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人就是蓝玉。
郁闷的冯胜也挑选了他的先锋,傅友德。这是一个真正的传奇人物,他之前似乎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但由于表现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其名声远远不如郭兴等人。冯胜挑选他为先锋似乎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
这两个人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挽救了这次并不成功的出征,这只能用无心插柳来形容了。
洪武五年(1372)二月二十九日,徐达大军进入山西境内。蓝玉率领骑兵为先锋,先出雁门关,他的运气不错,在野马川今蒙古克鲁伦河)碰到了王保保的骑兵,蓝玉奋勇当先,一举击败王保保。这是王保保的第一次退却。
三月二十日,蓝玉连夜追击,在土剌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再次攻击王保保,王保保战败,向北逃去。这是王保保的第二次退却。
徐达和蓝玉都很兴奋,在他们看来,击败王保保只在明日!
而此时的王保保却终于等来了他的机会,报仇雪恨的机会。早在一个月前,他就得到了明军出征的消息,仔细考虑了自己的军队实力后,他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军事才能不如徐达,军队战斗力也不如明军骑兵,不能与明军正面作战,如战必败,要想击败明军,只能用伏击。
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与元将贺宗哲商定,在岭北今内蒙古北部)设下了圈套。所以他在战役开始之初,不断出兵与明军接触,故意战败。应该说蓝玉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将领,他并没有孤军深入,而是等待徐达大军的到来。此时的徐达却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上当了。
五月六日,王保保突然出现在岭北,徐达立刻带领军队追击。当他进入岭北山区后,贺宗哲突然出现,偷袭明军,由于没有提防,明军大败,死伤万余人,此时王保保和贺宗哲合军一处,准备一举歼灭徐达的大军。
可是徐达毕竟是徐达,他在四年级学到的科目挽救了他。在极为不利的境况下,他以令人难以想象的理智和镇定稳住了局势,将军队安全撤出,并修建了堡垒,挡住了王保保的数十次进攻。蓝玉在作战中十分英勇,多次掩护军队撤退,表现了他名将的素质。
王保保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只能望天兴叹,此生胜不过徐达矣!
同人不同命
就在中路徐达军失败的同时,李文忠的军事行动也充分体现了祸不单行这句俗语的准确性。六月二十九日,李文忠率领军队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败退。李文忠似乎是受了徐达的传染,也开始轻敌冒进,他将辎重留在后方,亲自率领大军轻装追击元军。
李文忠并不是毫无战略考虑的,他的用兵特点就在一个“快”字。如果把徐达比作谋略周详的长跑选手,李文忠就是百米赛跑的能手。在应昌,他创造了一日破城的纪录;这次,他认准了元军没有防备,所以大胆追击,以图一举歼灭元军。
当他追击到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时,终于找到了败退的元军,只不过似乎和他想象中有点不同。这支部队并没有逃跑的狼狈和疲态,相反个个都龙精虎猛、跃跃欲试。
似乎上当了。
统率这支军队的是元将蛮子哈剌章,这是一个很有才干的将领,他采取了和王保保相同的战略,吸引明军主力进攻,然后寻找时机决战。此时的李文忠军已经连续追击了数日,十分疲劳,而元军利用小股兵力引诱,大部队却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他们已经在此等待李文忠很久了。
到这份上了,啥也别说了,开打吧。
李文忠确实厉害,在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亲自率领部队与元军交锋,激战数日,居然打垮了元军,歼敌上万人,但明军死伤也不少。按说打到这个地步,面子也有了,就该回去了,可李文忠实在不是好惹的。
他力排众议,以惊人的意志力和指挥才能率军队追到了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一定要把元兵赶尽杀绝。元将蛮子哈剌章自知惹了大麻烦,招惹了这个煞星,他已经命令军队后撤,以躲避李文忠,打不起还躲不起吗?
