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呢?”完子说:“越国出兵齐国,无非就是想捞个‘正义’的名声,在诸侯国面前抖抖自己的威风。
他们其实没有能力吞并齐国,我带着贤良之士出兵抵抗,战败并且战死,叫做‘以身殉国’。我是大王的兄长,越国的人一看杀死我了,觉得他们的威风也赚够了,而且看见齐国还有这么一批肯为大王您效力的勇士,一定会有惧怕之心,所以他们一定会退兵的。”“李代桃僵”这一计。“李代桃僵”的本质意思就是用较小的代价来换取巨大的胜利,当然,使用这一计的前提是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众我寡。
两军对峙的过程中,势均力敌或者敌众我寡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这种情势并不代表没有取胜的机会。如果指导思想正确,就可以把军队的劣势变成优势,取得战争的胜利。打仗和经商一样,要会“算账”,最终的获利才是真正的获利,不能只看眼前,而要懂得趋利避害。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在自己的马总体不如齐王的情况下,却最终取得了胜利,就是因为其谋士孙膑比较会“算账”。古人云:“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能够以极少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这是非常值得的。
春秋末年,齐国的大权落到了大夫田成子手里。但是因为田成子不具有皇族血统,上台就显得名分不正,所以国内怨言四起,其他诸侯国对此也很不服气。
有一天,越国就以田成子谋逆篡位为借口,出兵攻打齐国。这个时候,田成子慌了,急忙召集心腹商量该如何退敌。由于人多口杂,意见难以统一。有人说越国欺人太甚,我们应该全民出动抵抗越国;有人说我们不可以倾城出兵,因为现在国内怨言四起,民众是不会效力的;有人说,不如割几座城池给越国,他们也许会退兵。
他们提出的这些方法其实都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由此田成子非常苦恼。这个时候,他的哥哥完子站出来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大王请让我率领一批贤良之士出城迎战,我们会拼命地打,但最终还是要战败,并且人人都要战死,这样,越国就会退兵。”这席话让在场所有的人都震惊了。
田成子也对他的话表示不解:“你为什么要带着一批贤良之士出城迎敌呢?”完子回答说:“王弟你刚刚拥有了齐国,老百姓不知道你治国的本领,有些目光短浅的人说你是窃国大盗。所以你让老百姓去战斗,他们不一定会卖力气。只有那些贤良之士,他们觉得自己国家被越国攻打是蒙受了耻辱,才愿意全力出战。”田成子又问:“那为什么要战败,并且全部战死呢?”完子说:“越国出兵齐国,无非就是想捞个‘正义’的名声,在诸侯国面前抖抖自己的威风。
他们其实没有能力吞并齐国,我带着贤良之士出兵抵抗,战败并且战死,叫做‘以身殉国’。我是大王的兄长,越国的人一看杀死我了,觉得他们的威风也赚够了,而且看见齐国还有这么一批肯为大王您效力的勇士,一定会有惧怕之心,所以他们一定会退兵的。”三十六计田成子听完之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虽然觉得这样的方法很可悲,但是又苦无良策,于是只能这样去做。果然,一切都和完子说的一样,他所带的贤良之士全部战死,越国退兵,齐国转危为安。
在这个故事里,完子在权衡利弊之后,果断地作出以身殉国的决定。他用李代桃僵的办法,使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而齐国正是通过完子的舍生取义,最终才免受灾难。
当灾难无法避免的时候,总需要有人适时站出来承担责任并且解决问题。通常这都会是非常艰难的任务,但只有这样,方能体现出其忠肝义胆为国捐躯的觉悟。
第40章 三十六计 (13)()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中姜维弃粮胜魏兵就是典型的“李代桃僵”的案例。蜀将姜维听说司马昭杀了曹髦又将曹奂立为皇帝,于是就以司马昭弑君为由,发兵兴师问罪。他率军兵分三路杀入祁山,当时祁山由司马昭手下的大将邓艾驻守。邓艾手下的参军王瓘假装跑到姜维这边投降,姜维虽然表面接受了他,但是心里却并不信任他,于是就让人暗中监视他的动向。果然,不久他们就抓住了王瓘的小尾巴。
王瓘派去给邓艾送信的人被姜维抓住,姜维就将送信的人杀掉,又将信里面约定的时间做了修改,提前了五天,然后派人把信送给邓艾。邓艾接到了“王瓘”的书信,立刻写了回信告诉王瓘,到了“约定”的日期自己会亲率五万精兵到坛山谷中去。邓艾虽然为人谨慎,但还是中了姜维的圈套。等到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埋伏圈,幸亏他急中生智,丢弃坐骑混在步兵里才跑掉。
姜维虽然诱使邓艾中计,但是没有封锁住消息,王瓘听说事情败『露』,一咬牙一跺脚就烧掉了姜维军中的粮草,不往自己的根据地突围,反而是往蜀兵的大本营杀去。这一做法让姜维难以料想,为了保住蜀军大本营,他只好舍弃掉了快成为“盘中餐”的邓艾,而是去追杀逃跑的王瓘。王瓘怕被追上,就将沿途的栈道和关隘尽皆烧毁,但最终还是被姜维追上,投江自尽。姜维感到非常生气,就把王瓘的部属全部活埋。在这场战事中,姜维造就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局面,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伐魏的大好局面丧失掉,灰溜溜地退回蜀国。
