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翎看完,抬头望向袁应泰。
袁应泰苦笑着说道:“看到了吧,皇上也觉得现在的将官、士卒难以胜任收复辽土之事。这道圣谕,便是要招揽人才,以图大用。”
苏翎不置可否,将文书放在桌上。天启皇帝态度倒是与前任皇帝不同,但,这也毕竟不是一两日便能办妥的。若是再往前十年,或许能避免辽事糜烂的趋势。
袁应泰接着说道:“自万历四十六年闰四月起至泰昌元年九月止,朝廷共发过银二千一十八万八千三百六十六两,这便是将朝廷府库搬空也不够用啊。为此,不得已加征辽饷,算是勉强够支。但。。。。。。”
袁应泰为将话说完,又从桌上翻出一份文书,递给苏翎,说:“你看看吧。”
苏翎再次接过细看。这是山东登州海防道按察使陶朗给朝廷的奏书,称:山东登州接到原任监司府佐将领胡嘉栋、张文达、周义、严正中等大小官员共五百九十四员名,毛兵、川兵及援辽登州旅顺营兵三千八百余名,金、复、海、盖卫所官员及居民男妇共三万四千二百余名,各处商贾二百余名。
苏翎随心知辽东南四卫的大小官员一概逃亡,这也正是其希望的局面,但此刻却是头一次看到这般详细的数目。这可不真的是逃空了?
袁应泰接着说道:“你看到了吧,这便是辽东。这些我属下管辖的官员,竟然连留在金州都不肯,直接跨海去了山东。南四卫,我是指望不上了。”
苏翎缓缓将文书搁在桌上,想了想,说道:“袁大人也只有等待关内的援兵了。”
“那些援兵?”袁应泰嘴角抽动了一下,像是触到了痛处,说道:“这些银子,大半都花在调集各镇官兵,招募士卒上了。安家银,马价银,铠甲兵器银子,哪一个不是都给全了的?可兵呢?去年调集出关的,到今日还未抵达山海关。你说我指望什么?”
苏翎说道:“广宁一带还有多少兵马?”
袁应泰说道:“除去我已经调集到辽阳的,算上那些溃兵,也还有四、五万吧。我已奏明皇上,升任宁前道参议王化贞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广宁事务。并一再请求由海运输送粮饷,皇上已升太仆寺少卿毕自严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驻扎天津,备兵防海,并兼管粮饷事宜。”
苏翎听见王化贞,便追问一句;“那广宁一带的粮饷便由巡抚王化贞专责?”
“是的。”袁应泰看了看苏翎,补充说道:“你放心,你那一部胡秋青所要的粮草、器械,我以发文给王化贞,要其给予办理,现在想必已经拨付了。那王化贞一向与西虏。。。。。”
说道这里,袁应泰顿了顿,该了口,以便与苏翎的习惯一致,说道:“就是蒙古部族,联络甚密。王化贞一直请求朝廷拨付赏银,以便利用蒙古人牵制建奴侧翼。这与你的布置是一致的,所以这次,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王化贞与蒙古人?”苏翎问道。
“嗯。”袁应泰说道,“他与虎蹲兔、炒花等部一向都有联系,有专门的通事往来其间。朝廷上有关蒙古人的消息,他提供的最多。”
听到这个解释,苏翎便对胡秋青一路暂时放宽心思。
苏翎对于胡秋青在蒙古部族的境内活动,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这也是唯一的人选。
宰赛受了苏翎所部的大恩,当然与努尔哈赤的挟持境遇不同,且不说宰赛感恩戴德与否,单是报仇雪耻,也能让其与胡秋青联手对付努尔哈赤。既然王化贞也意图笼络蒙古人,那胡秋青所作的一切,自然与王化贞相关,若是按朝廷升王化贞为辽东巡抚驻防广宁的话,胡秋青建立蒙古一部的兵马,可也能算是王化贞的功劳。若是等宰赛与胡秋青联手攻打一下沈阳,或是开原、铁岭,这一部分功劳必定会被朝廷认可。
所以,苏翎不仅对胡秋青放了心,也对王化贞放心。基于这一点,苏翎对于王化贞这个人,似乎有几分好感悄然而生。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53章 提督辽东()
不过,袁应泰说了这么多,却不是为王化贞铺垫。
只听袁应泰又说道:“蒙古这边,你不必多虑了。你与我说的策略,我已细细思过。。。。。。”
袁应泰又再次顿了一下,看向苏翎,接着说道:“最初我的确想先保住辽阳。前些日子急于调兵守辽阳,这兵马渐多,粮草却又入不敷出。眼下朝廷一番整治,算是粮草有望了。可是。。。。。。”
苏翎不急不躁,只望着袁应泰,听其细说。
