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抗日之兵王传说-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忙过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之后,滁洲城的一切终于再一次走上了正轨,但有一件大事摆在了李学坤的面前。

    随着滁洲根据地的巩固,越来越多江北的难民流入了滁洲根据地,这让滁洲根据地的人口暴膨,滁洲虽是鱼米之乡,但也没有那么多的粮食养活那二、三十万的难民,于是,建筑巢湖农场就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李学坤找来了金教授等三位农业专家,这一段时间,三位专家都没有闲着,要么教书,为农场的建立储备人才,要么亲自勘察环境,为农场的建立打好基础。

    现在,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

    李学坤将从皖中和皖西一带买来的牛和农具全部分发给了巢湖当地的政府,正式宣布巢湖农场成立。

    李学坤的政策也很简单,那就是,由政府提供农具和牲畜,由流民开垦荒地,开垦后的荒地,归巢湖农场所有,但流民可以保有三十年的使用权,每年,要将打下粮食的三分之一交公,其余的自己支配。

    当然,农具与牲畜是属于政府的,而政府则出面联系农户之间形成生产互助组,帮助流民耕种,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即提高了流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粮食储备。

    金教授乐呵呵的对李学坤说道:“只要人手足,那么,他可以保证,一年开垦出三万亩上好的稻田来。”

    李学坤也是一笑,二十万的流民,这人手,是要多少有多少。

    金教授听李学坤这么说,大喜过望,口中说道:“真要有这么多人,我可以保证,一年之中开垦出最少五万亩的土地,而且到收获时全都能交上公粮。”

    李学坤点了点头,如果多出五万亩的地可以养活十万人口,那么用不了三年,不但可以让这些流民自给自足,还可以调济周围的城乡,到那里,巢湖农场就真的成了鱼米之乡了。

    “金教授,你还有什么困难,尽管提。”李学坤说道。

    “主要是牛太少,没有机械化的工具,大多数的活儿,都要用人来干,要是牛再多一些就好了。”金教授说道。

    “好的,我一定尽量解决,从皖中和皖西收购的耕牛会源源不断的送来的。”

    “那就好了,不过,你把这二十万流民交给了我,这可是二十万张吃饭的嘴啊,我拿什么来养活他们?”金教授问道。

    “这样吧,我每个月给你拔八十万金粮食,省着点吃应该是够用了,等农场的第一茬庄稼下来就好办了。”李学坤说道。

    “太好了,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这二十万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温饱,才能更好的干活儿。”金教授连连点头。

    李学坤与金教授又聊了一会儿,金教授给李学坤憧憬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等到巢湖农场三年后全面建成了,那不但可以养活所有的流民,而且还可以反哺滁洲根据地,到时,整个滁洲根据地的人都可以做到丰衣足食,这是多么美好的前景啊。

    李学坤相信金教授的话,有这三个教授在,一定可以建设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农场,为自己解决后顾之忧。

    解决了巢湖农场的事情,李学坤的目光又转移到了军队建筑上来。

    蒋委员长亲自下令,将李学坤的铁血抗日军,由一个师级单位,扩充到一个军级单位,按理说,应该水涨船高,自己最起码也是少将军长,手下的赵大海等人也应该升为上校了。

    军衔虽然升了,可是人员、装备都没有着落,一个军级单位,虽说蒋委员长给自己的只是一个乙种军的编制,但是,却也包括三个乙种师,每个师,要有两个旅,每个旅要两个团,每个团三千人。

    再加上直属队,炮兵营,补充营等等,一个师,要在一万三千人以上,比如八路军,一个师就达到了一万五千人。

    这样算下来,自己如果组成一个军,那就要将部队扩充到四、五万人左右,这是笔巨大消耗,光凭蒋委员长那点军响,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所以,李学坤并不打算真的把部队马上扩编成军的建制,他觉的,在原有的基础上略做补充,倒还是可以的,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李学坤觉的,旅级单位更适合与日军的作战。

    李学坤首先从各县的保安团抽调了五千士兵加入了正规军的序列之中,这样,李学坤的主力部队就被扩充到了一万余人,已完全是一个师的编制。

    其次,李学坤在滁洲各地设立的招兵处,选择身体强壮,有文化的人加入军队之中,在李学坤看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所以,他新招的士兵,除了身体强壮外,一定要有文化。

    此时的中国,有文化的人很少,这也造成了大多数想投军的人被拒之门外,不过就算如此,李学坤还是招到了四千新兵,这些新兵每个人识字都在三千字以上,最起码算不上文盲。

    他们之中,有各地流亡的学生,其中还有一些大学生,这让李学坤部队的文化素质一下子提升了许多。

    李学坤相信,有了这些学生军的加入,假以时日,自己部队的战斗力一定会进一步提升,最起码,要强过日本人。

    这样算下来,李学坤的铁血军一下子扩充到了一万五千人左右,与此同时,各县民团也在招兵,很多人加入了各县的保安团,各县保安团的总数在一个月后又恢复到了一万余人的规模。

