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之后便一直蛰伏待机,等祭仲死后两年,终于觅的良机,诱劫大夫甫假,使甫假为其杀子婴,终于复位成功。
而在这之前,他整整蛰伏了十七年。
十七年平入境淡如水的生活依旧没能磨灭他对权力的渴望。
他就像一条毒蛇,凡是被他盯上的猎物,不吃到腹中他是不会罢休的!
从这一点上来说,公子突和郑庄公极像,也怪不得郑庄公死前想传位给他。
而这也正是郑忽留不得公子突的原因。
任何人被一条毒蛇时刻盯着,都不会安然自若。
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杀了这条毒蛇。
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郑庄公当然不知道郑忽心中杀心已起,觉得在此事上多少还是对郑忽有些亏欠。
毕竟既然已经决定以郑忽为嗣,就应该帮助郑忽培植势力,尽量的扫清障碍,这也是此时列国国君都在普遍做的事情。
像周桓王想立王子克为王,就将王子克托付给周公黑肩。
齐桓公怕诸子争立,将太子托付给宋襄公。
而卫宣公更是奇葩,刚开始想立公子伋为君,将公子伋托付给左公子泄,后来娶宣姜,生公子寿,又将公子寿托付给右公子职。
也不知这货是否是在女人身上用力过多,失了理智,他真不怕自己死后,两派争位导致卫国大乱?
郑庄公虽然帮助郑忽扫除了一些障碍,甚至将祭仲和他绑在一块,但是也给郑忽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
他又不是卫宣公,自然知道自家的那三个儿子和郑忽不一心。
在这种情况下,还将他们留在国内,对郑忽是个极大的威胁。
但这也是无可奈何啊!手心手背都是肉。
总不能将他们都驱逐出去,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吧!
再厉害的枭雄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一点感情。
像李二陛下也算是个枭雄了吧,杀兄逼父,但是不也依旧希望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能兄友弟恭吗?
但,这可能吗?
就像法国作家卢梭说的那样“榜样!榜样!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别人以任何东西”。
同样地,有了榜样,那么榜样的力量就是无穷的……
在中国这片土地来说,更是如此。
君不见,历朝历代无论是改革还是制定政策都要从故纸堆里翻出些先例、故事,没有这些东西,就会有人喊有违祖制!
郑庄公移共叔段于京,祭仲不也是先说的先王之制么?
“看来只有等以后找个机会再补偿子忽了!”郑庄公想道。
他本来就是把共叔段之乱的发生归咎于母爱不公。
所以,才致使他四子皆爱。
吸取教训嘛!
“我欲将子突移封至颖谷,子亹移封至虫牢,子婴移封至胡!”
郑庄公最终还是将他的决定对郑忽说了出来。
郑忽自然不会提反对意见。
“自家老爹这件事做的还算是公平!”郑忽心说。
“没有将子突移封到郑宋边界,颍谷距离栎邑也足够远,不过就是离周和伊洛之戎太近了些……”
“不杀子突,无论把他移封到哪里,我都有些不太放心!”
郑忽脑子里想着郑国的边疆,就没能找到有公子突安身的地方!
实在是公子突这个人太能折腾了。
若把他移封到郑卫边界,郑忽怕他和卫人勾结,把他移到郑蔡边界,郑忽怕他和蔡人勾结,郑宋边界就更不用说了……
总之,不杀公子突,郑忽是难以心安了。
“唯,儿对此事并无异议,一切全凭父君做主!”
郑忽很懂事的对郑庄公道。
果然,郑忽的乖巧懂事搏得了郑庄公的好感。
郑庄公笑骂道:“你这小子!”
笑骂之后,却也放下心来。
“感情这个东西,还真是……即便是枭雄人物,也会被它拉低智商!”
……
第94章 上架感言()
本书从四月九号上传到现在,已经将近三个月了,终于等来了上架的这一刻。
这是作者第一次写小说,需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最要感谢的还是各位可爱的读者,没有你们的一直追更,投推荐票,我可能坚持不到现在。
再有就是要感谢大神七月,没有七月大神的推荐,收藏不可能涨这么快。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责编徐徐,感谢徐老湿的答疑解惑。
上架之后,我也不知道究竟会有多少读者依旧坚持看正版,只能说有条件的就支持一下吧!
