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愕拿杌孀琶篮玫奈蠢础
赵连理听得很高兴,但是听着听着又皱起了眉头,”友亮啊,你知道你姑父就是个带兵的武夫,你姐夫呢就是个庄稼汉,比不得你,上过学,读过书。你别看咱们听得直点头,可真要让咱动手~~~”赵连理望了望夏鸣浩,夏鸣浩也是点了点头。
“其实咱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起,那就是屯田~~”宋友亮说道:”不管将来如何行事,眼下首先就是要吃饱肚子,如果一天到晚为了两餐温饱发愁,那就啥也别做了~”
“嗯,有理~~”赵连理说道:”我原本就知道等着上面发下粮饷,然后克扣一点下来。兵士们总说我克扣军粮自肥,可这么多年,我赵某人肥在哪里了?”赵连理自嘲道。
“是啊~”夏鸣浩叹了口气,”每天为了几斗粮食,弄得所里的军户门各个把我当恶人,背地里叫我夏扒皮,可我夏家这么多年来也没积下多少钱粮,真是向来就一肚子怨气没处撒~”
宋千斤笑道:”友亮啊,你就把你开荒屯田的法子都告诉你姐夫和姑父,一笔写不出两个亲字嘛~”
“是,爹~”
第14章()
过了年之后,宋友亮又要去大嵩卫的卫学读书了。明朝以文制武,如果自己能考上个功名什么的,将来行事也能方便很多。明代在周边地区建立不少卫所,派遣军队驻扎,既理军政,又理民事。但沿边地区经济、文化不发达,武臣子弟长期居住在沿边地区,没有入学读书习礼的机会。为此,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下诏在辽东等卫设立卫学。此后,沿边其他卫所也都先后设立了卫学。明代卫学的设立情况比较复杂,有一卫设立一所卫学的,有合二卫设立一所卫学的,还有联三卫、四卫设立一所卫学的。
其实那大嵩卫的卫学荒废已久,完全是一些武官子弟瞎胡闹的地方。里面的教喻先生拿这般武官子弟毫无办法,只是按月拿俸禄,混日子罢了。宋友亮以前以为军户是不能参加科举的,其实事实刚好相反。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进行统计可以发现,永乐十三年乙未科,军籍考生中榜者为47人,占总数的13。4%,与大多数军户尚未在经济上翻身的背景相一致。而到弘治十五年壬戌科,军籍进士已达到88名,占总数的22。2%。若加上14名官军籍进士,则占到了总数的25。7%。此后,军籍考生中榜比例大体保持在25%左右。如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军籍(含官籍)进士为87名,占25。3%。崇祯元年有84名,占23。8%,考虑到明朝中后期军户数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军籍进士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军户占全体人户的比例,说明军户较其他人户谋取政治保护的愿望更为强烈,付出的努力更大,只是一般的穷军户无力供养子孙读书罢了。
宋友亮走进卫学学府,只见院子里杂草丛生,树木枝繁叶茂的过了火,显然是很久没有人打扫修剪了。园中有七八个和自己年龄相若的青年嘻嘻哈哈地来回打闹,看见宋友亮进来,也毫不在意。
宋友亮走在前面,许二多背着包裹紧紧跟随,主仆二人走到一处书斋前,抬头只见一块油漆剥落的匾额上写着”礼仪”二字,一个身穿青色布衣,头戴阳明巾的老儒生正低头看书。依照前世的记忆,宋友亮记得那是卫学的教喻吕文洲,也是个屡试不中的落第秀才。
宋友亮赶紧轻嗽一声,行礼道:”学生海阳所宋友亮,拜见先生~”
老儒生抬起头,放下手中书本,轻皱眉头道:”如果宋公子只是想考个武秀才,那大可与他们一样~~再来也是无益”吕文洲指了指外面嘻哈打闹的一班子弟。
宋友亮记得自己以前也是个顽劣之人,读书时嘻嘻哈哈,此刻宋友亮却一本正经地说道:”以前学生无状,辜负了先生的苦心,现在痛改前非,决心认真读书”
吕文洲顿了顿,似乎也发现了宋友亮与之前有所不同,又说道:”只是我看宋公子面向,颇有灵气,但还需雕琢。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吾辈苦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无非上报君王,下报黎民而以。当今圣天子在位,吾辈正是大有可为之时!如果宋公子有心读书,老夫也愿意倾囊相授~”吕文洲好久没教到正儿八经的学生了。
宋友亮赶紧向吕文洲拜倒:”请先生教我~~”
吕文洲赶紧扶起宋友亮,说道:”宋公子不必多礼,既然宋公子求学若渴,那老夫自当倾囊相授~~指一条捷径给你”
“捷径?不是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吗?”宋友亮有些不解。
“哼哼~~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听老夫说来~”吕文洲笑道。
