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梁伯倒没有因此而动心,不过,梁国的某些大臣却建议梁伯不如将曲沃武公和狐突的人头送给郑忽,给郑忽结好。
给出的理由也非常具有说服性,郑忽现在名为晋卿,实专晋权,曲沃不可谓不强,不也败在郑忽手里了吗?
况且现在郑忽现在已经控制了整个晋国,威势不可挡,梁国绝对不是郑忽的对手。
这是其一,其二,郑忽身为郑国世子,即便联合其他国家打赢了郑忽又能怎么样,再进一步,就是擒住了郑忽又能怎么样,杀又杀不得。
不仅如此,万一引得郑国出兵,那梁国能抵挡住郑国的进攻吗?
怕是不能吧!
退一万步来讲,郑伯顾忌颜面,不会出兵,但郑忽终究还是要回国继位的,谁能保证,郑忽继位之后不会报复梁国。
除非能生擒郑忽,这样或许会减小郑忽继位的可能性。
但是郑忽是那么好生擒的吗?
郑忽领兵打仗的能耐,梁国有一个能和郑忽相比的吗,晋国周围的国家里能找到和郑忽的相比的吗?
只怕是很难找到吧!
既然帮助曲沃,最终只会对梁国有害无利,那何不杀了曲沃武公和狐突,从而结好郑忽,同时还有好处可拿。
这样的好事哪找去!
这样的论调让曲沃武公如坐针毡。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万一梁伯真的起了歹心,以他现在处境,他是真的毫无反抗之力。
这可要了亲命,这样的事情,他总不能跑到梁伯面前把问题挑开了,问个明白吧?
所以,这两天曲沃武公可以是是惶惶不可终日,犹如惊弓之鸟。
倒是狐突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跑去找梁伯去问个明白,梁伯究竟准备怎样处置他们君臣。
只不过狐突到现在一直还没回来,这让曲沃武公更加不安了。
虽然不安,但是他却还没失去理智,一边焦急的等待着,一边派人前去偷偷的打探消息,做好逃离梁国的准备。
万一狐突有个三长两短,曲沃武公便逃离晋国周边的国家,他准备先到成周王城避避难,再做打算!
。。。。。。
第313章 天命难言()
虢国国都,虢邑。
虢公最近刚从洛邑回国。
自从天子和郑国和解之后,天子便有些心灰意冷,日渐消沉的感觉,而且成周境内最近也无太过要紧的事情,所以,虢公便向天子请辞一段时日,回国处理一下国政。
天子自然无不可,事实上,天子现在感到重振王威无望,已经消极懈怠了,连带着处理政事之类的,也完全交给了周公和虢公。
虢公想要回国一段时间,回去就是了,天子根本也不在意。
虢公回国之后的这几日里,得到的最为震撼的消息,莫过于郑忽已经灭了曲沃,完成了晋国的统一。
晋国之政又再次归于翼城。
这事的影响太大了,这不仅意味着翼城和曲沃延续了几十年,数代人的内斗结束,也标志着郑忽控制了整个晋国,郑国的“毒手”已经延伸到了晋国。
晋国,早晚会成为郑国的一部分。
这是必然的!
想想也是,郑忽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晋国统一,他可能再把统一后的晋国归还给唐叔虞的后代吗?
根本不可能嘛!
除非郑忽是当世周公,不然,谁会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拱手让给别人。
更别谈,晋国可不是什么小国。
在文侯时期,晋国那是天下响当当的大国之一,有天子所赐的彤弓,在汾水流域,晋国才是真正的老大。
这么大一片土地,谁不动心?
就是虢公自己,换位思考一下,他也断无将晋国重新归于唐叔之后的道理。
所以,晋国或早或晚一定是郑国的一部分。
一个现实当世的超级大国,一个曾经的大国,二者合二为一,虢公想想都感到一阵心惊。
这天下,以后,谁还是郑国的对手?
而且晋国一旦归于郑国,那么成周就犹如郑国国内的一封君。
王室受制于郑国,再无逆转的可能!
