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在政治对手李隆基的眼力,没有亲情可言,那怕是自己的亲姑姑,所以太平公主就被赐死在家中,这也算是比较尊重她了吧。总结太平公主的一生,那可以用这样话来定位:有其母必有其女。正是受到了母亲武则天的影响,自己也才会有了当一名政治女强人的想法,这种精神还是很好的嘛!毕竟还是为封建社会中『妇』女地位的提高做出了贡献。

    在诛灭太平公主一党后,唐睿宗李旦彻底的交出了大权,不在过问国事,安逸的当着自己的太上皇,哄哄孙子啦啥的,享受着天伦。李隆基在这场政变后也夯实了自己的根基,当然了,那些有功的追随者们也都论了功行了赏,值得一提的是,就连身边的太监高力士也破格的被封为三品的禁军将领,要知道,在这之前,还没有任何一个太监能官居三品。也是从此以后,唐朝宫廷中的太监数量迅速的增多,这也为唐朝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伏笔。

    扫除了前行路上的障碍后,李隆基开始了一个属于他的被称为“开元盛世”的黄金时代。

第35章 唐玄宗李隆基(三庶子事件)() 
历史的车轱辘旋转到了李隆基的时代,一段中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时刻已经开始了……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那是非常勤勉的,对本职工作一丝不苟,而且他还很有眼光,重用一些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比如说姚崇、宋璟),将唐帝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可以这么说,就在当时,不论从经济、政治、文化还是军事、外交上,大唐都是世界最强的,没有之一。

    公元716年,唐玄宗开元四年,国运昌盛,国库的钱花都花不完,这使得玄宗同志很高兴,但令他不高兴的是,他的老爸在今年去世了……

    开元四年的夏天,唐朝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驾崩于大明宫百福殿,时年五十五岁。

    “孝”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父母健在时,要孝,父母离世,做儿女的也一定要将“孝”进行到底。那么作为当时最高统治阶级的唐明皇是怎样来体现这种“孝”呢?我们从他为自己父亲修建陵寝所花费的钞票就可以一目了然。

    此时的唐王朝正值鼎盛时期,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当时整个世界都首屈一指,所以玄宗李隆基不惜花费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以空前的规格为睿宗营建了万年之地——桥陵,以感激父亲的让位之情。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修建一座陵墓,这在现在看来那纯属败家的体现,但大家不要忘了,这是在唐朝的“开元”年间,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盛世之一。

    桥陵位于关中东部的一个县城境内,在没有桥陵以前,它就是一个县,在桥梁修建之后,它还是一个县,但不同的是,在桥陵修建后,该县就直接被中央管辖了,李隆基对自己老爹的敬重由此可见一斑。

    上处理完长辈的事,下就要管理管理小辈的事了,唐玄宗一生共有子女六七十之多(这才叫儿孙满堂)。按理说,新皇帝上位后,儿子也生了一大把,就该册立储君了,但是当时的皇后没能生育子女,这可急坏了满朝文武,大家可劲的等啊等,可这皇后就是生不出皇子来,但太子还是要有的,无奈只好册立唐玄宗的二儿子李瑛为太子(皇长子李琮小时候打猎时被野兽抓伤了脸,有损国家形象,不适合当太子),李瑛的母亲为赵丽妃,也是当时玄宗所宠爱的妃子。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这位太子以后会成为唐玄宗接班人,但那是在皇权年代,太子的位置是很不好坐的,稍有闪失就会万劫不复。历史上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是耐人寻味的,对于皇帝而言,太子的职业就是等着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细细一想的话这当皇帝的心里会舒服吗?

    母以子为贵,但有时候子也要靠母来确保自己的地位。这不,玄宗皇帝的宠妃又换人了,这次是武惠妃,这武惠妃何许人也?他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这武惠妃和他的姑祖母一样,也是善于心计,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女人。

    武惠妃得宠,间接导致了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人的失宠,这三个人分别生育了当时的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以及光王李琚,这哥仨就因为武惠妃得宠而导致自己母妃的失宠有很大的情绪,就经常聚在一块发牢『骚』。按理说儿子为母亲打抱不平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这是在皇权至上的长安城,自己又是最高权力掌握者的儿子,这牢『骚』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发的,因为暗地里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他们,更何况其中一个还是法定的皇位接班人。

    在这无数双眼睛中,就有一个叫杨洄的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武惠妃女儿咸宜公主的女婿,杨洄揣测武惠妃的想法,就偷偷的观察太子及两位皇子的举动,每每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都要第一时间告知自己的丈母娘武惠妃,然后武惠妃又在唐玄宗的耳边这么一哭诉,说太子及两位皇子不务正业什么的。玄宗那可是聪明人,不会相信一些流言,但他还是产生了废黜李瑛太子之位的想法,原因不是别的,太子李瑛结交外臣,拉朋结党,太子党已经形成了不小的规模,而当时李隆基正值壮年,身体素质也很好,生怕权利的重心有所不稳,所以萌生出废黜太子念头也是情理之中的。