袁应泰长叹一气,说道:“等这些都有了着落,我才细细考虑到辽阳是否守得住的问题。显然,你是对的。适才所说,辽东南四卫没有指望,就算招募人手,也得有人去办才是。而关内援兵,没有两月以上,也别指望能到得了。如今唯有广宁一带的溃兵还在,可若是就算能再次召集起来,也不过数万,且本就是溃兵,如何上阵,至多守城。”
苏翎摇摇头,但没有开口。
袁应泰说道:“我知道,就算守城,也保不定他们不逃。对这些官兵,就算是升职、赏赐银子,也换不到一次胜仗。所以。。。。。。”
袁应泰直直地盯住苏翎,说道:“我唯有指望苏将军了。”
当初救出袁应泰,那一番密谈,只能算是给袁应泰描述了一幅建功的图卷,当然苏翎所部兵马的气势,也给袁应泰留下不错的印象。可回到辽阳,文官的固守疆土的心思,便占了上风,而苏翎的策略,则放到了第二位。这些天袁应泰一天数道催兵、催粮、催饷的奏书不断,当真是心急如焚。好容易到了一部分,等看到那些兵马,袁应泰才明白过来,那些想法,不过是想法而已,并不能带给他固守辽阳的信心。此时,苏翎的策略以及兵马态势,才又回到袁应泰的眼前。
苏翎也望着袁应泰,目不转睛,缓缓说道:“袁大人,我的想法,已经说过了。若是大人全力支持,我会给辽东一个安稳的疆域。”
苏翎将“辽东”两字咬得很重,但袁应泰似乎并未感觉到其中的含义。
袁应泰久久注视这苏翎,好一会儿才说道:“好。既然你能收复辽东,我也信你能做到。”
这话像是并未说完,苏翎隐隐觉得袁应泰的心思有些捉摸不定,不像以往那样能一眼看透,不过,苏翎只是等待着袁应泰后面的话,并不插言。
袁应泰面色变得有些阴沉,盯着苏翎,缓缓说道:“前些日子,我曾给皇上上了道秘折。”
苏翎仍然面不改色,静听。
“朝廷上如今广为招徕人才,如你这般出身,自然也在其列。不过,当初你逃出边墙,朝廷上有人对此颇为诟病。再说,兵部翻查历年文案,总算是查到一条关于你的记载。”
查出身?苏翎觉得有些好奇,这个时候,查这个做什么?难道大明朝的敌人不是建奴么?还有闲工夫管苏翎来自何处?那些文官当真是吃饱了撑的,真该都调到辽东来打一仗,让其知道什么才是正事。
“你原是苏州府人?”袁应泰问。
“是。”苏翎没有犹豫,这个来历已不算秘密。
“今年二十九岁?”袁应泰又问。
“是。”苏翎答道。
“可有家人?”
苏翎犹豫了,迟疑了片刻,才答道:“没有。”
“苏州府苏姓可是大户,怎会没有?”袁应泰问道。
“与苏州府的苏姓大户没有关系。”苏翎答道,“我自幼孤身一人,四处流离谋生,后来才投军入伍,到辽东戍守边墙。”
袁应泰疑惑着望着苏翎,好一会才说道:“兵部查到的,也是这些。这便是朝廷不解之处。”
“问这些为何?”苏翎问道,极力忍着不耐烦。
袁应泰却没有立时回答,站起身来走了几步,才回身面对苏翎,说道:“辽事糜烂至此,你又是这么一个尤其难得之人。你且告诉我,当真会收复辽东?”
苏翎毫不犹豫地答道:“只要大人全力支持,辽东必复。”
“那么。。。。。。你不会是第二个努尔哈赤?”袁应泰终于问出了这一句话。朝廷给其的回文中,一定要袁应泰担保,苏翎不会成为日后的努尔哈赤。看来,这朝廷也是将苏翎当作辽东群山之中独立的那些部族了。这也难怪,对于京城的皇帝与那些文官们,辽东本身便是穷山恶水之地,若不是为了祖宗疆土,这仗恐怕都不想打。
袁应泰问出这句话,心中着实不安,如此质问,又是蠢到极点。谁会自认心存反意?那努尔哈赤当初还假意与大明周旋数年,直到羽翼丰满,这才自立一国。这苏翎难道没有脑子?若没脑子怎么又今天这般实力?
苏翎盯着袁应泰,面色不变,好一会,却忽然一笑,说道:“袁大人,努尔哈赤是个什么东西?他不过是个专事劫掠过日子的头目,你觉得我会是那样的人?”
这话是答,还是未答,可就看听得人如何想了。
但袁应泰显然是偏向自己希望的那一面,听苏翎如此作答,便明显看出松了一口气,却不忙着继续说话,而是转身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慢悠悠喝了一口。
“苏将军,”袁应泰此时有几分辽东经略的架势了,说道:“你在宽甸,还有那个什么千。。。”
“千山堡。”苏翎坦然说道。
“对千山堡,你做的那些事情,我亦有耳闻,不仅是我,朝廷上也有人知道一些。所以,这猜忌定然不会少。”
苏翎依旧略带笑意,却也不去问猜忌什么,说:“袁大人,这些随人家怎么说,我只管做自己的事。”
“嗯,”袁应泰对此比较满意,说道:“这样便好。”
苏翎说道:“袁大人今日可有些。。。。。。”
袁应泰摆摆手,说道:“也罢,我就直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