没有想到,李文忠欺人太甚,一点面子也不给,一路追过来,不要自己老命誓不罢休。俗话说狗急还跳墙,何况是人!元军随即以决战架势布阵,意欲与明军决一死战。李文忠虽然勇猛,却并不笨,看见元军要拼老命了,便收兵修建营垒,据险自守与元军对抗。元军十分惊讶,不明白这个追了他们几百里地的家伙为什么突然不打了,但这个人太可怕,他们畏惧明军设有诡计,也不敢轻举妄动。双方就此僵持下来。
不久之后,李文忠发现粮食不够了,便如同游行一般,大摇大摆地把部队撤走,元军看他如此嚣张,认定必有伏兵,不敢追击,李文忠就此班师而还。
徐达和李文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打击元军的目的,但至多只能算是个平手,并不能算胜仗。
而事先最不为人看好的西路军,却创造了奇迹,这一奇迹的缔造者,正是傅友德。
西路军前进的方向是兰州,到达兰州以后,冯胜做出了一个决定,分兵。
由于此次他的任务只是疑兵,没有什么作战任务,五万人在自己手下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让他们去干点事。但冯胜毕竟是一流的军事将领,深知大漠之中分散兵力是大忌,所以他只给了傅友德五千人而已。更出奇的是,他也没有交给傅友德明确的战略任务,这也不能怪冯胜,因为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战略任务。
在我看来,冯胜似乎是看着手下的五万人无事可干,让他们出去逛逛的。
五千人确实不多,但要看在谁的手里,这些兵到了傅友德的手中,就逛出名堂了。
神奇的傅友德
傅友德没有因为自己的兵力少就龟缩不前,在判断当前局势后,他亲自率五千骑兵攻打西凉今甘肃武威),击败元将失剌罕。一胜。
取胜之后,傅友德马不停蹄,进攻永昌今属甘肃),击败元太尉朵儿只巴,杀敌数千。二胜。
此时的冯胜终于看清了傅友德的实力,他放心大胆地将主力交给了傅友德,对于傅友德来说,这无异于猛虎添翼。他亲自带兵再次攻打元军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活捉元平章管著,并杀死元军五百余人。三胜。
此时甘肃的元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从各处听说有个叫傅友德的疯子看到元军就打,而且战无不胜,非常害怕。唯有求天保佑,这个疯子不要来找自己的麻烦。
然而傅友德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根本停不下来。六月三日,他继续进攻,这次倒霉的是元将上都驴,他不巧遇到了傅友德,结果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投降。四胜。
六月十一日,傅友德大军攻打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元军守将伯颜帖木儿听到傅友德前来,连抵抗的勇气也没有了,当即开城投降。五胜。
傅友德大军继续前进,在别笃山口遇到了元岐王朵儿只班带领的元军主力,傅友德二话不说,碰到就打,击溃元军数万人,抓获文武官员二十余人。元岐王朵儿只班孤身一人逃走。六胜。
之后,他又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击败当地元军,缴获牛羊等大量战利品。七胜。
一直打到十月份,由于缴获的战利品实在太多,已经严重影响了军队行进速度,而元军已经被打怕了,见到西路军就逃,也无仗可打了。二十四日,明军班师回朝。
从五月到十月的这五个月里,元军痛苦不堪,傅友德带领数万大军从甘肃打到蒙古,所向披靡,来回折腾元军,元军又怕又恨,打又打不赢,躲也躲不了,整日在恐惧中生活。
傅友德以几万军队在北元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纵横南北,竟无人可当!实在令后人叹服,他七战七胜的不朽传奇也就此记入史册。
十一月,中路军徐达、右路军李文忠由于战况不利,也先后班师。在这次北伐中,朱元璋并没有达到他肃清北元的目的,而北元却认识到了明的强大,双方就此进入僵持状态,明朝的第一代名将们也结束了他们的传奇,即将面对未来的命运。
这一僵局在十余年后才被打破,打破它的人正是在这次北伐中成长起来的蓝玉。
第十六章 建国()
第十六章 建国
暂时结束北元战争,让我们看看朱元璋是怎样着手建立他的国家的。
朱元璋建立了国家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给它取一个名字,这可是极其重要的,就如同今天的人们要给孩子们取名字一样,这个名字要叫几百年,马虎不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文化修养有限,但他们建立的朝代取名为元,可是大有来历,这个元字是取自于《易经》“大哉乾元”之意,也代表了其对中华文化的景仰。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朝代取名为明,就有很多争议了。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朱元璋出身于明教,所以才有此名;而另一些人认为,元是北方政权,按照风水来说,是水,属阴,而朱元璋定都南方,要用南方之火明来镇住北方之水阴。
当然了,情况到底是怎样,只能去问朱元璋了。
在给自己的国家取好了名字后,他也考虑着给自己找个光荣的祖先,虽然他经常自称“淮右布衣”,摆出一副英雄不怕出身低的势头,但大臣们都知道,这些称号只有他自己能说,谁要敢当着他的面说出这些话,就等着掉脑袋吧。他原先考虑要认宋朝的大圣人朱熹为祖先,但有一个客观原因使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一想法。
因为朱熹生活的年代离他太近了,不太好浑水摸鱼,朱百六等人还在那里摆着呢,别说骗人,自己都骗不过去。于是就此作罢了。
经过二十余年的混战,中国大地上饿殍遍野,田地荒芜。开国皇帝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