    李学坤将正规军划分为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每个团大约三千人,再加上各旅团的直属队,每个旅大约有七千人。

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战之后2() 
李学坤将正规军划分为两个旅,每个旅下辖两个团,每个团大约三千人,再加上各旅团的直属队,每个旅大约有七千人。

    一旅旅长,李学业坤任命赵大海担任,下辖两个团,一团长曲成双,二团长焦长江。这两个团长原来都是保安团的团长,在滁洲一战中立下了大功,所以,李学坤将他们提拔为正规军的团长。

    二旅旅长韩云飞,一团长杨明,二团长孙宝河。杨明从特战大队调到二旅当团长,李学坤相信,在他的带领之下,二旅一团一定会成为一支劲旅。

    至于二团长孙河,原是二团尖刀连的连长,经过几次血战,展现出了极大的能力,多次被破格提拔,孙宝河这一次被任命为二团的团长,也算是实质名归。

    至于原二团团长鲁达,李学坤则给予了提拔,李学坤将全根据地的保安团进行了整编,共约一万人,成立了保安总队,由鲁达任总队长。

    杨明走后,江峰接任了特战大队大队长的职务,特战大队扩充到了二百人,分为八个分队。

    大刀队也扩充为大刀营,全营三百五十人,全部使用德制m38冲锋枪,每人一支德国原厂的二十响镜面匣子。

    骑兵连扩充为骑兵营,全营三百人,由原骑兵连连长张德柱任骑兵营营长,每人都配备了日式马刀以及德制m38冲锋枪。

    炮兵团团长依然由姜大牙担任,不过现在的姜大牙比之以前,腰板硬了不少,这次战斗,一共缴获了十二门日制75mm野炮,再加上四门德制150mm榴弹炮,三门高射平射兼用炮,姜大牙可以说是全军最威风的人。

    这还不包括三十门150mm的重型迫击炮,算上这些炮,装大牙手中的大炮足有五十门,而那些轻型迫击炮,李学坤则抽走,给每个团组建了一个炮兵连,如此一来,大大加强了各团的火力。

    姜大牙可是美的鼻涕冒了泡儿,看的友邻部队那叫一个嫉妒羡慕恨。可以说,姜大牙的炮兵团是李学坤的拳头部队,有了他,李学坤就敢与日军精锐的野战旅团叫板。

    李学坤的警卫连也有了扩充,达到了将近二百人,每人都使用汉阳造冲锋枪。

    以上这些部队,大多配备了德制武器,少部分配备了日式武器,其轻重火力,虽比不了日军师团,但与日军的精锐野战旅团比起来远在其上。

    可以说,现在李学坤部的战斗力,在中*队中算得上是顶尖儿的,就算是日是军派出最精锐的近卫师团与之比较,除了重炮少些外,其它的也毫不逊色。

    除此之外,李学坤为了加强作战能力,成立了参谋部,由刘向辉任参谋长,带着几十个参谋每日研究战术战法,兵棋推演。战时指挥作战,这也让自己省了许多的心思。

    编制整顿,军队的训练,让李学坤着实忙了一阵子,等一切都忙的差不多,已是三个月之后了,眼见着新兵基本上训练成熟,李学坤这才松了一口气。

    一九四零年的春节到来了,虽然是战时,但是,由于铁血抗日军刚刚打了一个大胜仗,日军都被滁洲为禁地,所以,滁洲城看不到一点紧张的迹象。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滁洲城百业兴旺,繁华了起来,全然没有一点战争的痕迹,人们似乎也忘记了战争,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办着年货。

    小孩子穿上了红红绿绿的新衣裳,唱着,跳着。

    大人们都割几角肉,买点面粉,以充作年货。

    李学坤看到,很多人家甚至点起了红灯笼,祈求着来年平平安安,亮亮堂堂。

    李学坤不由心有所感,春节了,小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母亲总是买几匹布,给自己做件新衣裳,然后包些饺子,那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好,饺子菜多肉少,但是自己却也是开开心心。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隔了一世,这一切,都变的远去了,自己所在的时代,是一个战争的年代,老百姓们并不敢奢望多富贵,只希望能太太平平,健健康康就心满意足了。

    哎,一晃儿,自己已来到这个世界两三年了,滁洲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无不浸透着自己的汗水,能让老百姓在战乱中吃口饱饭,勉强生活下去,是自己的愿望。

    自己也只能做到这些,等什么时候打跑了日本人,再来建筑自己的国家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