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雍顿了顿神,若有所思片刻,便说道:“就说赵国诚尊卫君太行行腊称王,寡人必亲临与君会盟相王!”
“王上亲临太行与卫君相王?更与卫国结盟?”肥义颇为惊讶,细想之下忽然喜道:“我王果然妙计,赵国与卫会盟相王,赵国与齐国素来有恩怨,齐国知道了肯定不高兴,加上卫国此次大胜秦国,齐王怕不知是不高兴更要必寝食难安了哈哈,倘若赵国与卫国于太行会盟互相王,齐王的火气就完全从我赵国撒到卫国去了!”
“呵呵,齐国的火气不足道哉!”赵武灵王淡淡的说道,而今秦、楚皆因大战累国,卫国也大战一场,唯有齐国、赵国置身事外,赵国积弱依旧,伺机图强,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齐国目下至少算是首强之国,赵雍一句不足道哉亦可窥得其主豪情。
末了,赵雍又说道:“齐国虽与赵国素有恩怨,但我赵国东境有河水(黄河)天险,齐国的家底、齐王心性寡人皆知之一二,不足为虑。寡人真正担心的是卫国,老相国你可知朝歌与邯郸目极相隔不足三百里,皆在河水北岸,卫国更有一条驰道由朝歌至北入荡阴达宁新中,卫有骑兵战阵,一日便可直达我邯郸城下,更可从长平关隘绕道上党一郡入赵国腹地。”
赵雍的确尤为关注南边的卫国,值得一提的是,卫国在兴修荡阴城这条驰道的同时,赵武灵王赵雍也同时在邯郸南部垒筑并加固长城,邯郸长城原本是为了防止当年强大的魏国,随着魏国衰败对于长城的防备也有所松懈,而今随着卫国崛起,赵雍更是加固三尺邯郸长城。
肥义不语,赵雍又说道:“原本一个不足百里地的附庸之国,而今比我赵国只强不弱,阳山大战灭秦十万兵,谁能料到是如此结果?这个南边的邻居令我寝食难安啊,卫国变法十年后国力大增,卫君又家底不漏,居心难测,寡人当心呐,此番意欲与其太行会盟互相王,就是要一探卫王的雄心野心,还有卫国的家底!”
“卫国由弱至强,而今来了个蛇吞巨象,卫国崛起之路令寡人深思良久。”赵雍说着便看向了肥义,道:“老相国,天下的列国群雄皆因变法而由弱至强,旬日以来寡人日思夜想,卫国为何能在短短十年国力便强于我赵国?何故如此?”
“王上意欲在赵国变法图强?”肥义心中一动,不确定的说道,变法可不是小事。
“不错!”赵雍点点头,道:“大争之世,国不图强,终临国难,魏国便是血的教训,赵国若是仍旧偏居一隅,随遇而安,迟早出局。”
末了,但见赵雍陡然起身:“吾欲胡服骑射固北中原!”
……
第050章:王必有后()
——
卫国行胡服骑射,天下列国皆以此为不齿,不少的天下士子对卫国效习北疆狼族的做法加以痛斥,而其中最甚的莫过于再稷下的那群儒生了。
在战车为王深入人心的情况下,列国之主对于卫国大力所督造的新军部队也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只是有一个人除外,那便是赵武灵王赵雍。
实际上,赵雍自从即位之后主要是为了稳固朝野,而赵雍的理想便是满脑子都是在想着如何让赵国摆脱而今羸弱的一面,以至于不再受到“列强”的欺凌,甚至在大争之世赵国出局,求变图存的想法在赵雍的心中已经萌生便是越来越强烈。
尤其是看到卫国自变法以来,由弱至强后更加坚定赵国变法的决心,而今随着魏国的出局让赵雍迫切的感受到了危机感,赵国再不变必然出局,只是让赵雍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赵国如何求变?
