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只要走了就会留下痕迹。人生也一样,不可能不与人处事,不可能不与人打交道、交往。与人交往就会留下一个人的痕迹,就会暴露一个人的品德。一个人被人指使、受人差遣了,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就会伪装,避免自己吃亏。可是?当我们面对苍天的时候,苍天有眼,我们都暴露在苍天之下,无法伪装自己。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思是:如果把天地比作一张大网的话,万物都在其中,一个都不会遗漏。)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真实地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更有利于我们生存,有利于我们在任何环境下生活。
只听说有翅膀才能飞翔,还不曾听说没有翅膀也能飞翔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依据的,人也一样,人的品德是依据一个人的行为而来的。只听说一个人对某个事物很有研究,他才是真正地知道、了解这个事物。还不曾听说到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根本不了解,也没有去研究,他能知道、了解这个事物的。
(与世隔绝,无知无欲,怎么了解社会?怎么能够更好地生活、生存?)
看一看面前的虚空,想一想自己的内心:里面是不是也像面前的虚空那样,一无所有。如果还有,赶紧把它清空,包括让你开心的喜事。如果无法清空内心的想法,还在胡思乱想,那就叫“人在心不在”、心不在焉。
如果我们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不需要经过思想就能判断出是非,一切止于耳目不需要用心去想,空出我们的心房。如果我们能够达到这样地境界,那么!我们的心房里面,还能有什么东东容不下呢?如果我们达到了这个境界,只会神鬼都会来依附。
当然!如果我们想达到这样地境界,是必然有依据的。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是‘道’,人在天地中的位置,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我们只有明白这些,才能达到这样地境界。才能一切止于耳目,空出心房,才能包容一切。
人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但是!人区别与他物,人是有灵智的。所以!大多数人是有分辨能力的,能够分辨出是非的。禹和舜都知道这些道理,遵循这个道理。所以!人民都依附于他们。这也是伏羲、几蘧一生所遵循的道理。何况!我们面对的大多是普通人!我们与他们相处,还有难度吗?”
通过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心斋不是让我们与世隔绝,不是要我们无知无欲。而是!要我们屏蔽不需要、无用的信息。
skbshge
第1083章 庄子谈命与义()
庄子内篇第四篇《人间世》的第二个故事,是讲叶公子高将要作为楚国使者出使齐国,临行前他向孔子请教。与前面一样,都是假托孔子而说的。其实!都是庄子想要表达的。
在第二个故事里,庄子主要假借孔子之口讲“命”与“义”。然后!引申到语言沟通的局限性。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沟通工具,却无法尽到自己的职责,那么?我们怎么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所以!第二个故事也一样很重要!
我们在社会上走动,与人相处,怎么才能做到表达出自己正确地意愿呢?
可是?当我们正确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后,难道我们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结果并不是!就算你表达了自己的意愿,别人理解了,但是别人并不一定能够满足你的意愿。
因此!引申出一个更重要地社会问题:语言沟通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可这还是不够。就算你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你一样不能达到目的,这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本。
意思是告诉我们:社会问题不是靠语言沟通来解决的,而是!靠对方的诚意来解决的。对方没有诚意,你表达清楚了意愿又有什么用呢?
这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本。
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君权专制,君王说了算,权力者说了算,其他人无能为力。在君权专制面前,你的一切作为,都是无效的。不!是君王权力者让你有效就有效,让你无效就无效。
因此!就有了“命”与“义”之说。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这段话的意思是:
天下有两件无法回避的事:一是命!二是义!做儿女的孝敬父母长辈,这就是命!这是我们做人所无法回避的责任。要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要孝敬父母长辈?我们却无法解释清楚,但是!我们的内心就是觉得我们应该这样做。这就是命!
做臣子的侍奉国君,听从于国君,这就是义!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这样。上有国君,下有臣子,再下有子民。所以说: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是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有那种面对大环境的无奈。
接下来,又具体解读了“命”与“义”。
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悦生而恶死!夫子其行可矣!