原来,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以宋友亮的条件完全可以不用去学校,然后参加考童子试这么按部就班。自明代中叶,一直行至清末有一种制度叫”纳粟入监”应试者可以不经过童子试、科考的,也能参加乡试。其实”纳粟入监”就是化银子捐一个监生,取得乡试入场资格。如果用现代的观念来看,这种花钱买来的监生,就类似没有扩招前的大学自费生。不过走这个途径的人,往往会被人看轻,如同后世走后门的名牌大学一样。不过事情也总有例外的,比如明代罗圭七次应考都不能通过童子试,捐监后却在乡试、会试中连获第一名。
吕文洲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小册子,上面写着《群英谱》三字,这可不是什么武侠小说,而是吕文洲几十年来收集的各种各样的诗词八股文等不计其数,然后摘出其中精华写在一本本子上。毕近考科举中与不中往往看主持考试的人与你的思想对不对路,除此之外,还需要知道考八股除去文章好之外最重要的是得考官的心。而想得考官的心的话两点最为重要。第一是自己的字好不好看,一手漂亮的字能够为自己的考试加上许多印象分。第二是论述的方法是不是考官喜欢的。这些都是成败的关键点。
这,就是吕文洲所谓的捷径了。
“宋公子,如果你能把老夫这本《群英谱》读熟、读透,再加上几分运气,榜上有名的机会还是有的~”吕文洲郑重其事的点了点头。
宋友亮一阵激动,急不可耐的拿起《群英谱》翻读起来。
于是宋家凑了一笔钱为宋友亮捐了监生,然后宋友亮又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强化训练,宋友亮真的站到了崇祯十年八月山东的乡试考场上。乡试在山东省会济南府举行,许二多和张石头以前见过最大的城市就是莱阳县城,如今进了济南府,直嫌自己少生了几只眼睛。吕文洲也很久以前才来过一次济南,虽然也是有一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但是比许二多他们的上蹿下跳斯文多了。只有宋友亮不以为然,吕文洲还道是宋友亮气定神闲,志在四方。
一进济南城,最先看见的就是气势恢宏的德王府,明天顺元年,明英宗朱祁镇复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同日封其余四子为德、秀、崇、吉四王。被封到德州的德王朱见潾为英宗次子,初名见清,因爱恋济南湖山泉水之胜,以德州地方贫瘠,风沙过大为由,要求改建王府于济南,然而这一请求却没有得到明英宗的批准。直到明成化元年,明宪宗朱见深继承皇位后,才批准德王改其驻地为济南。成化三年,朱见潾来济南就位。获准改驻济南后,朱见潾所作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以珍珠泉为中心大兴土木,修建德王府。德王府系在济南城区最繁华的地段——原济南公张荣府邸旧址上扩建而成。德王府亦称”德藩故宫”,据说,德王府占地广大,济南城内有三分之一的地都被囊括,为明代济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它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
第15章()
济南贡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当年的贡院规模比较大,南起小布政司街,往北直到大明湖南岸。济南贡院,是明清两代进行”乡试”的地方。贡院内的主要建筑就是”号舍”所谓”号舍”,就是秀才们参加考试的地方。和现在的考场设置不同,当时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每人独居一间”号舍”,”号舍”门外有卫兵把守,进行全封闭式的考试。
考生进入”号舍”之前,还要经过严格的搜身检查。明清的科举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试潮的程度。除了在进场前由卫兵仔细搜查外,乾隆年间对考生的穿戴还专门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不论是帽子还是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皮衣和毡衣要去掉里子,袜子用单层的,鞋用薄底;其次,考生用来装考试工具的袋子也不能有里子,砚台不能太厚,毛笔的笔管必须空心,木炭只准两寸长,烛台的柱子必须空心通底,糕点都要切开检查。考生装用品的篮子要编成玲珑格眼,以便搜检。在接受检查时,考生的内衣、内裤,都要解开。
“号舍”内十分狭小,勉强容下一人,内有可以移动搁置的木板数块。白天,将木板分开,上层是桌,下层是凳。晚上,将木板并在一起,又成了卧榻。考试整天进行,吃喝拉撒全在其中,其滋味不亚于坐监牢。考生应考时除必备文具外,还需携带生活用品:提篮、食盒、食物、饭碗、蜡烛,甚至便器、卧具、取暖用炭等等。山东历来是教育大省,济南贡院规模最大时,号舍曾达到1。5万间左右。
宋友亮到了贡院才发现和自己一起参加考试的,都是些三十来岁的中年人,甚至还有头发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