    因此在一次政务会议中,唐玄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但很快被中书张九龄为首的群臣们拉经据典,苦口婆心的劝了回去,群众们意见得听取啊,所以废黜太子的事情就暂时过去了。

    但我们的驸马爷杨洄同志可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太子等人的监视,他很会讨好自己的丈母娘武惠妃,毕竟只要自己丈母娘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自己的前途还用说吗。

    武惠妃自己心里肯定也急,分明自己是皇帝最得宠的妃子,也生了皇帝颇为宠爱的皇子寿王李帽等人,但储君的位子却不是自己儿子的,这让她一个『妇』道人家很是不解,所以这事得赶紧想办法,应运而生的一个计谋就这样铺展开来。

    这个计划是这样的:先是急急忙忙的去告诉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说皇宫中有贼,赶紧让他们三个带着人来宫中捉贼。。。。。。后又急急忙忙禀告玄宗李隆基,说太子等人要造反,已经带着人马(捉贼的)来皇宫了。

    李隆基一听“造反”二字别提有多敏感了,前几朝血淋淋的事实就在史书上记载着,自己早年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宫廷的政变,怎能容下自己儿子的背叛,尽管可能这次不是真的,但按照事态的发展,太子李瑛的实力越来越大,保不准哪天就是真的『逼』宫了,所以他很快的做出了决定,逮捕这三位皇子。

    接下来又要开一次会议,来商讨这件“谋反”事件,怎么给三个“逆子”量刑的问题,这次中书张九龄已经辞职,接替者李林甫对玄宗说:“这是您自己的家务事,我们做臣子的无权干涉,您自己看着办吧。”

    一咬牙,一铁心,李隆基一口气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废为庶人,然后又将他们赐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庶子”事件。

第36章 唐玄宗李隆基(新太子和新贵妃)() 
在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被冤死后,武惠妃似乎也有些精神失常,常常感觉自己的寝宫闹鬼,每晚上做梦都会梦到李瑛等人前来索命,武惠妃的神志接近崩溃的边缘,所以就赶紧请来巫师做法,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十次,十次不行就做一百次,道行高深的巫师们隔三差五的使出浑身力气,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效,最后还特意让人将三位皇子改葬,不过最终都无济于事,不久后,武惠妃就被自己活活的吓死了。在她死后,李隆基那是也非常的伤心的,茶饭不思,无心理朝。

    不过太子李瑛被废并赐死后,太子之位又空缺了下来,识时务的宰相李林甫也极力推荐寿王李帽当选太子。按照情理,玄宗应该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帽为储君,而且他本身也非常喜爱李帽,李帽的母亲武惠妃又是玄宗非常宠爱的妃子,算是补偿一下武惠妃吧。但此时的李隆基并不混沌,他还是非常理智的,在前太子李瑛被废除并赐死后,过了没多久,公元738年,唐玄宗就册立皇三子忠王李亨为太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

    玄宗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并没有立寿王李帽为太子,也是一个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毕竟此时的宰相李林甫大力推荐李帽为太子,如果李帽真正当选新的太子,势必会很感激李林甫,这样一来,新太子刚上任就会和朝中的大臣们关系密切,岂不是又很快地丰满了太子的羽翼,这对于还不想过早退休的老皇帝来说是一件很不理想的事情。而且李帽的母亲武惠妃又是自己的宠妃(在杨玉环之前,武惠妃的地位相当于皇后,玄宗原配王皇后就因为与武惠妃关系闹得很僵,就被废去皇后一职),万一李帽有所不轨,是严惩还是轻责?这些都是李隆基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不得不说在新太子的册立上,唐玄宗走了一步很好的棋。

    虽然没有让李帽当太子,但唐玄宗还是很宠爱自己的这个儿子的,而且对武惠妃的思念丝毫未减。在早些年,李隆基就经常『性』的组织家人聚聚餐啊聊聊天什么的,在家庭宴会上,各个妃嫔,王子王妃等自然也要盛装出席,此市场的寿王李帽也已成年,娶了漂亮的王妃,但这位王妃不是别人,正是杨玉环。我的天,这下可好了,李隆基一眼相中了他这位儿媳,真后悔为什么不在她还没成为自己儿媳的时候认识她,后悔呀,老后悔了。但毕竟是自己儿子的媳『妇』儿,更何况她的婆婆武惠妃又是自己深爱的女人,做公公的也只能先行抑制住内心的这一把老火。

    但就在武惠妃去世后,李隆基打起了杨玉环的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