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后?!”
在纠结中,两个字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黎叔的脑海,令他怦然心动,内心变得有些热切了。
“嫁给一个汉人,交好一个部族,貌似不算吃亏。”
接好土人,对汉人那是有利无弊的好事,就是山里人精穷,缺盐少食,似乎不是好归宿。
“不好让乖女儿去过苦日子,不妥,不妥!”
想来想去,黎叔的脸色变幻不定,难以抉择。
“周迈,把我们带的礼物送上来。”
“喏!”
一个木头盒子被客客气气地捧了过来,入手沉重。
“这是?。。。这。。。这!”
黎叔打开盒子,一道亮光耀眼夺目,金灿灿,亮晃晃,竟然是金子,十数根金条,不下百两之巨。
周晓峰对送礼的效果相当满意,要知道,他自己以前也从未经手过那么多金条。一百多两黄金,价值白银近两千两,足可以在两广江浙这等富饶省份买下两三百亩水田,即便作为聘礼,那也是相当贵重了。
“无功不受禄,这份礼,我不能收!”
黎叔也是见过世面的,惊讶片刻之后便恢复如常。礼下于人,必有所求,这后生仔拿出这么一份重礼,不知道有何居心。
他刚刚放下的心,又再度提了起来,只是拒绝的时候,语气已经相当客气了。
“黎叔不必推辞,晚辈以后借重之处颇多,这不过是一点小小心意罢了。”
“。。。今天我来,是想商谈两家合作。有熊氏,乃是上古战神蚩尤遗族,也是华夏苗裔,炎黄子孙,千载之下,仍未忘回归故土。而晚辈作为汉家男儿,肩负祖先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重责大任,幸得各部族拥戴,提兵三万,欲复兴大业,任重道远,尚需南洋百万同胞的帮助。”
“我神州陆沉二百年,亿万汉人戴着枷锁在满清的鞭子和屠刀下生存了十数代人,但我汉人的反抗从未有停止,我们先辈的血绝不能白流。。。如今满清大乱将起,正是我辈建功立业之时。”
“白莲教、天地会起事不断,杨洪之乱如星火燎原,满清已是纸糊的老虎,一捅就破,一推就倒。吾欲申大义于天下,重立龙祖太昊伏羲氏旗帜,报十世之仇,复父母之邦。到那时,你们,还有他们,都将是民族、国家英雄,图画凌烟阁,美名传播万载!”
“。。。可有人愿意助我?”
。。。。。。
这是一个人的舞台。
周晓峰鼓动如簧之舌,滔滔不绝,一身浩然之气,正气凛然,一众随从一个个眼露狂热崇拜之色,而汉人自黎叔以下,一个个听得心惊肉跳:
“这是要煽动造反呐!”
******
每周冲一次新书榜,求兄弟们支持!~
多谢啦!
第三十一章 从龙()
更新时间:2012…11…20
《国史。忠武王本纪》略曰:
“。。。忠武王黎氏讳锦辉,字汉光。。。王父景德公,为红旗义军大将,世居南海,称雄海上。及红旗军事败,郑石氏降清,而景德公南迁,王亦往,居龙兴岛,妻刘氏。
“王有二女,适太祖,为高皇后安儿,贵妃宝儿。王虽外戚,襄助太祖有大力焉,居功至伟,俾以军功封南王,世镇海南。
“王无后,太祖以贵妃次子继之…
“……”
“初,太祖欲兴义兵,反清革*命,王面有疑色。太祖说之曰:“华夏,祖宗之家业也,九州,汉人之天下也。满清无道,窃据神器,此乃吾等子孙之耻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哉!”
“王慨然曰:‘粉身报国,固所愿也,敢不从命?’”
“太祖丰姿英伟,气度非凡,王意许之以二女,太祖然之,遂破家舍业,从征二十余载,封大将军王,为武臣第一。
“龙历九千八百七十三年,王以旧疾薨,太祖闻之大恸,乃罢朝三日,谥忠武,赠之以亲王爵,并以贵妃次子继其后,使后嗣不绝。
……
“人尝言,王以中人之资而至王爵,际遇之奇,国朝未之有也,史臣不以为然。
“太祖微时,王视之为珠玉,许之以双壁,顺天应命,从龙保驾,辅运开国,终位极人臣,此何德何能也?
“太史氏赞曰:识英雄于草莽,辨真龙于微末,诚伯乐之能也。襄赞军机,使粮草不绝,保基业无虞,此萧何之才也。”
。。。
“住嘴!你这乱臣贼子休得胡言乱语,尔欲葬送吾等性命欤?我等虽身处南洋,依然是天朝子民,以下犯上,罪在不赦啊!该死,该死!”
一位读书人模样的中年人排众而出,指着渐入佳境的周大师怒喝,一张老脸早已涨得通红。
“先生何人也?”
“琼州府秀才黄世仁。”
这位老夫子捋了捋胡子,通红的脸上略有得色。
“黄世仁,黄先生,尔何人也?”
