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我是刘邦-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以上可以看出,不论是平民百姓、普通士卒还是最高统帅,他们的终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益——自己的切身利益,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根据利益得失作出的反应。刘邦能够满足身边人对利益的要求,所以,那些人为他出生入死,攻城略地;他的决策也能适当满足天下人的利益诉求,所以得到拥护。可见,“与天下同利”作为决策的宗旨,保证了“决策对头”,没有犯像项羽那样的重大的政治错误。当然,刘邦的“与天下同利”,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他主要满足的是刘邦追随者和拥护者的利益与要求。这一点在刘邦称帝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用人得当”

    西汉是中国历史第一个兴盛的朝代。西汉帝国的创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一代名君的人物,正是这个“父弃兄嫌”的农村浪荡子,在秦末群雄并起、铲除暴秦、争夺国柄的斗争中,打败兵多将广、勇武过人、具有独压群雄之势的项羽,建立汉朝政权,奠定了两汉四百多年的基业。刘邦究竟有什么样的超人才智使自己由山野草民一跃成为一代至尊呢?初看起来,他的确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斩将攻城,可是他有一种常人所不及的本领,那就是善于用人。所以毛|泽|东认为“用人是当”刘邦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刘邦就个人的出身、威望、才能特别是在反秦战争中的作用而言,都远远不如项羽,但他极为重视人才,一旦发现有才能的人士,如萧何、张良、韩信、陈平、彭越、英布、郦食其、陆贾以及颇能指挥战斗的曹参、樊哙、灌婴等,无不采取各种策略招纳或笼络到自己的麾下,并大胆地提拔使用,做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贤任能极大地弥补了刘邦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甚至是道德品行上的瑕疵。在转变竞争劣势的用人实践中,刘邦突出的表现就是善御人杰,得人制胜。刘邦自己也总结说自己能战胜项羽是他善御“人杰”。按韩信的表述,是“善将将”。刘邦列举了使他获得成功的三大人杰——张良、萧何、韩信,而项羽只有一个人杰——范增。这就造成了双方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一之势。曾是项羽部下的韩信,“数以策于项羽,羽不用”,后经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韩信被破例任命为三军统帅,屡建战功。萧何出身平平,“于秦时为刀笔吏,碌碌未有奇节”,受到刘邦的重用后却成了能臣贤相。刘邦本人无大智大勇,但他靠重用贤臣勇将而取得成功,足见其用才有方。而项羽不但拒用韩信这样的帅才,就连他身边谋深智广、对他忠心耿耿的老臣范增亦不能相容共事,关键时刻范增出走,高层人才竞争成三比零之势。这时,从人才学的观点来看,项羽最后惨败于垓下、自刎于乌江也就不足为奇了。

    善御人杰,这比一般意义上的善于用人又推进了一大步。项羽仁而爱人,而对范增这个智慧高出自己的人杰却容不下,所以仁而爱人可得八百死士,但难挽救他于战略失败之中;刘邦待人慢侮,“轻士善骂”,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弱点,但他善御人杰,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他的弱点,并在较量中最终取胜。

    刘邦的用人特点是善御人杰,刘邦的最大历史贡献也是善御人杰,其中既包括征战时代的“三杰”,也包括他为身后举荐的“四杰”。对后者,《史记?高祖本纪》作了引人人胜的记述。吕后问即将辞世的刘邦:“陛下百岁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问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慧,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你)所知也。”西汉前期的历史证明,刘邦举荐的“四杰”的表现,同他预言的相似程度令人叹服。曹参、王陵、陈平的前后相继出任国相,周勃在安定刘氏政权中所起的特殊作用,皆如其所见。

    如果从起用“三杰”算起,到“四杰”最后一人辞世为止,刘邦识别人杰的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在这种群雄蜂起、变幻万千的时代,识别人杰能达到这种程度,应该说是十分罕见的。