有时候战场上的较量是殊死的较量,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大局,不得不牺牲一小部分人。这便是“李代桃僵”。
姜维墓。该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幕前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蜀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墓碑后就是高大的墓。
无良策,于是只能这样去做。果然,一切都和完子说的一样,他所带的贤良之士全部战死,越国退兵,齐国转危为安。
在这个故事里,完子在权衡利弊之后,果断地作出以身殉国的决定。他用李代桃僵的办法,使齐国避免了一场灾难。而齐国正是通过完子的舍生取义,最终才免受灾难。
当灾难无法避免的时候,总需要有人适时站出来承担责任并且解决问题。通常这都会是非常艰难的任务,但只有这样,方能体现出其忠肝义胆为国捐躯的觉悟。
《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四回中姜维弃粮胜魏兵就是典型的“李代桃僵”的案例。蜀将姜维听说司马昭杀了曹髦又将曹奂立为皇帝,于是就以司马昭弑君为由,发兵兴师问罪。他率军兵分三路杀入祁山,当时祁山由司马昭手下的大将邓艾驻守。邓艾手下的参军王瓘假装跑到姜维这边投降,姜维虽然表面接受了他,但是心里却并不信任他,于是就让人暗中监视他的动向。果然,不久他们就抓住了王瓘的小尾巴。
王瓘派去给邓艾送信的人被姜维抓住,姜维就将送信的人杀掉,又将信里面约定的时间做了修改,提前了五天,然后派人把信送给邓艾。邓艾接到了“王瓘”的书信,立刻写了回信告诉王瓘,到了“约定”的日期自己会亲率五万精兵到坛山谷中去。邓艾虽然为人谨慎,但还是中了姜维的圈套。等到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进入了埋伏圈,幸亏他急中生智,丢弃坐骑混在步兵里才跑掉。
姜维虽然诱使邓艾中计,但是没有封锁住消息,王瓘听说事情败『露』,一咬牙一跺脚就烧掉了姜维军中的粮草,不往自己的根据地突围,反而是往蜀兵的大本营杀去。这一做法让姜维难以料想,为了保住蜀军大本营,他只好舍弃掉了快成为“盘中餐”的邓艾,而是去追杀逃跑的王瓘。王瓘怕被追上,就将沿途的栈道和关隘尽皆烧毁,但最终还是被姜维追上,投江自尽。姜维感到非常生气,就把王瓘的部属全部活埋。在这场战事中,姜维造就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的局面,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伐魏的大好局面丧失掉,灰溜溜地退回蜀国。
有时候战场上的较量是殊死的较量,很多时候,为了保证大局,不得不牺牲一小部分人。这便是“李代桃僵”。
姜维墓。该墓位于甘谷县六峰镇姜家庄村南将军岭靴子坪上,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幕前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写着“蜀汉大将军姜维之墓”。墓碑后就是高大的墓。
顺手牵羊:取夺微小,顺势而变题解“顺手牵羊”比喻意外获得的某种便宜,而且这样的便宜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有时候,“顺手牵羊”被用为贬义,说某些人贪小便宜,为人不够君子,经常从别人身上取得意外的收获。但是作为一种计谋而言,它就不算是贪小便宜了,而是认真寻找出对方的漏洞,借机利用,最终自己从中取利。
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就是要抓住战机,乘隙争利。这也是“顺手牵羊”的一种表现。
经典再现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
古文译读即使是敌人出现的极小的漏洞也必须乘机利用。即使是再微小的利益,也要力争获得。变敌人的小漏洞为我方的小胜利。
前沿诠释“顺手牵羊”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来比喻扒手(小偷),但在三十六计中则是一条上策。虽然说其中有不义、贪小便宜之嫌,不过在战争中也有一句话叫做“对敌人心慈手软,那就是对自己残忍”。
晋朝时期,北方的前秦日渐强大起来,他们打算迅速消灭东晋司马氏政权,然后一统天下。公元383年,前秦国君苻坚打算率军九十万入侵东晋的边境。他先命令弟弟苻融攻下寿阳,首战告捷。苻融根据观察,认为东晋兵力不多,而且严重缺粮,所以建议苻坚快速进军东晋。苻坚听到这个消息之时,他的百万大军还没有聚齐,但是又不想错过机会,就率着几千大军匆匆赶到寿阳。
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的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