卫国因变法而强,这让赵雍尤为关注,尤其是在卫国实行胡服骑射的时候,让始终毫无头绪的武灵王看到了希望。
求变图存,无非强国,强国无非强兵,这是赵雍的基本认知,只有一国军事实力强大,列国就不敢来犯,卫国的胡服骑射让赵雍萌生了在赵国进行一场军事变革的想法变,并从此扎根在心中。
武灵王分析了赵国效仿卫国胡服骑射的可能,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可行。因为赵国有比卫国更大的优势,那便是赵国的地理位置,赵国的地界位于晋原之地,土地贫瘠耕农不发达,但却北与狼族交融,这意味赵国在获得骑兵最大的战略资源“马匹”有着卫国无可比拟且令其羡慕的优势。
在赵国实施“胡服骑射”的念头便如此扎根在武灵王的心中,只是让他犹豫的是赵国求变,事关国运,这个念头也一直压在了武灵王的心中没有对任何人说,他清楚变法的阻力会有多大,常言道“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赵国求变势必会被守旧势力阻挠,但也知道只要说服了老相国肥义和楼缓是最关键,只要这两个人支持,其他的反对声音都不用担心。
其次赵雍也是想要看看骑兵战阵的威力,便让卫国的骑兵去检验此等战法是否可以无敌于天下。
而今阳山大战,卫国依靠骑兵战阵大破号称天下无敌的秦军锐士,消息传到了赵国武灵王的耳朵里,从此让他坚信骑兵战阵可以无敌于天下。
这一次卫国携以胜秦之威太行称王,武灵王欣然应允前往之互相王,除了想要一探卫国的雄心、野心之外,决议与其结盟的目的就是想要从卫国哪里寻求“胡服骑射”改革的经验,有前人之鉴,取其精华也能少走很多弯路。
阳山大战,卫峥覆灭十万秦军之后,卫国已经算是大国、强国了,再以弱国自居反而会让天下更加谨慎卫国在图谋什么,暗谋不可便行阳谋。
卫峥决议高调称王,以大国、万乘之国自居也能提高国人的斗志。
剧辛这段时间的最大的事务便是着手太行行腊称王大典的事宜,而卫峥班师回朝之后办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安抚国人,此战卫国折损了两万人马,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也平添了不少的孤寡家室,无敌军魂的代价是要拿血来祭奠的。
可以遇见的是,阳山大战之后,卫国的将士从此必然无惧天下任何一国的兵马,不论齐之技击还是秦之锐士,剑之所指必然一往无前。
战死的两万士卒的家属也得到了一笔抚恤金,卫国国君此举无异于又开创了一个先河,一笔慰问抚恤金也让那些战死的士卒家室感恩戴德,更让活着的将士们和国人知道因战而死,死得其所,更让国人知道为何而战。
显然,国君的这条诏命让卫国的将士们从此在无后顾之忧,因为他们知道哪怕是战死沙场,家中妻儿老小也会得到妥善的照料,卫国不会忘记他们流的血。
为何而战?便是为此而战!
士卒们没有了后顾之忧,战场上便可放手一搏,毫无顾忌,战斗力必然如日中天。
对普通士卒的家室们送上一笔不菲的抚恤金,于军队的战斗力、于笼络民心和国人的忠诚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
卫国很快就从战死的两万士卒的悲痛中走了出来,而今国君称王与行腊仪式同举大典,可谓举国欢庆。
卫峥可没有在“宣传”上节约多少力气,在强大的宣传力度之下牵引着整个卫国的意志朝着一个方向前行,民心所向,引导不可忽视,两世为人的卫峥自然深知引导舆论的重要性。
而今随着班师回朝,卫国全境的国人无人不知国君称王,国体从此改换王制,可谓举国欢腾,朝歌城的百姓都在谈论卫国称王的话题,朝歌俨然朝着“国际化大城市”演变,面对列国人士,国人也昂首挺胸敢说卫国是万乘之国,天下的大国、强国了,这就是高调的好处,能够让举国自信和斗志无形中拔高。
称王,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虚名那么简单。
朝歌,盘龙大殿。
自复国即位以来,卫峥在位快要十二年了,早已经蜕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一国君主,在卫国他便是天,在天下人眼里他是一代雄主,十余年励精图治创下如此伟业,每每让人议论此事都是惊叹连连。
此时此刻,闭目惬意使然的卫峥仰卧在美人膝下,十年过去了,狐殷的容颜依旧停留在十年之前,反倒是卫峥历尽十年的磨砺,锋芒尽敛,只要他不想没有人能够揣摩出这位君主的内心是在想什么。
一个合格的君王是不可让臣下揣摩出上意,如此御下之道方能游刃有余,所谓上意难揣,天威难测,浩浩荡荡。
卫峥睁开了双目,那张倾世容颜映入眼帘,美人闪眸一笑,仿佛令月光失色,日辉暗淡,卫峥不禁微笑着呢喃说道:“醒掌杀人权,醉卧美人膝,万载千秋有多少人为此放不下……”
狐殷嫣然一笑,看着以己之膝为头枕而卧的卫峥目视自己,殷殷的说道:“那也要天命所归,而君上是天选之人。”
“天子……”卫峥一听自言自语,旋即一笑却也不语作答。
狐殷盘坐在侧,一双玉手轻柔着彼身的肩膀,笑殷殷的又说道:“行腊大典之后,就要改称王上了,小女子见过王上!”
“淘气~~”卫峥笑了,一笑过后忽然说道:“卫改王制,寡人称王,而王必有后,寡人意欲立你为后,如何?”
此言一出,不禁让狐殷愣住了,卫峥感受着那双温玉般柔软的手停了下来,不由得好奇道:”怎么?不喜做王后?“
“谢王上,只是臣妾为后,不大妥帖合适。”狐殷感激的说道。
“有何不妥?有何不适?”卫峥不解的问,本以为她会高兴万分,但很快就明白了,看到她忽而面带愁容便知道了原因,王必有后,后却无子嗣,简直怪诞,狐殷不知何因无法生育,这或许是她最大的痛,卫峥心中顿起怜悯之心,道:“宫中冗规赘礼不必在意,寡人是卫国的王,立你为后谁敢蜚语,寡人便砍了他的脑袋!”
“王上不要意气用事,王上宠我,狐殷已感万幸,岂能为国添乱,一如原状有何不好?”狐殷说道。
“扯——”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