    刘邦提拔和实用人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在反秦战争和楚汉之争中,刘邦团队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底层人员,突出的代表就是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四人。樊哙“以屠狗为事”,可以说其从事的是一种低贱的行当,后来又跟随刘邦逃匿于芒砀山中;郦商实际上是无业游民,所以“陈胜起,商聚少年得数千人”;滕公夏侯婴“为沛厩司御”,等于是赶马车的,所以职责为“每送使客”;灌婴是“睢阳贩缯者也”,也就是贩卖各种布帛的人。根据秦朝规定,除了夏侯婴因为是在官府御马得以“试补县吏”,其余三人都属于“家贫”、“市井”的范畴,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为吏。刘邦由于自身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跟当时的社会底层人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能认同他们,加之刘邦知人善任,各色人等各得其所,一时间麾下形成百川归海的浩大阵势。刘邦还十分注意从原秦朝官吏中网罗人才。对那些过去曾为秦朝效力,现在转变立场,愿为反秦斗争和自己争夺天下服务的官吏,他都一一吸收进自己的“人才库”,为我所用。如曹参原来是秦朝的下层官吏,后来成了刘邦手下名列前茅的功臣,担任了丞相要职。再如阳武人张苍,秦朝时官至御史大夫,归汉后,刘邦封他为北平侯。张苍精通律历,刘邦命他制订国家管理章程,主管郡国上计。又如叔孙通,先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朝中为官,刘邦把他吸收进自己的队伍,命他制定朝廷礼仪,礼仪成赐金五百斤作为奖赏,并拜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刘邦还曾欲封原秦朝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二人怕汉军不服,故而不受,后拜为左右校尉。这二人在灌婴率领下,在荥阳以东大破楚军骑兵,使“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称:“汉兴,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索隐》注口:“高祖功臣百三十七人,兼外戚及王子,凡一百四十三人。”据初步统计,明确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封侯者,如言明以卒相从和未担任吏职以客相从的,约占25%;以基层吏相从的封侯者,约占55%;其他的包括少量旧贵族后裔和归附的将与臣,约占20%。正所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正是这些“布衣将相”,才使刘邦成就大业,开创新兴帝国。

    “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

    1962年1月30日的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大谈刘邦从谏如流的故事:

    “从前有个项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篇。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利了,项羽败了,这不是偶然的。”

    对于谋臣的谏言,刘邦有比较强的辨识鉴别能力。还是这个郦食其,一次刘邦与他谋划如何削弱项羽的势力。郦食其献的计策是周武王的分封制,以笼络诸侯,分化项羽的势力,刘邦认为很有道理,命令抓紧刻印,立即实施。郦食其还未开始操办,适逢张良来访,刘邦就把郦食其的计谋给张良讲了一遍,想再征求一下张良的意见。谁知张良听罢大惊,随后对此策一一作了剖解,提出“八不可”。当时刘邦边听边吃饭,等听完,急得把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了,命令赶紧销毁已经铸好的封印。

    刘邦处世为人粗蛮无羁,但对于分析鞭辟入里的话哪怕是批评的话都能入耳人脑,并在行动上积极改正,从而保证了创建帝国的宏图伟业在正确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读《史记?高祖本纪》便可知,刘邦的口头禅就是“如之奈何”“如之奈何”,白话就是“这可怎么办”的意思。表面上看,一个想得天下的人,天天对着一帮能人问“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显得自己无能。其实,这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对于一个卓越的政治领袖而言,真正需要他去把握的是大的方向、目标和动力,至于具体的方法和策略,多听听,多问问,天下智慧尽归我用,只要保有清醒的判断力和理性的选择力就足够了,又何须以自以为比天下人都聪明的方式包打天下呢?

    公司正式成立以后,弗雷德。史密斯便积极努力地争取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合作。为了这第一个大客户,他可谓使尽了浑身解数,不知耗费了多少个通宵达旦,也不知在纽约与华盛顿之间跑了多少个来回。

    在弗雷德。史密斯看来,联邦快递公司提供的隔夜速递服务可以为对方节省大量的金钱与时间,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对方根本没有理由拒绝这项服务,而且,甚至自己公司的名字都与联邦储备系统极为相似,因此他对拿到这个订单充满了信心。

    因此,在与联邦储备系统进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