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economics),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产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图特别强调过这种矛盾,不过他的解释也不能消除这种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做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
斯拉法为何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斯拉法(sraffa,1898—1983),意大利经济学家,曾任佩鲁贾大学和卡利亚里大学教授。1927年移居英国,在剑桥大学任研究员。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经济理论批判绪论》一书。斯拉法探究的问题是没有生产规模的变动或生产要素中的比例的变动的经济体系的特征,认为国民纯产品就是超过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产品的“剩余”,把生产看做是同样的商品既表现为生产资料、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一种“循环的过程”。这种研究方法正是复兴了古典学派的思想。所以,他时常被称为“新李嘉图主义者”。
斯拉法证明了如何有可能解决李嘉图终生困『惑』而未找出的“不变的价值尺度”问题。他规定一种“标准合成商品”,或简称“标准商品”,即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合成商品本身配合的比例,必须等于参加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总量的比例。当收入分配发生变动时,用标准商品来计量的相对价格就未变动,除非有了技术的变革。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上升发展的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古典经济学还能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和矛盾进行较为客观的探索,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古典经济学主要的贡献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从而成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一个重要来源。
谁激发了拉封丹对诗歌的浓厚兴趣?
让·德·拉封丹(jeandelafontaine,1621—1695),法国寓言诗人。1621年9月7日出生于法国香槟省的夏托蒂埃里,父亲是湖泊森林管理处的小官吏。他幼年时常跟父亲到树林里去散步,从小就对大自然产生了无比的热爱。他在祖父丰富的藏书中发现了马莱伯的抒情诗,从此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641年,拉封丹去巴黎学习神学,后又改学法律。1647年由父亲作主娶了年仅14岁的玛丽·埃利卡特为妻,1652年接替父职,但他不善管理,于1657年携家定居巴黎。
拉封丹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达官贵人的庇护之下。他首先投靠财政总监富凯,以每季度写几首诗来换取一笔年金。1661年富凯被捕入狱,拉封丹陷入困境,妻子返回原籍。他先后投靠过奥尔良公爵夫人(1664—1672)、德·拉·萨布里也尔夫人(1673—1693)、银行家之女安娜·德尔瓦(1693—1695)。1695年4月13日,拉封丹去世。
拉封丹是个大器晚成的诗人。主要诗作有《寓言诗》(1668—1694)、《故事诗》(1664—1685)和韵文小说《普叙赫和库比德的爱情》(1669)等。拉封丹的寓言善于借用现成的民间故事情节,运用诗的语言对之进行再创造。他的寓言诗对17世纪法国社会上的丑陋现象进行了大胆的讽刺。拉封丹的《寓言诗》,与《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诗》一起,构成了世界寓言作品中最高的三座丰碑。
谁是德国古典唯心论的创始人?
伊曼努尔·康德(lmmannel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论的创始人,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革命贡献。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科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8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僵化人的思想。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产生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著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做了五年的家庭教师后,康德重返科尼斯堡大学学习。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著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超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他沉寂十年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德就可奠定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他出生的城市哥尼斯堡去世,他一生致力于书斋著述和课堂讲授,几乎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谁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世界著名的作曲家兼演奏家,1770年12月17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对世界音乐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从小就具有十分敏锐的乐感,他的父亲发现这一点后,决心把他培养成另一个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好以此作为他的摇钱树。但贝多芬不具备莫扎特那样的演奏天赋,他是在父亲的棍棒下学会音乐的。当时年仅5岁的贝多芬经常被父亲锁在屋里,从早到晚地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小贝多芬经常强忍着痛苦和委屈在钢琴上一遍遍地练习,如果贝多芬不是具有非凡的音乐天才的话,他可能就会永远厌恶音乐了。
贝多芬凭借自己刻苦的练习,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5岁开始学钢琴,8岁就公开举行演奏会,10岁开始作曲。他的第一位老师聂费对他的帮助极大,聂费拓展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并教会了他许多音乐技能,这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音乐之都”维也纳。为了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与创作技能,他先后拜海顿、阿尔布雷希茨贝格、萨利埃里等名师学习,他努力学习他们的音乐创作技艺与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此同时,他还广泛阅读各种文学和哲学书籍,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度修养的艺术家。
1827年3月26日,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音乐巨人终因贫病交加而与世长辞。
第28章 近代史(5)()
和牛顿一起创建微积分的人是谁?
戈特弗里德·威廉·凡·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德国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