说实话,王室衰微,天厌周德已经成为天下人的共识。
即便是身为姬姓子孙的虢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就像郑庄公在伐许之后告诫公孙获所说的那样“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而且,周德既衰,天下人猜测在周后兴起的应该是齐国,楚国,秦国等国。
齐国,是尧、舜、禹时期的大功臣,四岳的后代,当初尧帝在位时,便像将帝位传给四岳,但是被四岳给推辞了。
后来,禹预荐四岳于天,想要将帝位传给四岳,但是四岳却先禹而死。
所以,在天下人看来,四岳之后的兴起是必然的,是天命的轮转。
而楚国,是上古高辛氏的火正祝融的后代,其先祖在上古时期便有大功,而后的鬻熊又是文王和武王的帝师,但周得天下后,鬻熊的子孙却收到歧视,直到成王时,才得封子爵。
而今天厌周德,被周压制的楚国自然也会兴起。
秦国,是伯益的后代,伯益亦有大功于天下,伯益因佐禹治水和佐舜调训鸟兽有功,而被赐姓嬴。
伯益本来是禹选定的继承人,但最终却被禹子启所杀,至今未能得天下,所以,在周德衰落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上天要重新授予嬴姓天下的节奏。
总之就一句话,天下人认为周衰后,异姓将会兴起,从姬姓手中接过天命的大旗。
像齐、楚、秦等异姓国都是候选国之一。
那么,这样说起来,问题是来了。
郑国可是周的同姓国,现在郑国的兴起看起来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事实,这又该如何解释?
虢公真想不明白,按天命来推算,无论如何也轮不到郑国崛起才是啊!
但现实情况是,郑国现在已经是中原的头号强国,这还是没有算上郑忽控制的晋国的情况下。
若是再算上郑忽控制的晋国,郑国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强国。
这根本不符合常理以及逻辑啊!
上天不是已经厌弃周德了吗?郑国这又算怎么回事?
郑国立国不过三代,对天下有什么大功?
为何上天会如此偏爱郑国?
虢公极为不解,自己又想不通,只能跑去找虢国的史官和巫祝去询问天命。
得到的回答却是基本一致的。
天命难言,非圣人所能知,虽然如此,天报有德,可以明矣,郑之兴,或因桓公大德于民,武公有大德于周,二公之德,故天报之!
虢公听完,接着问了一句“晋不有大德于周乎,是何以至此?”
然后,这俩神棍开始忽悠虢公道:“晋虽有大德于周,然《诗》云:‘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於缉熙!单厥心,肆其靖之。’,且周公所谓敬天保民,晋之衰,在上不能敬保天命,下不能抚育群生,是以衰!”
虢公沉默良久,而后又继续问道:“天继而厌弃周德,我周之子孙可膺受天命乎?”
此话一出,这俩神棍额头上冒了一层细汗。
这样的事,谁特么的敢开口乱说。
什么叫膺受天命?汤武革命那叫膺受天命!
换言之,虢公在问,姬姓子孙是否能代周而有天下,革周王室的命!
这倒不是说虢公心存不轨,而是虢公真是因为疑惑不解,所以才鬼使神差的问了那么一句。
不过,这一句话却是把虢国的史官和巫祝这两大神棍给问倒了。
这事别说他们不知道,就是他们真的知道了,也不敢说啊!
一个不慎,这可是要死人的!
自古以来,天命唯有王者可言之。
像自恃天命的有夏桀和殷纣王。
夏桀宣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不过这话很快被小民在私底下怼了回去,“时日曷丧,予与汝偕亡!”
殷纣王则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而其他号称知道天命的还有武王和周公,武王和周公还讨论过天命的问题。
总之一句话,非王者圣人不敢妄言天命。
虢国的这俩神棍偷偷的对视了一眼,却没人敢开口。
而恰在此时,有人来报,说曲沃使者请见。
这让俩神棍暗松了一口气。
。。。。。。
第314章 小丑必亡()
“上国灭曲沃而一晋,外臣奉寡君之命特来称贺,谨献白璧二双,帛百匹以贺成功!”
翼臣的大殿中,贾国使者恭恭敬敬向晋侯献上礼物,表示对于翼城统一晋国之事深为欣喜。
“上国全晋而有,复文侯之业,光唐叔之德,寡君闻而大喜,所谓亲仁善邻,国之宝也,邻之喜,吾之喜也,是以寡君特遣外臣谨以白璧一双,金五百,帛百匹贺之!”
贾国之后,杨国使者紧随其后,献上礼物称贺道。
贾国、杨国的使者都来了,怎么能少的了霍国。
“上国诛叛逆,讨不臣,扬祖宗之德,为后世开业,甚光美,寡君闻而慕之,心向往之,特遣外臣谨以金千镒,粟三千锺,帛百匹以示仰慕之心!”
郑忽站在大殿中微笑的看着这三个冤大头。
三国本来国就小,现在献上这些礼物绝对称得上是大出血。
话说的好听,什么目的,郑忽用脚趾头也能猜到。
当初郑忽向三国借兵的时候,可是说好的等灭了曲沃就还兵,郑忽诓骗他们借他们的兵是为了和郑军联合攻打曲沃,最终连郑军的影子都没见到,这事他们看在郑国的面子上就忍了,不忍不行啊,毕竟郑庄公都遣使到他们国家又是送礼,又是好言相劝。
事虽然不小,但他们也犯不上惹怒郑国不是?
况且,当时他们手上也没多少兵了,都被郑忽借走了三分之一或者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