毕竟新人最需要的就是正版读者的支持。
我知道也有读者是想等书养肥了再宰,但是也依旧希望这些读者能给个首定,让作者心里面有点底!
第一次写小说,也有很多没处理好的地方,真心感谢各位读者一直以来的包容厚爱,感激不尽!!
关于更新问题,现在只能做到一天两更,作者也想多更,多更一章就是一章的钱,但是真是力有不逮。
所以,上架之后,想通过打赏加更的读者还是别花那个冤枉钱,作者至少现在是真没有加更的能力。
只能说新人的专业技能暂时还没练好!
好了,废话也不多说了,等本本书完结之后再谈!!
第95章 如周朝正(1)()
中国的过年习俗究竟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
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了过春节的风俗。
《尔雅·释天》云“唐虞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由此可知,年的称谓应当是起源于周朝。
何谓年?《说文解字》中言:“年,谷熟也。”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子都有谷穗成熟的形象。
春秋亦有传曰大有年。
可见,年最初是庆祝丰收的一种祭祀、欢庆活动。
西周时,每逢新年,诸侯都要朝见天子,拜贺新年,名曰“朝正”。
而在此时,周王室权威虽已大不如前,但是依旧会有诸侯前去朝正。
郑庄公作为周天子的左卿士当然也是其中一员。
至于郑忽则是被郑庄公给稍带上的。
或许是郑忽昨天的表现让郑庄公很满意,郑庄公这才决定在此次朝正时带上郑忽。
郑忽对此自然是欣然应允,他还没见过周天子,这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虽说原主也曾在成周做过质子,但是那些记忆已经很模糊了。
所以,郑忽此次是存了些见见世面、涨涨见识的心思。
周历的十月底,气温已经很低了。
虽谈不上隆冬,却也寒气逼人。
尤其是行在道路上,呼啸的北风,犹如一把利刃,一刀一刀的划过人的脸皮,让人感到一股彻心的刺痛。
郑忽好歹贵为一国世子,保暖御寒的衣物自是不缺,虽谈不上受多大的苦,却也依旧感受到了冬的刻骨之寒。
尤其是在此次前往洛邑朝正的路上。
从西北一阵一阵追逐而过的北风就未曾停歇。
光秃秃的树木零散的分布在距道路两侧很远的井田里,干瘪灰白的野草或横尸在路边或在田地里或随风四处飘荡。
整个旷野之中就惟有郑忽这一行在匆忙的赶路。
也不知是为何,偏偏在前往朝周的日子遇上这么恶劣的天气。
郑忽自邓城归郑时,气温虽也不高,但是却未感受到如而今般的寒冷。
也可能是当时带领着大军,有前军顶风,他在中军感受不深的缘故!
不过,此时的天确实要比他归郑时来的恶劣。
站在车上拉了拉头带的裘帽,又紧了紧身着的裘衣,郑忽这才觉得好受点。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贵族冬天大多穿裘衣御寒。
据传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已出现了裘衣。
《黄帝出军诀》言:“帝伐蚩尤未克,梦西王母遣道人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
另外还有“伏羲作裘”的说法。
这些传说虽不可靠,但并非无稽之谈。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裘”字。
到西周时,着裘装已成为贵族冬日常服。
《诗经》中有多首诗歌提到了这种情况。
如《国风·豳风·七月》言:“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注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当然裘衣也有很多种。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言:“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而郑忽此时身着的正是狐裘。
比狐裘更好的是貂裘。
貂裘比狐裘珍贵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稀少,还在于“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的出色保暖性能。
此外,貂皮还有保健作用,《天工开物》称:“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貂裘即便是对此时的贵族来说,都是个稀罕物什。
主要原因在于貂本就获之不易,体形又小,“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
所以,即便是郑忽这个地主家的儿子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郑庄公倒是有一身貂裘,不过他却从未穿过,而且每次见到那件貂裘,郑庄公都来气。
至于原因,则要追溯到鲁隐公十一年,也就是两年前,周桓王以苏忿生的十二邑换取郑国四邑的那场换地风波。
当时,苏子国虽然地处王畿,却不再听从周桓王的命令。
周桓王不能制,于是,就想了损招,将这不受自己控制的十二个邑换取郑国土地,祸水动引!
郑庄公自然知道周桓王不怀好意,刚开始不愿意换,但是周桓王却是锲而不舍,先是将换取郑国的土地压缩到四个邑,后来又以天子之威强逼。
郑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