“我乃读书人,世代耕读传家,看你也是读过书的,可知道天地君亲师?可懂得忠君爱国,恪守本分?”
黎叔在一旁为周晓峰等人介绍道:
“秀才公是我们请来的西席。”
原来是个不得志的老酸儒啊,你个高中没毕业的半文盲,不知天文地理,不通政治历史,只晓得几句之乎者也的小小秀才,居然还敢和我这好歹混了文理双学位的来得瑟,这不是自找不痛快嘛。
“失敬失敬!敢问秀才公,尊驾祖上何人也?”
还是这个问题,这有点问候人家祖宗十八代的架势了,黄秀才被气得噎住了,半晌也说不出话来。他不过是被‘渔民’们掳来,或者说,请来的教书先生。除了斗嘴,哪有丁点反抗之力,在周晓峰的气势压迫下,他只好明智地选择闭口不言。
“秀才公祖上想必也是汉人,你我都是汉人,我们汉人,去忠于建奴的君,爱鞑虏的国,何其可笑!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你知不知道,什么是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你们晓不晓得,我们汉人与满人有何等的血海深仇?”
别说周博、周迈和有熊氏三十亲兵一脸茫然,南社的汉人们都是连连摇头,即便是秀才公,也无从反驳。要论见识,这几百人加起来也比不上混过n多年论坛,下载过几千本网文的现代人。
满清的文字狱实在太成功了,片言只语不得流传,掩盖了那一段血淋淋的历史。而普通百姓,哪怕是乡间最渊博的知识分子如举人、秀才之流,也顶多是学得三五本四书五经,即便读了几篇杂书野史也多是语焉不详。
“王上乃是天生伟人,见过大世面,见识比我们这些山野之人不知道多上多少倍,反正今日两族欲化干戈为玉帛,王上就给我们好好讲一讲吧……”
周博倒是处事老到,见机化解了冷场气氛。当下南社村民也只好收下黄金、山货等各色礼物,将一行人迎入寨中,摆酒设宴款待往日势同水火的近邻。
周晓峰不知道这个普通的,在后世被有人称为“民族大团结日”,而又有人称之为“炎黄觉醒日”的日子,在未来中华帝国的历史上将有怎么样的份量。
他只是将自己听说过的,以及自己揣摩的历史一一娓娓道来,有人听不懂汉话,立即有懂汉话的亲兵和乡民翻译转述过去。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我华夏历史,至今已近万年之久。。。。。。”
整个场院里起先有些喧哗,但是后来变得安静,大家都被华夏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惊呆了。有熊氏开创文明,轩辕黄帝,炎帝神农氏统一九州,后有汉之威仪,唐之繁荣,宋之富庶,明之武功,不由令人目眩神迷。
讲到五胡乱华,再到蒙元灭宋,最后满清入关的深重灾难。。。间或有人落泪,有人痛呼,还有人顿首扣地:
“可恨啊!可恨我不能早生二百年!”
周晓峰足足讲了半天,口水讲干,嗓子都冒烟了,大家犹自翘首倾听,如孺子之望慈母。见天色已晚,他才决定明天继续讲述华夏帝国兴亡史,但是大家都徘徊不愿离去,满场都是泪水。
很多时候,语言比刀枪更有力量。而他手里握着的更犀利的武器,便是华夏祖先的旗帜。相形之下,语言,不过是太阳发散的一缕光芒罢了。
只要炎黄子孙没有忘记先辈的历史,那团烈焰便永不会熄灭。
。。。
黄老夫子失魂落魄离开的时候,他在月光下还在不停自言自语: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文字狱、南京条约……好一个大清帝国,好一个康乾盛世!”
他现在才感受到,生活在这么一个蛮夷统治的国家是多么屈辱的事,好男儿就应当学周晓峰那般揭杆而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他心中热血翻腾:“只要能恢复中华,粉身碎骨又何惜!”
他的眼里,尽是泪水,转而又欢喜流涕,仿佛光明突然绽放在他眼前。
“王上身边还没有读书人,这是大好的机会呀,我欲从龙!从龙,就在今日!”
当夜,注定还有许多人辗转难眠。
而此时,在黎叔家里,南社以及黎氏交好的一些村寨主事者正聚在一起商议大事。这些人或是亲族,或是朋友,或是老伙计旧搭档,都是靠得住的圈内人。
“从龙?”
“对,就是从龙!非是这等英雄人物,岂能成就大业?!”
说话的是南社的二号人物,黎叔的智囊兼堂弟黎明黎光耀,他坚持道:
“兄长现在从龙,正当其时也。周王正是用人之际,我等此时从龙,日后封侯拜相,岂不是指日可待?”
“几万土兵而已,岂能成事?”
黎叔犹豫不决:
“当年蔡牵老前辈麾下战船数千条,部下近十万,犹自兵败舟山。我红旗帮鼎盛之时,也有七八万将士,纵横天南,连满清、英夷联军都无可奈何,最后还不是风流云散?”
“此一时彼一时也,张保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