这段话的意思:
所以!孝敬父母长辈的人,无论在什么地环境下都能使父母长辈感到安适,这就是最好地孝敬。侍奉国君,听从于国君的人,无论办什么事都能让国君放心、满意,这就是最好侍奉、忠心。
追求问心无愧的人,无论遇上悲哀和欢乐的事,都不会影响到他的情绪。知道遇上的是无可奈何的事,他们都能接受现实,坦然处之。这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作为臣子、作为人子,都会遇到不得已的事情。当我们面对的时候,我们要忘掉自己,尽心尽力地做,尽量做好。这样!我们哪里还有时间去想个人的问题呢?人生再美好,我们也将无暇顾及。死亡再可怕,我们也无心去想。你按照我说的这些去做,就可以了。
在第二个故事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庄子对命与义的解读,还可以学到许多处世的技巧。第二个故事的后面部分,就是教导我们说话、处世的技巧,很现实的,无论在什么朝代都很适用,有借鉴的价值。
skbshge
第1084章 庄子螳臂挡车的悲叹()
庄子内篇第四篇《人间世》中的第三个故事,颜阖被请去做卫国太子的师傅,临行前他向卫国遇大夫蘧伯玉求教。这个故事很短,但其中有两个很有名的典故,一个是“螳臂挡车”,另外一个就是“养虎为患”。
作为《人间世》篇,主要讲人间世事的,讲如何处世的,自然其中少不了讲如何处世了。
在第三个故事中,蘧伯玉教了颜阖如何处世的法子,这个法子值得世人学习。
在这个故事中,蘧伯玉教导颜阖的处世之法不同于前面孔子教导的法子,具体说来,是真正道家处世的法子。
前面孔子教导的处世法子,有一些是儒家思想,庄子套用了一下儒家思想。其核心,还是讲道的。
也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共同之处的。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是哪家思想,都是为生存服务的,都存在着一定地共同之处。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道家处世的法子,然后!由道家处世之法而引申出万物处世之法。也就是说!第三个故事是讲人如何处世,而后面的故事是讲物如何处世的,讲树是如何处世的。
在《庄子》一书其他篇章中,还讲了其他物处世生存的法子。比如说,那个叫与不叫的鹅。
第三个故事主要还是讲“螳臂挡车”的,然后才引申出“养虎为患”。讲螳臂挡车在前,讲养虎为患在后。
庄子是怎么讲起螳臂挡车的呢?
要是追读起来,还必须从前面往下撸一遍。
总之!在当时的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世人想生存下去是很难的。不是回避就可以回避得掉的。并不是那些学术奸细所想象地那样,也不是某些人所误解地那样:无为、避世,跳出山界外不在五尘中就可以的,也不是修炼成神仙就可以回避掉的。不是!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你就是孙悟空,你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你无法回避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你无关躲避。再则!你也无法躲避,你必须与人接触、与人有交结。你吃盐、穿衣等等你必须与别人交结,不然你一样无法生存下去。
在现代社会,你不与人交结你更无法生存下去。虽然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了,可人与人的交结处却更多了,谁也离不开谁了。当然!这个“谁”是泛指,是指那些你需要的人。
既然无法回避,为了生存下去,我们就必须勇敢面对了。
因此!就有第三个故事,教导我们如何用道家的方法去处世。
螳臂挡车是告诉我们,面对现实的无奈!
如果我们有那个能力改变世界,拯救天下苍生,那我们就去行动好了。可是不是!我们的力量就好比螳螂的手臂,是阻挡不了车轮的,是阻挡不了历史的进程的,是阻挡了意识形态的走向。
历史的车轮是无法阻挡地,意识形态也一样是无法阻挡的。因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并非一时,而是长期地积淀才形成的。所以!凭借个人的一腔热情和能力,是无法阻止的。
要想改变社会意识形态,改变世人的意识观点,也一样需要时间。
在历史进程的车轮面前,在社会意识形态面前,没有人可以做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尽自己的能力,去一点一点改变既以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只有一点点地去改变,彻底改变过来是需要时间地。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
庄子告诫我们不要螳臂挡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