点头道:“丞相先坐下说话吧。”
这时代的跪拜礼节,着实令人很不习惯,经过这一年的适应,张启才勉强接受了这种令人极不舒服的礼节。
说毕,顺手接过那卷素帛,认真地观看起来,这才发觉冯去疾做事果然认真,在每个名字的后面都注有籍贯、外貌特征和这人入选的原因以及家世背景等详细资料。
看着看着,一个熟悉的名字忽然月入眼帘,张启情不自禁地浑身巨震,失声道:“萧何?!”
原来名单上赫然写着“萧何”两字!
这下,张启几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双眼了,定定地看了几秒钟,这才发觉名字下的资料上赫然写着“泗水沛人。始皇三年生,时年三十六岁,现为沛县狱吏,自荐为官。”
张启看着素帛上冯去疾那端正苍劲的字迹,微微思忖道:不会,这么巧吧?这个萧何莫非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那“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又想起历史上那著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和那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心中不由大感惊讶。
看到张启盯着绢帛上的名字发呆,冯去疾有些不安地道:“陛下,可要召见他们?”
张启闻言,这才惊醒过来,急忙点头道:“命大家进来吧。”
冯去疾闻言,诧异地点了点头,侍立在殿门外的内侍见状急忙小心地将那五百余人引入殿中,谒见张启。
看着鱼贯进入殿中的众人,张启微微点头道:“哪位是萧何?请出来一见。”
在场的众人这时正准备上前行礼,闻言纷纷吃惊地私下张望起来,大概都想看看这惊动天子的究竟是什么人。
半晌,却无人应旨,大殿中的气氛登时凝重起来。冯去疾脸色一变,冷冷地道:“泗水沛县,萧何可在?”
话音落去,大殿中一片死寂,众人都心神不定地望着脸色阴沉的冯去疾,等着竟如此大胆的萧何上殿。
正当冯去疾准备命人将这大胆的家伙,拿下的时候,一名三十六七岁的中年男子从人群中大步而出,从容地跪在御榻前,朗声道:“启禀陛下,臣并非自荐为官,所以不能应召。”
张启闻暗暗苦笑,萧何果然厉害,一见面就给自己来了一个如此特殊的见面礼,心中虽然暗暗叫苦,脸上却不露声色地道:“你便是萧何??既然已经站在朕的面前,为何又说不能应召?”
萧何闻言,从容自若地点头道:“丞相于我有举荐之恩,前日宣召,不敢不来,只是却因并非庶民,此刻面见天子不敢欺瞒。”
冯去疾闻言冷冷地低哼道:“陛下,萧何虽然只是沛县狱吏,却能公平执罚,不徇私情,又能随机应变,减免刑罚,这与陛下的治国之策极为吻合,而萧何仅仅以一县之小吏而敢为抚民而冒杀身之险,如此胆识,如此爱民之心,实在难得,这才召他觐见天子。还请陛下念其才华,网开一面。”
萧何似乎没有想到冯去疾竟会为自己求情,不由微微一怔道:“丞相竟如此看重萧何,萧何实在惭愧。”
张启望着跪在地上的萧何,自己打量了起来,毕竟萧何的大名自己可以说早已如雷贯耳了。只见他身穿深蓝色深衣,乌亮的黑发整齐地绾在黑色的束发冠中,脸色白皙,浓密的眉毛下,一双炯炯有神的双目显得格外慑人,颌下一缕长须飘飘,跪在地上。丝毫不为眼下的危险所动,气势沉稳宛如不可撼动的山岳,当真是神采夺人,令人映像深刻,见之难忘。
心底暗暗赞叹了一声,果然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想不到竟是如此地出众,也难怪能够名传千古了!
想到这里,缓缓点头笑道:“萧何难为你如此坦率,朕很欣赏,不过朕还要问问你,依照眼下的局势,朕应该怎么办呢?”
萧何闻言微微一怔,对于张启这种本应向三公重臣询问的战略性的问题,有些意外。毕竟眼下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小小的沛县狱吏,在这庙堂之上哪有自己说话的余地,不由惊讶地向张启望去。
张启微微一笑,深深地望着神色骇然的萧何,等待着他的答复。
看到张启那莫测的笑容,萧何勉强整理了一下纷乱的思绪,沉吟片刻,躬身施礼道:“陛下,眼下大秦战乱四起,朝政被赵高之流掌控太久,以致今日依旧无法恢复,陛下能从咸阳狱中救下蒙恬和冯丞相实在令人感佩。不过,大秦此刻国力虚耗太久,急需休养生息,若陛下能将巴蜀牢牢握在手中,便不怕天下无数英雄。陛下所做的一切,已经实属难得,能在这样的危局之中挽回局面,微臣放眼天下亦再难找出第二人了。”
张启闻言,知道他没有将心中的想法全说出来,毕竟这只是初次见面,只要能将萧何收在身边,便当真是无敌于天下了!
想到这些,大为振奋,不由向坐在下首的冯去疾道:“丞相,这样吧,命他们在一日之内写出一篇关于眼下朝局的文章出来,若有可造之才,丞相便酌情处置好了。”
说毕,欣然向萧何道:“爱卿之言似乎尚未全部说出来,何不一吐为快,朕实在希望爱卿能留在朕身边,帮朕打理朝政。”
说道这里,并未理会大殿内那无数道惊讶的目光,微微颔首道:“蒙将军领兵在外,丞相年高还要独自打理朝政,朕实在于心不忍,只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事情之多,难以应付。所以朕想命你协助丞相帮朕治理天下,使我大秦重新恢复往日雄姿,你可愿意?”
第三十二章 初试火药()
说毕,一瞬不瞬地盯着萧何,心中暗暗准备若是萧何当真不愿留下,那么为了将来阻止刘邦对自己的威胁,便只痛下杀手了,毕竟这种你死我活的争斗是不可能容许自己有一点点的犹豫。
萧何闻言浑身一震,抬眼望着张启那深邃的目光,想了想,这才缓缓叩首道:“萧何不过一名小小狱吏何敢如此晋身与九卿之列?还请陛下三思!”
张启淡淡一笑,微微摇头道:“正所谓英雄不论出身,若是不能举贤为才,朕又何谈什么复兴大秦呢?”
萧何闻言,双目微微一亮,举目向张启望来,迎着张启那慑人的目光,这才发觉那目光中充满了期待和欣赏,一直在犹豫不觉的心情不自禁地猛地一跳,急忙重重地叩首道:“萧何一向尽心职责,所做一切不过是职责所在,安邦定国的大计微臣自觉并不能一力担当。”
坐在张启下首的冯去疾向张启拱手道:“陛下,萧何之才老臣深知,担当左丞相亦非难事,确是安邦定国之才,臣擅自举荐,还请陛下责罚。”
这时,御史大夫左林点头道:“陛下,国家兴旺便是因为君主对人才的吸纳,萧何之才老臣亦有耳闻,如今大秦百废待新,正是用人之际,老臣觉得陛下之意甚是可行。”
张启闻言望着一脸肃容的左林,呵呵一笑道:“御史说的不错,正是用人之际,所以……”
说早这里,看了一眼殿中的众人,这才向跪在地上的萧何点头道:“爱卿快快平身吧,朕先命你为奉常,为九卿之一,协助丞相和御史打理朝政。”
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